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人克服学英语心理障碍的对策张存娣一、成人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成人学习英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心理障碍:闭锁心理、焦虑情绪、记忆力差。1.闭锁心理闭锁心理是成人学习英语中呈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竭力避免“暴露”自己,常常局限在自我...  相似文献   

2.
<正>苏联心理学一贯认为,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是掌握人类世代积累下来的文化历史经验的结果。人类的这些宝贵经验往往具体化在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之中,但其内容并不能从它的物质形式中直接输出,每一代新人只有在人类知识的活载体——成人的帮助下才能掌握它。因此,与成人的交往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儿童为什么要交往?他们怎样同人们  相似文献   

3.
幼儿都喜欢小动物,他们在与小动物的交往中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这种特殊的动物情结产生的原因与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幼儿理智感的发展特点以及幼儿交往的需要是分不开的。幼儿的动物情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成人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尊感、独立感、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在心理上要求得到理解、尊重与学校、家庭教育管理的矛盾,青春期性心理的萌发与性道德不成熟的矛盾,喜欢交往与分辨能力不强的矛盾,物质欲望与经济不独立的矛盾,要求个性发展与学习负担的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青少年面临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巨大冲击。蜂涌而至的西方哲学、价值标准、生活方式对于分辨能力不强的初中生必然产生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西文化的矛盾。造成心理矛盾的错综复杂,思想发展的动荡多变。在他们身上既有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渴望成才、…  相似文献   

5.
杨建平 《科学教育》2005,11(1):58-59
1指导思想 初中生随着青春期生理上的发育,心理上产生一些烦恼和困惑。在男女同学交往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顺利地渡过人生这一黄金阶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与"物"交往--幼儿独有的交往形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物”为对象的交往形式是幼儿独有的。这种交往顺应了幼儿心理的泛灵论倾向,能够增强幼儿的识“物”能力和爱“物”品格,是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对幼儿这种独特的交往形式,成人应当给予特定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孩子间的交往有利于培养活泼、热情、开朗的心理素质。孩子们年龄相似,兴趣接近,相互间情感融洽,共同语言多。在交往中能摆脱同成人交往中的畏怯心理,愿意把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表达出来。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宣泄内心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研究表明:人是通过交往活动来发展自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交往能力被视为一种生存的能力,被纳入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本身就有渴求交往的需要。然而,当前有调查发现:小学生交往心理缺失大量出现,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日常交往的缺乏。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  相似文献   

9.
王娟英 《宁夏教育》2005,(7):135-136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既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既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同学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小学生正值身心飞速发展时期,他们精力充沛,热情奔放,尤其喜欢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小学生与人交往时显得力不从心.有时临难而退,有时屡屡受挫,发出“交往难”的感叹。小学生有哪些心理症结制约了他们的和谐交往又该如何使其互相理解、平等合作、和谐健康地交往呢?  相似文献   

10.
学生对班主任的疏远,是学生在学习和与班主任交往过程中的情绪反映,表现为不乐意与班主任交往,对班主任的各种要求反应冷漠。这类学生的思想情绪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影响学习和进步,并慢慢变成性格孤僻的学困生。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对该类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我认为,造成学生与班主任老师疏远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断乳”作用。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智慧的时期,认识水平较低,加之家长及周围的成人一直在教育他们要听老师的话,他们也往往把老师看得比自己父母的地位还要高而乐于服从老师的…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伙伴间交往心理多面观江苏省大丰县教育局杨童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自我觉醒、自我发展时期,普遍萌发了比较强烈的交往、归属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需要由模糊朦胧状态逐步清晰明朗,开始意识到友情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十分迫切地交结朋友,寻觅知音,...  相似文献   

12.
在论及有关教育的问题时 ,人们往往只注重老师与学生间的纵向关系———教育与被教育、教与学的关系 ,却很少涉及到学生与学生间的横向联系———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其实 ,学生之间的这种交往关系 ,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  一、中学生交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 )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心理需求中学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 ,中学生将基本完成由儿童向成人的转化。由于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 ,想要追求人际交往中的平等独立 ,希望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13.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就对孩子百般呵护,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他们生怕孩子与他人打架吃亏受气;怕孩子跟伙伴学一些不良习惯;怕孩子疯野了……孰不知这样实际束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交往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种需要,特别是同伴间的交往比孩子与成人交往更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互相交往中,才能学会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交往中,还可以学会处理同伴间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际交往冲突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在人际交往理论(PAC)指导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人际交往理论(PAC)主要分析人们在交往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对实际交往效果的影响。建立A-A模式的人际冲突应对策略,即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自我状态(A),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A),作出成人反应,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从而有效应对因人际冲突带来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5.
人际交往冲突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在人际交往理论(PAC)指导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能够有效缓解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人际交往理论(PAC)主要分析人们在交往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对实际交往效果的影响。建立A-A模式的人际冲突应对策略,即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自我状态(A),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A),作出成人反应,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从而有效应对因人际冲突带来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闭锁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由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所造成。中学生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以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由于担心被人“小看”,往往羞于在成人面前暴露内心世界的稚嫩,而产生闭锁心理。②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使然。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渐趋于成熟,所以与成年人的关系则由依赖型转变为密切接触型或保持距离型两个极端,表现出关闭型和相对开放性并存的特点。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由经验性向理论性发展,这必然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变化,他们心里虽有许多奇异的想法,但往往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敢轻易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17.
郭春芳 《小学生》2013,(7):28-28
小班是幼儿同伴关系形成的初期,同伴之间的交往刚刚开始,交往范围比较小,交往对象比较平均,同伴地位分化很小。小班这一时期是儿童学习交往技能的关键时期,成人应该因势利导,利用各种有利的途径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一、创造有利于交往的环境首先要给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接纳老师,消除刚来幼儿园的紧张心理,这样,为孩子接下来一天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提供一些轻松、自由、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心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由于青春期教育的滞后,使他们心理的发展落后于生理的发展。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学生常常陷于困扰之中。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缺少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往往导致心理困惑、心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内心存在着一种希望参与社会生活的潜意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成人观念”,希望自己被别人承认已经长大成人。不同年龄的孩子互相交往,正是孩子们实现这种愿望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通过与年龄小的孩子交往,对他们进行照顾和帮助,可以实现自己的“成人”地位。年龄小的孩子可以通过和大孩子接触,切实地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逐渐迈入“大人”行列,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是孩子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在与同伴交往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不懂得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也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他们往往很想加入同伴的活动,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幼儿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共同生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