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明 《语文天地》2011,(4):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文,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从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社会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之境的过程中,祥林嫂有无反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反抗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徐松 《学语文》2000,(3):21-21
对《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分析,《教学参考书》上说:祥林嫂对封建社会给予她的种种迫害进行了不间断的抗争——即反抗。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祥林嫂为何要进行反抗呢?下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典型?反抗性格是不是她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有人说:“祥林嫂并不是听天由命的奴才,她并不甘心情愿任凭封建势力摆布自己的命运。”有人说:“她不甘心就这样被封建势力所吃掉,她奋力挣扎着,反抗着”。“祥林嫂的一生,是被奴役、压榨、摧残、虐杀的一生,也是不断挣扎,反抗的一生。她不肯屈服,不甘心被人们当玩物买来卖去,而竭尽全力反抗”。总之,这些同志认为,反抗性格是  相似文献   

4.
祥林嫂的反抗一直是小说<祝福>论争的一个焦点话题,而且也往往被赋予过高的精神意义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在被改编成的电影中,居然有了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不能参与祝福的祭祀活动,她洗刷自己耻辱的希望和努力,被四婶的一声断喝彻底地葬送,于是祥林嫂变得疯狂,抄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愤怒地砍向了自己捐献的门槛.这个情节在小说原著中没有,是电影改编者加上去的,但它的合理性值得我们探讨.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苦难而又愚昧的劳动妇女,她有这样的觉悟吗?她能做出这样的反抗行为吗?……  相似文献   

5.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7.
许多论者都认为祥林嫂在她的悲剧人生中反抗了。笔者认为,所渭的“反抗”,只是当时处于我国最底层的妇女对悲惨命运的本能挣扎。本能地求生。祥林嫂的行为只能说是挣扎,还不能说是反抗。反抗,是一种已经醒悟了的行为。而在封建社会的恶劣环境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之下,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受苦的典型,其人性被彻底扭曲了。她并未觉醒,也无法反抗,不敢反抗。祥林嫂在前期,也就是第一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期。后期第二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期。试看文中的祥林嫂,先以能够帮忙“祝福”为快乐,以做事为快乐,努力地去做一切事务;但后来连这点最低的要求都得不到了。想做奴隶而不成,想给人压迫而不能,此时的祥林嫂是多么悲伤,多么苦闷,多么恐慌。“——究竟该怎么  相似文献   

8.
怎样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师应开掘思路,循序渐进地启发,调动学生求解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祝福》这篇课文可以围绕“是谁杀害了祥林嫂”与学生在探讨中学习。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拯救过自己 ?有。首先是逃婚。甘愿做苦工,反满足,有了笑影,白胖了。为什么 ?因为寡妇被人看不起,第二次嫁更令人厌恶,这就是封建礼教。然后是婚礼中拚死反抗。最后是用积存的工钱捐门槛。但依然没能拯救自己,无法改变人们的观念。可见一个方面:封建礼教杀人。   祥林嫂有过几次逃生机会 ?  第一次逃生机会,在丈夫死后…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正直、本分,可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由人变成了鬼,然后在人群中消失。鲁迅先生借祥林嫂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祝福》我们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潸然泪下,却也为她那难能可贵的本能的反抗意识高声赞叹。也许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一声炮响,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受不了婆婆的虐待,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过着牛马生活。当她被迫改嫁时却进行,“出格”的反抗。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她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是“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支配的,是一种“寡妇主义”。这样说来,祥林嫂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并且到了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程度。那么这种“出格”的反抗,不但不值得同情,而且是应该批判的了。诚然,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社会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劳动人民,封建的伦理道德也不可悲不影响到祥林嫂。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劳动人民身上的影响,这两者应该区别开来,它们不但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陈德滋同志一九八五年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祥林嫂是“恪守封建礼教节烈观的典型”吗?》一文,深受教益,但不敢苟同。陈德滋同志在批评拙文《我对“祝福”的教学意见》文章中,首先说“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接着就对小说里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作了明确的概括:“应该说,祥林嫂身上既体现了受‘四权’的压迫,同时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自发反抗。”最后的肯定结论是:“封建族  相似文献   

12.
怎样看待祥林嫂性格中的反抗精神,历来有不同意见。提得高的,认为祥林嫂勇敢地与封建“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作斗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看得低的,认为祥林嫂的行为根本没有触动“四权”,谈不上有什么反抗性。也有同志认为祥林嫂有反抗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对再嫁进行了“出格”的反抗,这本是诸家教参的定论,也是语文同仁们的共识。但是,吴良仪同志在《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7期)上发表《祥林嫂究竟反抗什么》(以下简称《祥》文)一文,认为“祥林嫂对再嫁不反抗”,至于她再嫁时“出格”地“闹”,“这是对婆家将她‘捆卖’这一做法的反抗,并非反抗‘再嫁’。”吴老师并据此提出,对人教版教参上最能揭示主题、概括人物性格的一句分析,即“为了反对婆家的捆卖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一句,要将其中的“再嫁”一词删去。对此,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月号发表的山东杨炳辉同志的文章《怎样理解祥林嫂再嫁时的“出格”反抗》,我感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思想;二是认为她受封建礼教毒害是否就等于认为她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关于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  相似文献   

15.
《祝福》里祥林嫂经受了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祥林嫂虽屡次反抗,但最后还是像“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从世间消失了。祥林嫂的这两种痛苦经历,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女性对男性话语中心的等级制度及社会道德的反抗,往往呈现出盲目或非理性的状态,导致其反抗行为意义的缺失,《祝福》与《金锁记》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祥林嫂与曹七巧这两个女性形象揭示出这种反抗无意义来达到一种全然的悲剧效果,引发读者对制度、道德、金钱与人性的长久而深入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反抗性是毫无疑问的,众说纷纭的是她在反抗什么。有人说她在反抗整个封建制度;有人说她在反抗封建礼教;还有的说她在反抗神权等等。实际上她的反抗是盲目的,无意识和无目的性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许多分析文章和教学参考书,都过分强调了她的反抗性格。笔者以为: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旨在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鞭挞,而不重在对祥林嫂的歌颂。故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小说写到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墺的时候,通过卫老婆子的嘴,有这样一段叙述:……“祥林嫂可  相似文献   

19.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塑造的寡妇形象,她一生都在追求着幸福,但这种幸福却在祝福声中一步步地走向消亡。本文试从欲望的角度,透过祥林嫂追求幸福的人生历程,来揭示祥林嫂身上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先生着力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作品通过对她一生悲惨命运的描绘,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鲜活生命的摧残和迫害。在大多数人看来,祥林嫂只是一个遵从封建礼教秩序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同时也认为,作者笔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没有任何生气的社会环境。然而笔者却认为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因为,作品在沉重的黑暗中,还透着一条光明的“尾巴”,尽管它很微弱。这条光明的尾巴,就是祥林嫂在走向人生的末路时,对鬼神的“疑惑”。1.祥林嫂的反抗性表现在她对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上。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