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把瘾     
一些文章中提到了剩余浮力。浮漂有浮力(实际上是水对浮漂产生浮力),当浮漂全部浸入水中.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最大。浮漂如果有一部分漂尖露出水面,就认为它有剩余浮力。  相似文献   

2.
一些文章中提到了剩余浮力。浮 漂有浮力(实际上是水对浮漂产生浮力),当浮漂全部浸入水中,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最大。浮漂如果有一部分漂尖露出水面,就认为它有剩余浮力。  相似文献   

3.
说到调漂,不能不牵扯到浮漂受到的浮力,因为它是影响漂子灵敏度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定律)我们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据此可知,同体积的浮漂,在没有附加物(坠、钩、饵等)的情况下,漂体露出水面越多,表明其受到浮力越小;漂受到的浮力越小,调试时需加的铅皮就越多,其相对来说对鱼吃饵的反应就越不灵敏。这一点,在以往的不少文章中都有过论述。  相似文献   

4.
鲫鱼机敏胆小吃饵谨慎,在传统约组中由于一漂一坠,鲫鱼吞饵牵动铅坠时,常有吐钩现象,影响上钩率。针对这点我对传统钓组进行了改革。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大大提高钓鲫的上钩率。我的方法是把一漂一坠改成一漂两坠,分为上坠和下坠。上坠固定在约上面水线的10厘米处,使上坠的沉力等于漂体的浮力。在水中的调试表现为,上坠和约悬于水中,浮漂全部露出水面。下坠固定在约上面水线的3.5厘米处,使它的沉力稍大于浮漂的浮力。在水中调试表现为,上下坠和钩均悬于水中,浮漂低于水平面1厘米。垂钓时延长水线使浮漂露出水面1目,…  相似文献   

5.
自制大浮漂     
市场上销售的大浮漂,都是空心浮漂,外出垂钓时必须仔细保护,否则容易损坏和变形。下面介绍一种自制大浮漂,其特点是:实心漂体,携带方便,抛投及收线时阻力小,浮力大,瞭望方便,制作简单,经久耐用。  相似文献   

6.
钓具词汇     
水下浮漂水下浮漂,又称为水中浮漂和来自于日本的名称--阿波漂。它是近些年来,由日本传人我国,并为我国少数海钓爱好者十分喜欢使用的一种新型钓鱼用品。水下浮漂是沉在水中的浮漂,其外形有椭圆形、半椭圆形、卵形、辣椒形等多种,大都采用紫檀木、黑格木、多层硬木压制型材和塑胶制作而成。它的浮力为厘米3/l克的负数,比重大于1,因此可沉于水中。除在材质方面选用高密度、大比重材料外,选用一般硬木和塑胶材料制成的水下浮漂,都在漂体内加重金属铅来抵掉其浮力,使浮力为负数。在使用时,它和水上漂配合使用。其主要功能为:1.起…  相似文献   

7.
悬坠钓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上鱼率、较为科学的一种钓鱼方式。其主要是将浮漂在水中的浮力通过线组的连接,能够把坠悬浮在水中。实现钩、脑线弯曲在水底或刚触底及离开水底的钓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钓鱼》2008,(1):17
金T-01至金T-04冬钓、棚钓竞技专用高档浮漂,漂体纤细瘦小,浮力和自重达到完美配合,灵敏度高、浮漂语言准确、节奏感强,下顿和上浮下顿语言表现突出!受水温变化和水表张力影响很小,性能稳定,便于调整,适合钓1.5~2米水深的上层、中层及底层鱼。此四款浮漂适合冬季竞技比赛所有鱼情。  相似文献   

9.
余力 《中国钓鱼》2018,(12):41-41
台湾钓法中,主干用芦苇做的浮漂叫芦苇漂。但它干体薄而重,品位较低。有一种选用禾本科植物——“芒”的花茎作主干制成的浮漂,也称芦苇漂。这种浮漂干体内芯基本充实,性糯而质轻,相对浮力大,其表层初具防水性,若以手工精制再配以良好的浸渍工艺,浮漂入水后8小时的吸水率几乎是零,漂体的稳定性也甚好,是一种高品位的浮漂。  相似文献   

10.
可调浮漂     
选择浮漂最重要就是浮力的表现。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可调浮漂,可调浮漂最特别之处是内置了独特的浮力调整系统,不需更换钓组便可以做出多种浮力微调设定,以达到最敏锐的鱼讯表现。可调浮漂还在漂苗与漂身连接处采用回弹式的两段设计,内部采用抗氧化弹簧配合弹性材料外层,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1.
苗延迅 《中国钓鱼》2003,(12):42-42
钓场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它们会破坏漂体的防水层,造成浮漂渗漏,所以,每次使用完毕,必须用湿润的棉布将漂体擦干净,晾干后放置。对于好的浮漂,可以选用日本“钓空间”生产的浮漂专用清洁剂,它可以有效除去漂体上的污垢、杂质,同时在漂体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漂体老化。  相似文献   

12.
广东中山钟有祥先生曾在《中国钓鱼》杂志上发表过《如何找浮漂的感觉》一文。文中说:渔线本身具有吸水性。一般1米长的3号线在水中浸泡1小时吸足水就大概能拉下浮漂1目的浮力,其吸水性不能忽视…本人提倡的垂钓方案是下竿时先将钓组与浮漂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调漂。我不知道这一说法是钟先生信笔写来还是经过实验而得出的结论。文中虽然用大概一词对这一说法表示不确定性,但在下文用不能忽视表示肯定。这就足以使广大读者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我顺便又翻阅了几期《中国钓鱼》,发现持相同观点的人还真的不在少数。湖  相似文献   

13.
浮漂的选择与如何调漂,是台钓的关键。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浮漂有孔翎漂、巴尔沙漂、塑料漂、芦竹漂、芦苇漂乃至木漂等等。相对而言,材质的选择对台钓的确有一定影响,但最为重要的却是浮漂的加工,也就是浮漂的浮力、形状、规格等几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二、漂的设计标点 用于手竿的浮漂,一般在漂体上部都标有一些色段,作为视漂,俗称漂尾、漂尖子。钓者就是通过观察它在水中的升降来了解线组和钓饵在水中的状态和变化;并感知鱼就饵时的情形。如果我们在了解了浮漂自身标点之后,根据浮漂的性能,在漂体上设定几处标点,就能更细微地观察线组在水中的全部动态,发现更多的鱼讯,使垂钓越发精彩诱人。  相似文献   

15.
悬锤底钓与宇宙必钓,二者的差异很显明的是“浮漂设定预留浮力”互不相同:前者以二粒钓饵的重量将出水色格目设定平水或稍为可沉水的浮力;后者同样的使用二粒钓饵的重量将浮力预留出水1或1.5色格目。二者的差异全部在于浮漂预留浮力强弱和高低。可见,浮漂和其下的线组是钓鱼术法的灵魂和关键所在。一、浮漂各部名称或俗称简介或许各地钓友对浮漂各部位的俗称不相同,笔者为求取大伙都能理解而以人体各部近同的名称呼之。①色格目——俗称浮漂尾。②浮漂颈——粘接色格目的部位。③浮漂肩——是浮漂体身最粗的直圆径部位。俗称浮漂重心…  相似文献   

16.
史为林 《钓鱼》2008,(9):12-13
三、体积小的浮漂灵敏 比较的条件是两支浮漂的形状、漂尾粗细、长短、漂脚、使用的材料等其他都相同,只是大小不一样。体积大的浮漂在漂组中需配大铅坠,因而体积大,重量大,体积小的则相反。大小漂组的调、钓目相同。鱼对大、小漂组的作用力大小、时间和方向相同。在上述条件下,体积小的浮漂灵敏。不同的观点我们在《什么样的浮漂更灵敏(上)》已提到过了,  相似文献   

17.
张校 《中国钓鱼》2007,(5):38-38
为提高浮漂的灵敏度(使单位浮力变化相应漂体上下移动的长度大),漂体(膨大部分)上方的漂尾(柱体)制得很细。带来的缺点是浮漂离钓手远了,看不清"目"。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  相似文献   

18.
巴尔沙漂又名“轻木”漂,是采用巴尔沙轻木制作漂体的一种浮漂。其比重小质地轻,具有较大的浮力。由于易于切削,自制和工厂制作均比较简单,所以近些年来被比较广泛使用于淡水钓。其  相似文献   

19.
在野钓中时常见的一种竿线齐长、单钩直漂的钓法,是淡水手竿底钓(传统钓法)的一种,其基本组件一般为直径3毫米长200毫米直漂、直径0.20毫米钓线、钓鲫小钩、脑线长4厘米、铅皮卷线为坠。多数人将其钩坠漂调配为钩坠在水中的重力等于水对浮源的浮力,即钩坠未触底时漂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以粉饵作窝、面食作饵为例:垂钓时钩饵触底时漂顶微露于水平面,鱼儿吸钩抬头时浮漂上送。本人平时也较多使用这种钓法,效果尚可,在浮漂上送时起竿,中鱼率不错。然而,在长期使用中,也时有一些现象(浮漂反应)让人疑惑不解,其中之一就是有时…  相似文献   

20.
有不少人在探讨钓组灵敏度的时候,指出台漂漂尖有一位置的应特别灵敏,他们将这一位置称之为“灵敏点”、‘“敏感点”、”’灵敏线”、‘“归零线”……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这些线、点真的存在吗?垂钓中,如果留意观察,常见平静的水面上有蚊、蜢停落,有的甚至个体较大。这些小昆虫之所以不会沉入水中,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由于肢体构造特殊,它们较好地利用了这种张力。在测试台漂沉浮时,加在漂体上的重力与浮漂沉入水产生的浮力平衡,一般情况下,如再在漂体上增减很少一点重力,就会引起漂尖沉浮反应。在水面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