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短篇小说。《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见闻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3.
鲁迅以回乡所见、所闻、所感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作品当中流露出对故乡未来深刻的担忧,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让人民过上前所未有的新生活。虽然现实堪忧,但心中仍充满希望,仍怀揣"中国梦",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大勇同学问:“《故乡》一课中的‘我’的思想感情就是鲁迅当时的思想感情,鲁迅也有过回乡搬家的经历。那么,《故乡》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呢?”《故乡》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我”目睹了昔日美丽可爱的故乡如今变得破败荒凉,天真活泼的闰土变得迟钝麻木。“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追求新生活。当时的鲁迅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后,  相似文献   

5.
艺术构思是作家艺术创造的总体设计,它凝集着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包蕴着作家特有的审美判断.把握一个作品的艺术构思,于作品赏析,犹如找到了解开这个艺术体的钥匙:于作品教学,便提挈了通贯全篇的纲.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艺术上具有颇多特色的作品,但只要把握住了艺术构思,就能把欲讲析的诸方面串连起来,做到繁而不乱,多而不杂.从渐近故乡的破败景象落笔:写到了故乡"我"的回忆;再写现实故乡的情景;以"我"离别故乡的情思收篇.这就是一般论者以"我"回故乡这条线索为依据,对作品所作出的结构剖析.其实,这仅是呈露在《故乡》外部的结构形态.若深入揣摩鲁迅的创作意图,仔细体察鲁迅由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不难发现,《故乡》实际是以"我"由故乡的变异引起的感情变动这一意念或情结为主线网络情节、配置人物的.这是作品的深层结  相似文献   

6.
《故乡》以"我"的一次回乡之旅为主要内容,通过描绘故乡环境、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国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从而批判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表达了鲁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通常,教师是引导学生研读《故乡》的"情节、人物、环境",从而让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这当然是一种解读的方法。但是,任何小  相似文献   

7.
【我解读】 《故乡》选自《呐喊》,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8.
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在文化社会学的视域下解读经典文学作品。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从创作背景、文化价值的角度来整体审视;解读《故乡》、《社戏》,可放在"五四"时期"乡土小说"创作这一文化河流中来纵向定位;解读《雪》,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文化生态系统层面的横向考量;解读《孔乙己》,可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辩证取舍。  相似文献   

9.
高敏 《时代教育》2014,(11):207+2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开乡土小说风气的作家,归乡情结一直贯穿在他小说的创作中,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样在他的小说《故乡》里深深的埋藏着。本文通过对《故乡》内蕴的分析,充分揭示故乡在鲁迅心灵的深刻投影及作家对故乡乡民深切的热爱和浓深的愤恨之情,并由此观到深层的"回归"与追索。  相似文献   

10.
小说《故乡》是鲁迅对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依恋及家园失落所带来的痛苦和奋挣,是漂泊者的精神之歌。在《故乡》中,鲁迅的心路历程被分为三个阶段,即理想的憧憬期、现实的绝望期和梦醒后的奋挣期。  相似文献   

11.
肖朵朵 《读写月报》2022,(32):15-21
<正>一、教材分析《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同年5月1日发表于《新青年》第9卷第1号,署名鲁迅,后被收录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它虽然没有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那样,如耀眼新星般横空出世,引发文坛和思想界的震动;但它在文学体式和思想表达上的探索,获得了众多好评。茅盾最先以“郎损”的笔名,在1921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上发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高度称赞《故乡》“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他还提到小说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  相似文献   

12.
小说《故乡》是鲁迅对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依恋及家园失落所带来的痛苦和奋挣,是漂泊的精神之歌。在《故乡》中,鲁迅的心路历程被分为三个阶段, 即理想的憧憬期、现实的绝望期和梦醒后的奋挣期。  相似文献   

13.
赵世光 《辅导员》2013,(14):77-78
<正>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也许都还记得这段话:"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我想,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自然都会经历这些的,包括我。故乡的容貌至今还在脑际徘徊,故乡的声音、故乡的歌还在耳畔响起,那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至今还激起我心灵的颤动。是的,故乡的那种恬静、舒适的童年生活是那么令人留恋!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鲁迅的小说《社戏》,人们总喜欢把它和鲁迅曾经关注过的中国农民问题或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回乡”主题联系起来。这诚然是不错的,因为鲁迅的确在后来收集在《集外集拾遗》中的《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一文中说过“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这样的话。但是,联系这话的下文,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则又让人觉得,这话似乎并非主要针对《社戏》说的,倒是首先令人联想到《故乡》、《阿Q正传》、《风波》等。那么,以鲁迅母亲的母家—…  相似文献   

15.
今年秋季使用部编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一、三、五册共有五篇鲁迅作品:两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三篇小说《一件小事》、《孔乙己》和《故乡》.我想谈一谈这五篇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17.
《故乡》是鲁迅在1921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从“风雨如晦的故乡”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关于《故乡》的解说就没有停止过。郑振铎在给周作人的信中指出:“近来创作世界产品虽多,好的却极少,鲁迅君的《故乡》可以说是最好的作品。”其实,经过岁月风尘的风干与磨砺,《故乡》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恨"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的美学理论,很值得新时期小说家学习与继承。本文通过对鲁迅《药》《孔乙已》《明天》《白光》《社戏》《故乡》等小说的具体分析,从自描手法、心理刻划、人物塑造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鲁迅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创作的《天上的街市》与鲁迅先生的《故乡》虽是两篇不同体裁的名篇,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二者在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将对这三个方面逐一作比较分析,以便能对教学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写作背景 两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基本是一样的,均写于1921年,都是作者从异地回乡后对黑暗现实有所感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