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这玩艺儿,能加饭,能健食,能载情,能乱性,能使人大彻大悟,也能使人稀里糊涂。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说的是酒,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说的是酒,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的也是酒,毛泽东“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说的还是酒。同样为酒,能造成放浪形骸,慷慨悲歌,幽肠百结,意气洋洋。  相似文献   

2.
1957年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在《诗刊》创刊号发表,当时,“把酒酹滔滔”为“把酒酎滔滔”,一位读者怀疑“酎”是“酹”的笔误,随即写信给当时《诗刊》主编臧克家。回信说:“毛主席的诗,我们不敢妄加修正。”这位读者又写信给郭沫若,郭老回信说:“这首词的发表,毛主席  相似文献   

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教材中,尾句的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臧克家先生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增订二版)也是如此。笔者揆情度理,反复吟咏,认为此句所标标点符号不妥有二。斗胆试做改动,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由如下。"曾记否"中,"曾"为副词,义为"曾经",此处可做时间名词解,释为"从前"。"否"字"用于肯定、否定相叠的  相似文献   

4.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这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1957年初,毛泽东同志的18首旧体诗词发表后,收到复旦大学一学生与江苏泰县一小学校长给他的信,提出《菩萨蛮》词中“把酒酎滔滔”的“酎”字,是“酹”字之误;说毛主席写给臧克家等人的复信中,“遗误青年”的“遗”字,应为“贻”字。毛主席看完信后,让中央办公  相似文献   

5.
标点符号在我国产生于何时 ?据《辞源》877页载 :“《宋史》4 38《何基传》 :‘凡所读 ,无不加标点 ,义显意明 ,有不论说而自见者 ,’元人有标点五经 ,见清钱泰吉《曝书杂记》中。”可见 ,至迟在宋代 ,我国已有了标点符号。不过 ,古时标点符号种类是极少的 ,随着白话文的兴起 ,种类渐渐多起来。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为 14种 ,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为 16种。标点符号的功能 ,起初只是断句。《辞源》关于标点解释为 :“标记句读的符号” ,即断开句子。以后 ,随着标点符号种类的增多 ,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6.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文有以不言者。"不言,是意在言外。教材中"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的?它需要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标点处设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笑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标点处设疑,可以  相似文献   

7.
正杜老师:我校六年级期末试卷上有一题要求改标点符号,题目是:我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兴趣,读了《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有的教师认为要把逗号改为顿号,因为在并列的词语之间应该用顿号;有的教师却认为应该直接把逗号去掉,而不是改为顿号,因为教材中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就是没有标点  相似文献   

8.
教者曾前后两次教学《标点符号歌》,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设计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师: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标点符号歌》。(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朗读后,教师一边范读一边讲解:儿歌每一句都从用法和形状两方面来介绍标点符号。)师:请同桌对读,并说说各标点的不同用法。(师读一句儿歌,请一名学生说说是什么标点,让另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举例说明四种标点的不同用法。)[简评]本次标点符号练习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以及它们的用法。歌中用四句话介绍了这四种符号,每一句都是从用法和形…  相似文献   

9.
“标点不正则言不顺。”(郭沫若语)2004年语科《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前的※号删去,从而使告别高考试卷数年的标点符号用法,在今年的高考语试卷中又闪亮登场。高考标点符号测试,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下面拟对今年各省市高考卷标点题所涉及的标点误用进行归类解析。  相似文献   

10.
有句话,因不带标点符号而挺令人费解,这句话就是:三角几何总共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但加上标点后再读,就会发现此乃一道数学题,即:《三角》《几何》总共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你瞧。只要加上标点,就可以使题目立刻变得一目了然。如此看来,标点符号挺重要,它绝  相似文献   

11.
教者曾前后两次教学《标点符号歌》,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设计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师: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标点符号歌》。(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朗读后,教师一边范读一边讲解:儿歌每一句都从用法和形状两方面来介绍标点符号。)师:请同桌对读,并说说各标点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时,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造句、日记和作文时,点标点总是漫不经心的,或表现为不会点标点,或表现为标点点得不规范。对此,我从不轻易放过,总是不怕麻烦,让学生一一点好。  相似文献   

13.
标点复习指要江苏东台市时堰中学王志生标点是高考必考内容,《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从近几年高考标点题看,考问号、引号、括号、冒号的频率较高,试题的难点往往在于标点易混处及标号、点号连用的处理。据此,标点复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14.
吴邦驹在《最新标点符号用法》(修改版)中说到“巧用破折号蓄势酿情”与“复标点感情强烈”时,其中以《一月的哀思》、《并非闲话(二)》为例来说明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标点符号的作用很大。同样的文字,标点不同,分行分段不同,不仅会使其内容有别,主题各异,有时甚至使体裁迥别。以晚唐诗人杜牧的绝句《清明》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标点稍加改动,便是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要是稍改标点和分行,就能翻作一首精巧的词。请读这脍炙人口的小令: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教学之本,对学生具有强制性和示范性,特别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通过学习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发现其在运用标点符号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标点误用;标点残缺;标点多余;标点不一致;标点位置不当等。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过秦论》中,有一处标点值得商榷。改后的正确标点应该是: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设置问卷考察学生群体在网络语境下对句末使用"~""!""。""无标点"这四种标点符号的主观化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学生群体对句末使用"~"的好感度最高,其后依次是"!""无标点""。";第二,在性别这一维度上,两性对"~""!"的认识有差异,男性对网络交际中句末使用"!"更有好感,女性对"~"更有好感。对"标点符号"在网络交际中的主观化的调查研究,可以揭示网民标点使用的偏好与心理等因素的关系,具有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版《语文》《回忆我的母亲》对《母亲的回忆》作了一些修改,其中主要的是标点符号的修改。将改文的标点和原文的标点加以对照比较,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示。一、适当增添逗号,句子更加顺畅。[原句]从宣统元年(○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家过一次,只在民国十年(一九二一)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改句]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家过一次,……改句在“现在”后添一逗号,不但使时间状语放在主语前更规  相似文献   

20.
有句话,因不带标点符号而挺令人费解,这句话就是:三角几何总共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但加上标点后再读,就会发现此乃一道数学题,即:《三角》《几何》总共九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