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评点:清朝赵慎畛的桂林府衙所题的这副对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为政”和“当官”的核心问题,很值得我们当今的某些崇尚“为政只有会多,当官务持小家”的人学习、借鉴。)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评点:清代文学家吕璜遭冤狱十五年,平反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时所撰的这副大堂对联,可以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表白。相传吕璜上任后,没有“糊涂忘了当日”,几乎根绝了冤假错案。)一筹莫展,五载素餐,也算地方官,自问那堪称…  相似文献   

2.
鲁人好钓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1) 黄金之钩,错以银碧(2 。 ) 垂翡翠之纶(3) 。其持竿处位(4) 则是,然其得鱼不几矣(5) 。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6) ;事之 急不在辩言(7) 。” (选自《太平御览》【难点注解】 (1) 锻:锻制,打造。 (2) 错:镶嵌。碧:翠绿色的宝石。错  相似文献   

3.
无锡东林书院中的一副对联是无人不知的 ,这便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此联传为顾宪成所撰。就是这副对联 ,却有着一段至今尚未破解的悬案。此联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是现在的版本 ,另一版本是把现在的“事事关心”换成“事事在心”。无锡的史学专家王赓唐先生认为 ,“在心”与“关心”在感情色彩上有轻重之分 ,“在”字本义是“居”和“存” ;“关”字是牵连或涉及的意思 ,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入耳”与“在心”都是动宾结构的词组 ,而“关心”则是词语 ,不甚相称。另外 ,王先生还认为 ,明代心学思…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湘乡县有一所庙宇,庙门破败,菩萨的泥身也多处剥落,但求财问卦者仍络绎不绝。有一年正月初一,庙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尘处处堆,筋骨块块落;你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这副对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足可说明泥菩萨自身难保,何能显灵佑人。福建省莆田县某处财神庙,有好事者在庙门前题了一副对联,联曰:“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又拜,夕又拜,教我为难。”这副替财神诉苦的对联,语意浅白而意味隽永,对那些醉心于求财者,是一个辛辣的讽刺。福州鼓山之涌泉寺,山门弥勒座有副题联,…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3):101-102
明朝理学家胡居仁曾言"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由此可见,读书应该读细、读深、读精,方可真正领悟书本之奥秘,作者之情感。我们在追求高效的教学之路上,往往最容易忽略细节,忽略深度。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探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英语如何展开"深度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6.
涉猎古汉语文字词语,间有所得,杂记如下,敬请达者正之。 (一)哈腰哈腰,即(身叚)腰。(身叚)字晚出,不载《说文》、《广韵》。《集韵》云:“(身叚),伛貌。”今按:(身叚)之为言虾也。字当从身,从虾省,虾亦声。虾为节肢动物,善跳跃,跃则屈身。哈腰者,谓腰如虾之屈也。故字从身。如此,则成语“点头哈腰”前后两截文义贯通,相辅相成,其恭顺亲热之态亦尽现乎辞。 (身叚),《集韵》:“虚加切”。音岈(Xia),晓母。虾字古有二读,虾蟆之虾,《广韵》:“胡加切”。匣母;鱼虾之虾,《集韵》:  相似文献   

7.
近编对联书,找到了吴玉章先生撰的教子对联:“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上联头两句是从唐太宗“创业难,守成不易”这句话演化而成,第三句是引用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中的“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话。要求小字辈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切勿奢侈浪费,更不要超前消费、追求虚荣,这是没有好结果的。下联则强调做长辈的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小字辈的楷模,成为子孙学习的圭臬。此联言简意赅,明白晓畅,既是教子的格言,又是治家的经验之谈。是一副难得的名联。(小林…  相似文献   

8.
晋代诗人陶渊明爱书如命,长期勤奋读书,他曾写有一副自警联: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无书不读,他曾手书一联明志:发奋识遍天下牢;立志读尽人间书。宋代诗人陆游酷爱读书,经常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甚至把自己的书房也取名“书巢”。他的一副读书联,更为千古传诵: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迷流年。明代画家、文学家徐文长嗜书成痹,他的书屋图书满架。他曾有联云: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显示了一个学…  相似文献   

9.
《梨洲末命》:“有石条两根,可移至我圹前作望柱,上刻:‘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自撰这副联语,恐怕表达了老人暮年的自慰心情。虽然下“诏”的主子“非我族类”,但严、虞两位确是余姚世产,本乡本土,对乡贤的仰慕之情是真诚的。又命勿棺而葬,却不交代思想,只说皮囊是我的,形骸“自主”,至使后人揣测不已。或以为“身遭国变,期于速朽”,或以为意在移风易俗,去厚殓之弊,或以为斥佛,或以为持正,或以为并非出于道德和功利的考虑,而是一种哲学境界,“是他关于人生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对联     
在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有一副挽丁耀卿联,收在《集外集》中。联云:“男儿死耳,恨壮志未酬,何日令威耒华表;魂兮归去,知夜台难瞑,深更幽魄绕萱帏。”此联作于1901年12月,丁是绍兴人,鲁迅先生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时的同班同学。挽联表达了先生对丁未能一展抱负而溘然离世深感痛惜,无限怀念之情溢于言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吾友张胜先生亡故,转瞬十二年,古人所谓一纪矣。《白虎通义》有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必至。所以慎终重丧也。"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言天,则其意不在天而在人;言古,则其意不在古而在今;言慎终追远,则其意不在以往,而在于当世之风俗。"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终者远者尚能慎之追之,则民风势必归于淳厚,朱子称之为"厚之道"。余兹悼亡,亦以"厚道"期之。犹忆2003年冬,余时初至湘南,经衡阳往淮北,祭墓毕,海云女士引余至张胜书室,见其生前旧物一切安堵如故。及开书箧,忽见张胜先生墨迹一纸云:"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其诗乃是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然而何故便言南国、何故便言潇湘?所云"衡阳客",适当余之往返乎?所云"意渺茫",乃谓余与张胜先生之生死悠隔乎?旦暮之间,有知其解者乎?张胜先生生前,余作《游淮散记》,张胜先生物故,余作悼词、祭联,作《在厄八讲上网说明》、作《怀念张胜先生》,张胜先生安葬之次年,余作《祭谿野先生文并诗》。诸文均由任文利先生confucius2000网站刊布。兹因触起哀思,遂收拾旧文,以为一纪之伤怀。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吾友张胜先生亡故,转瞬十二年,古人所谓一纪矣。《白虎通义》有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必至。所以慎终重丧也。"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言天,则其意不在天而在人;言古,则其意不在古而在今;言慎终追远,则其意不在以往,而在于当世之风俗。"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终者远者尚能慎之追之,则民风势必归于淳厚,朱子称之为"厚之道"。余兹悼亡,亦以"厚道"期之。犹忆2003年冬,余时初至湘南,经衡阳往淮北,祭墓毕,海云女士引余至张胜书室,见其生前旧物一切安堵如故。及开书箧,忽见张胜先生墨迹一纸云:"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其诗乃是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然而何故便言南国、何故便言潇湘?所云"衡阳客",适当余之往返乎?所云"意渺茫",乃谓余与张胜先生之生死悠隔乎?旦暮之间,有知其解者乎?张胜先生生前,余作《游淮散记》,张胜先生物故,余作悼词、祭联,作《在厄八讲上网说明》、作《怀念张胜先生》,张胜先生安葬之次年,余作《祭谿野先生文并诗》。诸文均由任文利先生confucius2000网站刊布。兹因触起哀思,遂收拾旧文,以为一纪之伤怀。  相似文献   

13.
刘勰对"言"能否"尽意"问题,持充分肯定意见,但他又非绝对的"言尽意"论者,这是《文心雕龙》"惟务折衷"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其特出之处有二:一是既认识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过程中的局限性,又看到了写作者之"情数诡杂"、文章体制之"体变迁贸"以及表现对象之"纤意曲变"等多种"变数"交织作用而造成的"言不尽意"问题;二是从写作实践出发,多方探讨了"言不尽意"困境之成因,如"理自难易"、"思无定检"、"采滥辞诡"等。  相似文献   

14.
封建迷信活动在不少城乡重又热火起来,使人厌恶,也使人担忧。自古以来,明智者总爱嘲弄那些装神弄鬼求神拜佛之徒,也不断规劝那些愚昧的上当受骗者。因此想到几副对联。明朝文学家徐文长有副联语: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此联有“以毒攻毒”之妙。杭州万松岭下贴神殿有副楹联:我若真灵也不致灰尘处处堆皮肉块块落;汝当顿悟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以财神爷赵公元帅的口吻劝世人不要求神拜佛,须知发家致富全靠“勤俭”二字,多实在。某地庵堂的司命殿神柱上有副对联: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一部集六朝以前文学理论之大成,并不时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巨著。刘勰对情的认识是《文心雕龙》重点所在,全书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情的概念,情字见于全书达一百处以上,内涵丰富,角度多变,并且往往体现于情与其他范畴的关系(尤其是情与采的关系)的论述。 《明诗》篇先言诗之源起,引“诗言志”说,接着说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日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按《诗纬·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为刘勰所本。持有制义,“持人情性”就是节制人的情感。这本是汉儒因为言志说似有自由放纵之嫌而作的补充修正,有以伦理学之善去规范人性论之真的意义。是谓“情正”,并有孔子所概括的《三百篇》义归“无邪”为最权威的证明与范本,尽管这种概括本由断章取义与附会所致。这是儒家诗学重要原则之一,刘勰继承之,并且深信不疑。但是刘勰情感论的重点不在此。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非常讲究教子艺术,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趣闻佳话。诗教名人写诗教子的事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诗。这首诗是最感人肺腑的。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绝笔诗,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决不因生命的告终而结束。联教古今名人以撰写对联的方式教子的事例也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撰写一副教子对联挂在堂前:“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上联教育儿孙后辈,要艰苦创业,勤…  相似文献   

17.
数学上的运算要用加减乘除,可不少对联也用上了加减乘除,读来妙趣横生。请看一副对联:绿鸭浮水,数数一双四只;赤虫出洞,量量九寸十分。“绿”与“赤”属颜色相对,同时谐音“六”与“尺”。上联讲鸭的只数,下联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为一尺。相传古时一对新婚夫妇洞房花烛之夜吟成这样一联:六尺红绫,三尺系腰三尺吊;一幅棉被,半幅遮身半幅闲。联语中运用了减法:上联六减三还剩三,下联一减半还剩半。还有一联,直接以乘法口诀入联: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下;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在“…  相似文献   

18.
(一)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苛求细枝末节),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参子(音zhuó)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相似文献   

19.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惟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参子纜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欤?”乃谓纜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纜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  相似文献   

20.
就句子的构造言,在主语中,“也者”可以附加在主名之后,“者”字用作指代,重指前名,与之同位;“者”字或用作联代,联缀定语,作为主语的中心词,以代本名,构成判断句,或叙述句,或描写句。其中以判断句为常见,而叙述句、描写句次之。盖古汉语判断句,以不用判断词为常,故主语须顿,顿之不足,故用“者”或“也者”以提顿,而后继之以足语,对主语之补足说明,乃愈显明。“也”字是垫音虚词,只助语气,而无实义。“也者”连用,并表提顿。兹就“也者”在主语中所构成之不同句式,分别举例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