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NO2与H2O反应并无NO生成”这一异常现象进行探究,发现通常利用NO2与H2O反应制备HNO3的过程是分步进行的,NO2与H2O反应先生成HNO3和HNO2;HNO2不稳定,随后分解生成NO和HNO3。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高一化学硝酸的知识时,经常遇到下面这道题.题目:38.4mg铜跟适量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 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忽视NO2与N2O4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3.
围绕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混用能否引起氯气中毒的争论,从考察两者混合反应有无碱和氯气生成入手,设计系列实验进行求证;结合理论计算,讨论分析影响氯气逸出浓度的关键因素。实验结果发现,在84消毒液与医用酒精混合的初始阶段有少量氯气逸出,而体系中存在的酸性物质会促进Cl2的生成和逸出;当C2H5OH的氧化产物CH3CHO积累到一定浓度,CH3CHO与Cl2、NaClO在强碱催化下可发生卤仿反应。  相似文献   

4.
硝酸铜晶体Cu(NO32·3H3O2和硝酸铜溶液都是深蓝色的,可是Cu与浓HNO3反应后的Cu(NO32溶液却明显的呈绿色。按通常的解释,是因为反应生成的红棕色的NO2溶解在蓝色的Cu(NO32溶液中引起的。这种解释原本是至理入微的,是已经完全解决了的简单问题。最近有实验者撰文指出Cu(NO32溶液显绿色的原  相似文献   

5.
题目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硫、氯、碘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2SO2(g)+O2(g)(?)2SO3(g),混合体系中SO3的百分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6.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不过多注意整个事件的过程,而是直接从起始条件或原因找到结果或其中一种较为突出的题眼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是过程简洁、步骤简单,往往能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下面试举几例来说明之.一、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替换解题例1将一定量的Fe和Fe2O3的混合物投入250 mL,1.8 mol·L-1的HNO3溶液中,固体完全溶解后,在标准状况生成1.12 L的NO(HNO3还原后的产物假定仅此一种),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 mol·L-1NaOH溶液.若要使铁元素完全沉淀下来,所加入的NaOH溶液的体积最少应为多少.解析:NaOH的作用相当于用OH-代替与Fe形成盐的NO3-,所以NaOH物质的量等于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有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人教新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3页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教学内容,还涉及[实验5-5]和“思考与讨论”。本文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供同行参酌。一、教师对红棕色NO2要有充分的认识教材对NO和NO2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用的。比如,我们用铜与浓HNO3反应,实际所获得的NO2的成分并不单一。  相似文献   

8.
“N1跟N2过N3”是沅陵话中常见的给予句,其中N1代表与者,N2代表受者,N3是与者所与亦受者所受的事物,可以是数量词+名词,也可以是光杆名词,“跟”是人物方向介词,存在着“跟随义动词>伴随介词>人物方向介词”这样一条语法化路径,“过”是给予义动词。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是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出现在探究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影响内容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演示实验效果,草酸要过量,使高锰酸钾完全反应。  相似文献   

10.
常见含钙化合物有CaO、Ca(OH)2、CaCO3,其中, CaO能与水反应生成Ca(OH)2;Ca(OH)2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并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aCO3;CaCO3与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掌握上述三种含钙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可以探究露置在空气中的CaO、Ca(OH)2是否变质,检验Ca(OH)2、CaCO3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组数据:x1,x2,x3,…,xn的方差公式可化为s2=1/n[(x21+x22+x23+…+x2n)-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表面活性剂,四氢呋喃(THF)为溶剂,钛酸四丁酯(TBOT)为钛源,通过溶剂热策略制备出多级结构二氧化钛微球。利用浸渍还原法将Pt纳米粒子负载在二氧化钛微球上,得到Pt/TiO2催化剂。采用XRD、N2吸附脱附和TEM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糠醛加氢为模型反应考察了Pt/TiO2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Pt/TiO2催化剂在糠醛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在30~80℃反应3 h,对糠醛加氢反应的转化率为82%,选择性为78.4%。Pt/TiO2催化剂循环使用过程中仍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因此研究TiO2微球载Pt催化剂对糠醛加氢生成糠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最为重要的反应类型,其有关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同学们应高度重视该知识点的学习与复习。下面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考类型归类分析如下,供参考。一、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常考内容有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等。分析时应抓好元素化合价。例1 Cl2是纺织工业常用的漂白剂,Na2S2O2可作为漂白布匹后的"脱氯剂"。S2O32-和Cl2反应的产物之一为SO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该反应中还原剂是S2O32-B.H2O参与该反应,且作氧化剂C.由该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强弱顺序:Cl2>SO42-  相似文献   

14.
以NH3、 N2H4和NxHy等物质为载体,融入NH3的空间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弱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及制备方法等学科知识,建立氮氢化合物内容的知识模型。从NH3→N2H4→NxHy,以熟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关系为原型,类比、预测、求证N2H4的知识,迁移NxHy的认识,建立“原型-类比(模仿与创新)-求证”的氮氢化合物认识模型,加深与巩固“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相似文献   

15.
董顺 《化学教学》2023,(2):75-79
由两道高考试题引出对Fe2+与H2O2反应的探究。结果发现,不同的亚铁盐与H2O2作用的结果与实验条件有关:在无外加酸碱时FeSO4溶液与H2O2作用会得到碱式硫酸铁和氢氧化铁沉淀的混合物;FeCl2溶液与H2O2作用会得到聚合氯化铁胶体。在酸性较强时Fe2+与H2O2作用主要生成Fe3+;在酸性不太强时主要得到胶体,往往得不到沉淀。亚铁盐与H2O2混合除了发生Fe2+与H2O2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外,同时含铁物质会催化H2O2的分解,H2O2分解放热还会促进Fe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要求是: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电子的转移的表示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很难掌握的.如这样的一道题目:一定量的SO2与H2S反应,生成的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32 g,求参加反应的SO2与H2S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分别是多少?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相似文献   

17.
文[1]、文[2]研究了以椭圆中心为重心的椭圆内接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及其定值,笔者进一步类比探究发现以抛物线焦点为重心的抛物线内接三角形也有许多优美的性质,下面就这一类三角形的一些性质与大家一起探讨.如图1所示,A(2pt21,2pt1),B(2pt22,2pt2),C(2pt23,2pt3)是抛物线y2=2px(p>0)上的三个不同的点,F(p/2,0)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已知点F是ΔABC的重心,抛物线在点A,B,C处的切线分别为l1,l2,l3,且l1∩l2=C′,l2∩l3=A′,l3∩l1=B′.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品种和施氮量对喷硒肥后水稻不同生育期器官及稻田鸭硒含量的影响。方法:水稻插秧前、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喷施酵母硒溶液,氮肥设置3个施肥量,水稻采用3个品种,放养稻田鸭,水稻于分蘖期采叶片,灌浆期采穗,成熟期采叶、茎、穗,稻田鸭采血,测定硒含量。结果:水稻分蘖期硒在叶片中无积累;成熟期硒含量大小为叶>穗>茎,叶与茎、叶与穗的硒含量差异显著;穗部硒含量大小为成熟期>灌浆期,差异不显著;成熟期茎的硒含量大小为红香糯>润珠银占>润珠香占,润珠香占与红香糯的硒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氮梯度硒元素含量大小为N0>N2>N3>N1,N0、N1、N3之间差异显著;成熟期穗的硒含量大小为红香糯>润珠银占>润珠香占,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氮梯度穗的硒含量大小为N0>N2>N3>N1  相似文献   

19.
<正>金属与硝酸反应过程中存在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如果运用得当,能有效简化思维过程,提高解题速率.一、金属和硝酸反应中常见的守恒1.原子守恒硝酸在与金属反应的过程中,硝酸显示氧化性和酸性.硝酸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NO2或NO,硝酸显示酸性,以NO3-的形式存在于硝酸盐中.根据氮原子守恒有等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元素电负性和分子结构、反应电动势及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的Cl2和O2氧化性强弱进行讨论和探究,发现二者氧化性强弱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根据热力学计算结果分析Fe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为Fe3O4的原因,认为不能简单地根据氧化产物中元素化合价高低比较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还要结合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