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2.
一、目的要求:1.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掌握斜率公式,会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体会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2.能熟练掌握斜率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对a散射实验的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核式结构学说,又称为行星模型,比较准确地反映原子的内部结构,在他的工作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新教材将物理学史、人文史、科学哲学等内容以引言、课后阅读等方式穿插在相关章节中,提出引入HPS教学模式,并以“原子核式结构”为例,谈如何基于HPS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7.
人们都知道,卢瑟夫从α粒子大角散射实验现象出发,在否定汤姆逊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现在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前提。但当时卢瑟夫是怎样证实的,知道的人却很少,有的书中有一些说明,但不详尽,这里较详细地给出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及证实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建国 《物理教学》2021,(12):14-17,80
本教学设计遵循物理学发展史和学生认知规律,以汤姆孙发现电子→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旧模型→建立新模型(核式结构)为主线,注重科学探究和逻辑推理,通过精心设计的递进式设问与推演,为学生搭建认知的脚手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主要创新点有:通过递进式设问,引导学生设计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9.
《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笔者用“Director”制作了课件,对α粒子散射实验进行了模拟,以求学生对原子核成结构的出现历程有一个清晰的、形象的认识。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0.
1.知识目标 (1)了解电子发现的过程和重大意义; (2)知道汤姆生原子模型; (3)知道a粒子散射实验,说出其设计思想; (4)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理解模型提出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1.
物理模型的建构往往是解决一个物理问题的关键一步,但模型建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定的思维训练。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本文系统探讨了这一节内容的模型建构过程,希望能给予教学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林柏祥  钱呈祥 《物理教师》2007,28(7):18-19,21
1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节是高三物理第22章的第1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1)教学内容:这一节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缺少实验演示,缺乏动感,学生难以想象,不利于完成从实验现象到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抽象.(2)学生情况: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缺乏主动参与的动机和机会,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