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瑄作为有明一代醇儒,能够得以从祀孔庙,首先是其本身具有“道学正统”素质,其次和当时思想界的风气有关.薛瑄从祀道路漫长,一方面是由于从祀孔庙这件事本身重大不得轻率而定,另一方面主要还是由当权派决定.  相似文献   

2.
王守仁从祀孔庙是明代礼制和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去世后的政治现实,决定了嘉靖年间不存在讨论王守仁从祀的可能性,然而王守仁的弟子们通过努力,为日后王守仁从祀奠定了学术传统和社会舆论的基础。隆庆元年(1567年)王守仁从祀孔庙的首次讨论因反对者较多而未能成功,但在此次讨论中耿定向突出了王守仁的事功,确立了王守仁相对于其他从祀对象的优势;宋仪望撰写的《阳明先生从祀或问》系统回答了王守仁从祀的诸多理论问题,成为王守仁从祀的纲领性著作。万历年间,因张居正、陆树声等内阁重臣反对,而使得万历初年的两次从祀廷议均告失败,但王守仁从祀的格局已经基本确立。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王守仁终得以从祀孔庙。  相似文献   

3.
李海林 《兰台世界》2011,(11):30-31
薛瑄作为有明一代醇儒,能够得以从祀孔庙,首先是其本身具有"道学正统"素质,其次和当时思想界的风气有关。薛瑄从祀道路漫长,一方面是由于从祀孔庙这件事本身重大不得轻率而定,另一方面主要还是由当权派决定。  相似文献   

4.
清代满洲的堂子、宫廷和民居,都竖有神杆。这是满洲敬神观念物化的表征。它的象征性之朴素内涵,被裹饰以模糊性之神秘外衣。致其缘起难辩,祀神不明,诸说纷呈,譌疑传信。鉴此,兹对满洲神杆,略作稽考探源。满洲神杆之缘起与神杆所祀之主神,乾隆十二年(1747)满文《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和乾隆四十五年《钦定满州祭神祭天典礼》俱未载明。大学士阿桂、于敏中关于《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之《跋语》,虽称本书“详溯缘起”、“稽考旧章”,但于满洲神杆,亦无溯考片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是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从1910年到1916年的短短七年中,袁氏三变其身:从“回籍养疴”的开缺大员,一变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廷重臣,再变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三变为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其身份变化之剧,地位飙升之速,人生结局之悲,在近代中国几乎无人可匹。自袁氏盖棺至今已九十年,其间写袁、论袁者足有数十上百家。虽有人详论袁氏对于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但其头上“卖国贼”、“窃国大盗”的帽子却一直戴了将近九十年。近十年来,为袁氏摘帽子的文章为数甚少,而整体上公正评袁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6.
刘燕 《历史档案》2004,(4):63-67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封建社会将祭祀典礼与军事战争视作两项最重大的国事活动。“亲征”是古代帝王亲自统帅军队以上伐下之征战,亲征既是军事战争又含祭祀典礼,最能体现封建文化内涵。历史上的每次亲征在史籍中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是圣君的一种标志。清代真正意义上的亲征只有康熙皇帝三征漠北,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去世以后,在其故里留下了学习礼乐的传统.他的子孙"即宅为庙","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阙里文献考》卷27《学校》),开始了庙学合一.2000多年来,随着孔子创立的儒学被统治者推为国学,特别是从唐贞观四年(630年)开始,政府诏命州县学府皆设孔子庙,于是孔子也遍祀于学府,孔庙也由祀孔圣地逐渐演变为、国家推崇儒学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建,革旧布新,政府急需制定新礼制引导民众生活。1914年,北京政府成立了民国史上第一个礼制馆。礼制馆颁行了祀天、祀孔、关岳合祀、忠烈祠祭等政府祀典条例,也制定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婚丧嫁娶之礼。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礼制馆重建了新的国家礼制制度,对国风民俗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礼制馆的兴衰对于了解国家传统礼制向近代国家礼制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作的《索隐》中曾三次提及《文翁孔庙图》:“唯《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①“如《文翁图》所记,又有林放、蘧伯玉、申枨、申堂,俱是后人以所见增益,于今殆不可考。”②“《文翁图》作‘国选’,盖亦避汉讳改之。”③ 《文翁孔庙图》,应该就是《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二卷《蜀文翁学堂像题记》。这本书在新、旧唐志中均有著录,但  相似文献   

10.
清代承袭历代祭孔礼制,在仪典、规制等方面逐渐完备和提升。康熙帝、乾隆帝亲至京师太学和阙里孔庙参与祭孔活动,使国家祭孔达于极致。在此过程中,孔子嫡裔衍圣公或是前往京师观礼、听讲,或是接引皇帝进入阙里孔庙,扮演了重要的陪祀角色。清廷将衍圣公纳入祭孔仪典,旨在通过其特殊的“圣裔”身份,来宣示礼奉先师、崇儒重道的治国理念,具有深刻的政治和文化意蕴。衍圣公在观礼、听讲和接引之余,也沟通庙墙内外,进一步广布了清廷的文教政策和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数据主权关乎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发展机遇与总体国家安全,成为激烈争夺的新资源、国家博弈的新领域。围绕网络空间治理模式、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问题,相关博弈主要体现为“多利益攸关方”与“多边主义”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矛盾、非政府部门主导与国家主导的网络空间治理主体矛盾、网络军备竞赛的存亡矛盾等方面。依据不同国家的数据立法安排和利益诉求,可将全球数据主权分为严格数据主权模型、宽松数据主权模型和可选数据主权模型三类。因应全球数据主权博弈态势,我国可摒弃网络空间治理模式之争,采之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暂缓推进以联合国为主导主体的治理方式,全方位拓展大国双边多边合作,利用网状外交让国家实质性参与网络空间秩序治理;改进可选数据主权模型,从态度、制度、程度等方面构建我国数据主权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2.
顾洁  栾惠 《现代传播》2022,(9):146-154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已经成为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之需和必由之路。诞生于公共管理领域的协同治理理论为综合治理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其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和系统。从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框架入手,探讨协同治理应用于互联网领域的底层逻辑,回顾多元利益攸关等模式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发展与局限,并从“主体—关系”与“变量—过程”两个维度分析互联网如何完成对协同治理理论创新发展的赋能。文章最后指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互联网协同治理在实践层面的最终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清末,国力日衰,外族强凌,国家正处于“私、弱、虚”的病态中。随着新思潮的传入和科举制度的废除,普及新学教育的实行,人民渴望民主自由的呼声日渐高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不得不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实行普通之学。一面打出“振兴学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的旗号;一面又推行“忠君、尊孔与尚公、尚武与尚实”的教育方针。力图使受教育者具有“君民一体,爱国即以保家”的思想,使新教育纳入“忠君爱国”的轨道,并力阻学生接受革命新思想和过问国家政事。本史料系从馆藏内务府档案中选出,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庙崇祀位次之图”碑,圆首方趺,通高225厘米,宽83厘米,藏于西安碑林.雍正十三年(1735年)咸宁(今属陕西西安)人孙能宽书、魏振纲镌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刻崇祀位次图,下刻碑志,记载修碑经过,朝廷颁布新厘定从祀位次之事.全文600多字,跨越15年(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十三年),反映了康熙至雍正年间从祀人数、位次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8,虚设靶子引文: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孔)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汉书·孔融列传》)简析:这段文字是孔融对曹操的批评。袁绍与曹操本来结盟反对董卓;董卓败亡,两人分据大河南北,兵戎相见。曹操打败袁绍,进占邺城,俘虏了袁氏父子的妻小,曹操的儿子曹丕见袁熙(袁绍之子)的妻子甄氏天姿围色,大为动心,便在曹操的赞同下取以为妻。孔融对此不以为然,便写信批评。他不直说其事,却虚设  相似文献   

16.
王馨 《传媒》2023,(12):24-27
<正>“区县融媒”有其特定的内涵,与早些年发展起来的区县报纸和电视台相比,在传播形式上主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在生存逻辑上也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国家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这一定位在强化宣传功能的同时,也给区县媒体机构提出了参与社会治理的新使命,“媒介化治理”理念由此逐渐兴起,其内涵正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得到丰富。与此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文化的“江南”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而作者考察的是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过程中,如何从“道统”的拥有者,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协从者。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就公共图书馆体制机制重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理模式。通过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对我国图书馆领域新旧政策、观念的比较可见,传统公共图书馆体制机制的障碍主要有行政权力垄断、资源配置方式单一、城乡发展失衡、公共服务目标不明确、责任关系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在系统解读和诠释新政策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应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李日法 《图书馆》1996,(3):68-72
本文引用诸家书目、藏书题跋,对近代湘潭藏书家藏书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再现了袁氏双卧雪庐在藏书史上的辉煌。一、袁藏多精品,时人有“东南文献精华尽在于斯”之叹。二、袁氏精版本学,重宋元旧版,因而多书史、版本史上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藏书。三、袁藏方面广、质量高,“其盛为(有清)二百年所未有”。  相似文献   

20.
任佩 《云南档案》2012,(6):31-34
<正>作为历代祭拜孔子、推广儒学、培养士子而兴建的宗庙与学馆合一的建筑,孔庙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品位,体现尊教重德的载体和象征。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后,孔庙又称为"文宣王庙",即文庙。云南从元初兴儒教、尊孔子,民众深受礼乐教化之风熏陶,传统的伦理道德观有了进一步提升,至清末,全省许多州县均相继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孔庙。时至今日,云南尚存50余座大小不等的孔庙,这些孔庙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