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月珠 《考试周刊》2014,(42):83-84
<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教辅都抄录了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22这道题,这是一道以三次函数为背景,集二次函数根的分布、线性规划可行域、导数、不等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试题,直至今日依然是一道评价很高的试题.而我在欣赏之余却心存许多疑问,现将试题与解答呈现如下.设函数f(x)=x3+3bx2+3cx在两个极值点x1、x2,且x1∈[-1,0],x2∈[1,2].(Ⅰ)求b、c满足的约束条件,并在下面的坐标平面内画出满足这些条件的点(b,c)的区域;1  相似文献   

2.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略感陌生。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法比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4.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  相似文献   

5.
《课外阅读》2007,(2):57-57
这是一篇内容充实,有深度有采的章。相对而言,对于一些不太注重研读本的考生来说,这个话题有些偏僻,对于戈多也较陌生。而本作先由戈多的原创贝克特的话引出话题,紧接着就对戈多予以明确的阐释:戈多就是“信念”,就是。理想”,就是“道德”。章开门见山,观点鲜明,结尾警策而富有感染力。“总分总”的结构也使得章层次分明,节奏感强。在论证过程中,语言精练典雅,富有张力,是一篇很有见地的佳作。[编按]  相似文献   

6.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  相似文献   

7.
8.
马士民 《辅导员》2009,(21):35-35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此时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尤为重要,教师对此的思考也要比平常更多。教学中,笔者如此尝试起来——  相似文献   

9.
汤蒂和考奈尔:人生的每一次相逢都是那样独特,无法复制.机会是给每个人的,但只有那些真心真意、怀着赤诚之心的人才能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到梦中伴侣.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俩都相信上帝,能找到生活的另一半是建立在这种信念之上的,并且从两人接触的第一刻起便由这种信念指引着我们.经过生命中漫长的等待和寻觅之后,我们相遇,感悟了对方的存在,踏出这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10.
11.
亚里斯多德总结了《俄狄浦斯王》一剧的结构特点,称之为“突转,发现”。欧·亨利等人在短篇小说中采用了这种手法,尤其是日本作家星新一的超短篇小说的结尾,独具特点,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2.
当教师步入课堂准备上课时 ,总是免不了有一些嘈杂的声音 ,有些同学正在交头接耳 ,这时 ,教师就要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教师用讲话和开玩笑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 ,有些教师则用与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的方式 ,如向学生谈谈在本次课上将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以及我们已经学到了些什么等等来引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 ,我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设计 ,因此常常为此绞尽脑汁 .2 0 0 0年 3月的某天 ,宁波市几位数学特级教师及他们的徒弟们来…  相似文献   

13.
写文章离不开材料,就像建屋盖房离不开砖瓦基石一样。但材料好像是不容易有的,许多同学在写文章时愁眉苦脸,抓耳挠腮,就是苦于没有材料——观点有了,情感有了,中心有了,却没有表达展示它们的载体。于是,要么这文章写不出来,要么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空话连篇。写文章到底怎样才能拥有足够用的材料?人们常开出的药方是博览群书,就是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样材料自然就丰富了。我赞成这个观点,但对于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如高三学生)或者是不大爱看课外读物(这不是个好习惯)的同学,我还想提醒大家:用好课文中的材料,照样能写…  相似文献   

14.
15.
是的.我取得过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是,每次回首往事,最让我感到骄傲的并不是这些成绩和荣誉,而是我给予学生的影响.在我心里,那些影响比高考的高分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常想起王国维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的描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之初,迷茫、孤独、不知前路几何;当我们有了目标,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大多数能立志追逐,可又有多少人能坚守到成功之时,一路不忘初心,终得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2月6日晴十四年的烟雨,朦胧了我脑中的回忆。对于幼时的我来说,幸福,就是那在灯火阑珊处的身影……年幼时,并不认为自己有多稚嫩。认为能独自出门,就长大了。也曾经理直气壮地和父母提起要独自出门去的话,却遭到反驳:"你才多大?才8岁!想去哪儿和爸妈说,我们带你去,别一个人往街上跑。"我不服气,向他们喊道:"你们为什么老是管着我?被你们这样管,我一点都不幸福!"说完,摔门而去。  相似文献   

18.
丁爱华 《语文知识》2016,(21):16-18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彭孙遹、梁启超、叶嘉莹等人在古典诗词研究著作中对此词都有专门的评述,王国维先生认为此词的境界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历的第三亦即最终、最高的境界。周汝昌先生甚至说:"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这首经典之作已被收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  相似文献   

19.
言、象、意是古诗词阅读的三个基本点,而象则是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困惑于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时的不知所云。本文通过知人论世、环境烘托、描写方法和关键词句四种方法分析解读几篇诗词,教会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住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深层内涵,就要层层递进地促使学生进行感悟和探究,达到文本阅读的三重境界。通过阅读和梳理能够由表及里地理解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联系文本内容,进行多元探究,则能促使学生进入更深的阅读境界;结合自身进行情感升华,则能让学生进入忘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