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学生的历史观、现实观、未来观的培养,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上、考核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的教改尝试。  相似文献   

2.
努力开创高校“两课”教学新局面本刊特约评论员最近,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央领导有关指示精神,总结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两课"...  相似文献   

3.
努力开创高校“两课”教学新局面本刊特约评论员最近,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总结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两课...  相似文献   

4.
(一)“两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巨形势越发展,改革越深入,“两课”所肩负的任务越重。因此,深化“两课”教学改革更为必要和迫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为高校“两课”提出了新课题。尽管“两课”教学在改革进程中,对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不能适应目前形势的要求。当前.“两课”内容体系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空乏.即笼统的要求多,可操作性差;二是狭窄,即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未纳入德育内容体系;三是无序,即德育内…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育是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新时期“两课”教学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两课”教育领域 ,是“两课”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 .,是对“两课”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6.
“两课”考试与“两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两课”考试现状反思国内高校对“两课”教学和考试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始终没有停顿。随着形势的变化,高校的“两课”教学改革始终积极进行,从课程体制的变化、学科的选择、学时的安排到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两课”考试的改革也积极进行。总结起来,大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第一,从考试形式上的探索。许多学校积极摸索用多种方法来评价或考核学生学习“两课”的情况,比如采用闭卷、开卷、写论文、口试等方法,丰富了“两课”考试的形式。第二,从考试的内容上进行探索。比如增大了对…  相似文献   

7.
“两课”教学应努力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课”教学与人素质教育目标一致、内容相融和功能相通的内在关联,使得“两课”教学对人素质教育具有教育方向上的定位、教育过程中的方法论指导、教育内容的提炼与综合、教育主体的动力支持和直接的人素质教育等一系列功能。“两课”应确立人素质教育理念,着眼于人精神的培育,抓准与人素质教育的结合点,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素养,以充分发挥其人素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品与人品结合。“文如其人”,文品就是人品。一篇文章,不仅体现作者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见解的深浅,而且还体现作者思想和人品的优劣。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关系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是否正确,思想方法是否对头。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写不出怎样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佳作,一个没有丝毫爱国感情的人,又怎能高歌一曲《祖国颂》呢?因此,作文教学既要教学生作文,又要教学生做人。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分析,从实践到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要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  相似文献   

9.
胡有华 《文教资料》2011,(7):189-190
两课在高校教育中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传统的"两课"教学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兴趣。改变两课教学现状势必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在"两课"教学中,如果能把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与传统的讲授法有机结合起来,势必将取得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温静 《山东教育》2005,(34):34-34
一、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作文教学和阅读紧密结合。我们教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这些文章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对学生的习作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广泛摄取素材的基础上,我首先以这些范文为对象,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训练,如对各种动植物、景物、场面的描写和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等。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如如何写人记事,如何写景状物,并引导学生在范文中找到联系点,用以指导自己的习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鉴于探究式学习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因此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并将多种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基于对探究式学习的理解提出点滴看法 ,恳请各位同仁指教。1 知识探究型与能力探究型相结合知识探究型是指以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  相似文献   

12.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如果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去识记,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近年来,我在拼音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了“读唱、图文、玩练”三结合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这是向全党提出的目标,更是向“两课”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两课”教师不同于其它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两课”…  相似文献   

14.
实践课是“两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实践课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默会知识论是波兰尼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本文通过对默会知识论的概述.阐明其与教学活动的内在关联,进而反思“两课”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两课”教学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两课”教学收效不大。“两课”教学要想取得实效,教师必须从“两课”面临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作为高校的“两课”教师肩负着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神圣使命,“两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从“两课”教学手段改革入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政治素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必须承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理论素质较低,科研能力较差。以致在个别学校的“两课”教学中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是这么说的,列宁斯大林是这么说的,毛泽东邓小平也是这么说的,而我没的说的”的尴尬笑话。为了提高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我们认为,高校的“两课”教师不应该只把“两课”教育当成单纯的谋生手段、以传授某种现成理论成果为职业的“教书匠”,而应是引导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作独立思考的导师。这就意味着,“两课”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对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的高度责任…  相似文献   

19.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授之以“渔” ,培养能力 ,尤其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学法指导的过程中 ,需着力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学习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内部活动过程。无论是知识的摄取、贮存、转化 ,还是信息的提取、加工 ,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由此可见 ,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教师应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一定的阶级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既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在教学的基本环节上有所创新,让“两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备课要三管齐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备课创新了,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创新。“两课”的备课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精益求精,三管齐下,即备教材教法、备教师、备学生。1.备教材教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