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留学生》2009,(1):21-21
悠久历史;1913年,在著名学者梁敦彦、周诒春、颜惠庆、王正廷、顾维钧、叶景莘、詹天佑等人的发起和赞助下,京津两地的同学会合并,创建欧美同学会。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政治制度及美国政党最持久也最明显的特点之一,两党制的发展一直备受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作者从两党制的起源与发展谈起,以理论和事实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其存在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在奥巴马与麦凯恩的总统竞选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再次上演了精彩对决,由于两党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政治实力,再加上第三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因此作者认为在美国两党制必将继续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3.
陈晋南 《留学生》2012,(12):58-59
我是一名“大龄留学生”。1986年,我38岁,辞去公职,自费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在美国学习期间,我参加中国驻纽约领馆教育部门组织的每次活动。我还保持与学校的联系,汇报学习情况。1994年,北京理工大学评我为副教授。1995年年底,我辞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离开正在美国上大二的女儿傅悦,被引进回国,至今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  相似文献   

4.
刘文娣 《留学生》2014,(13):50-51
欧美同学会的发展历史始终与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紧密相关,始终反映着留学人员寻求民族复兴的探索和报效祖国的努力。一是善于借势借力是欧美同学会早期发展的重要保障。欧美同学会在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积极争取更为广泛的支持,充分运用社会各界资源,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欧美同学会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构,配强工作力量,为欧美同学会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喜庆 《留学生》2013,(11):18-20
新时期以来,在欧美同学会发展历史上,相继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矗立起三个重要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欧美同学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给努力恢复中的欧美同学会巨大鼓舞,为奋力发展中的欧美同学会增添了新的动力。此后,欧美同学会由民间团体成为中央书记处领导的人民团体。  相似文献   

6.
贝蓓芝 《留学生》2013,(1):52-53
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先生,字腾飞,福建同安人,1873年出生于今印尼。1883年赴新加坡读书,1891年赴美入威斯雷阳大学,旋转入耶鲁大学,189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回南洋任教。1904年年冬,他从印尼来到上海,回到他祖先离开七代的祖国。  相似文献   

7.
杜连恩 《留学生》2013,(9):46-46
我原在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工作。1989年5月由留苏学长李特特、黄不凡介绍加入欧美同学会。至今,我的会龄24年了。入会后,我始终视欧美同学会为“留学人员之家”。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到欧美同学会会所看看,领些资料学习,并尽量多参加些欧美同学会组织的活动,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闫长明 《留学生》2013,(8):60-61
2013年,将迎来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回顾欧美同学会的百年历程,从成立之初的风雨飘摇,到发展之中的艰辛探索,到无数海归及广大留学人员的爱国担当,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无不包含和折射着欧美同学会的广大学长对我们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巨大贡献。下边,  相似文献   

9.
陈秀霞 《留学生》2012,(12):60-61
欧美同学会是早在1913年由留学欧美等国归国同学自愿组成的民间团体,是在蔡元培、颜惠庆、周诒春、顾维钧、詹天佑、王正廷等倡议下,将京津两地的同学会合并而成。它荟萃着我国留学归国优秀人才,在知识界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0.
姚德源 《留学生》2012,(4):62-63
1950年,我刚满11岁,上小学六年级,懂事了、也记事了。从那时起,我就与欧美同学会结缘。 哥嫂的婚礼在欧美同学会举行 六十多年前,欧美同学会会所的样子与现在没有太大差异,大门口上挂着严济慈题写、赫赫显目的“欧美同学会”五个大字的牌匾,只是对面没有现在存在的北京饭店向西延伸的高大建筑一贵宾楼餐厅,院内也还没有新建的地上两层地下两层的会所新建筑。  相似文献   

11.
学缘对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海归教师因同时拥有国内和海外二元学术关系网络而在学缘上表现出特殊性。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在量化部分以上海21所高校的359位海归教师为样本,在质性部分对来自上海6所高校的10名海归教师开展一对一半结构访谈,共同探究学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海归教师对自身学术职业发展现状的评价不高;学缘影响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平台选择以及职业"入场券"的获得。"校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影响不显著,但与海外导师联系的频率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最后从高校、学院和个体层面对促进高校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存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存与发展是同一个问题,人的生存方式的特点就在于用发展求生存。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无疑产生了消极后果,但这并不是天人相分观念的恶果。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反思并赋予更合理的内涵,但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反思人类既有的实践与生产方式,建立生产与需要之间合理的辩证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存是对人生活性状的描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生存问题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和协调及人自身的内在的双重属性之相互影响与制约;生存观念既是对生存现实的反映,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人的本性尤其是其自然属性的作用,由此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则使人类不得不寄希望于可持续发展观。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固然是人类活动的基点,但人的生存不应局限于此。只有人的生存观念有所提升,人的生存品质才会有实质性的改进,生存的意义才可能凸显,可持续发展或许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同年会即指隋唐以来同榜及第者的聚会活动,包括朝廷在发榜后组织的由全体新及第者参加的庆祝活动及各种私人聚会。由于进士科乃科举时代最重要的科目,同年会主要指同榜进士间的聚会。同年会既是新科进士建立交往关系的开始,也是他们日后加强交往、增进友情的主要平台,因而是古代士流社会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存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项具有实质内容与深远意义的变革,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人类社会运作模式的自主性的和整体性的变革,而且必然还包含着并要求具体体现为人类社会诸主体的生存观念的重大变革,这就是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生存1”)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 生存观念(“生存2”)。传统的唯经济发展观之所以只能从“生存1”法理解人的生存,在于其人的假设是“经济人”与“动物人”,而可持续发展之对应于“生存2”,就在于相应的人的假设是“全面发展的人”,也只有从“全面发展的人”所蕴含的“生态人”去理解,“生存1”才能得到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理解。所谓“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中的“生存”也需要从“生存2”去理解,发展只是实现生存的手段,“生存2”才是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与振兴道路所指向的目标绝不只是“生存1”,而是“生存2”。  相似文献   

16.
欧美同学会是民初由顾维钧、周诒春等欧美归国留学生发起成立的留学生联谊团体,在其存续的百年之间,其会员以知识精英的身份在政治、社会、文化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长期以来,对于欧美同学会的成立时间,却有1911年、1912年、1913年、1915年四种不同的说法。通过梳理欧美同学会原始会史档案,细考发起人之回忆和当时新闻界之报道,对该会认同的欧美同学会成立于1913年之说,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推定。  相似文献   

17.
美国西部开发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对落后地区开发的一个成功的范例,也是与我国西部开发最接近、最相似的开发运动,因此,它所取得的经验及教训,对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发展的"存在"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教师发展观持实体论的观点,将教师发展理解为各项能力领域的构成,如学科知识、教育技能、教学反思等,它关注的是教师发展的结果,而非教师发展本身。存在论转向的教师发展观则认为,教师发展不是割裂、单一能力的简单相加,相反,它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教师的存在之路是实践人文伦理之路,感悟个人境遇之路,摆脱常人束缚之路,走向精神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内容,论证了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生存意蕴,考察了人的生存意识的历史演化,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的生存意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发展观,是针对人类的生存就机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指出可持续发展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的永久期盼,是一 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和正确的人类生存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的把握取决于对人的认识 ,传统哲学对人的认识都停留在“心”“物”二元的论争上 ,其实 ,人还有另一种存在 ,即道德存在。道德存在的发现为后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和制度设计提供了一块新的基石。正是由于对人的道德存在的发现 ,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认识论的片面性 ,实现了对人的整体性存在的把握。所以说 ,道德存在的发现 ,为个体自我改造、为未来社会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理论依据 ,具有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