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很多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是不懂解读方法,不解作品之意,导致学生放弃阅读或即使阅读也是“白读”的后果,甚至有部分学生常常曲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严重妨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严重削弱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教育力量。为了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让学生从课外阅读的困境中走出来,真正走向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教以作品的解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笔者从如下方面作一肤浅的探讨并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第一步.也可能是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一步。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很多教师也热衷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但是多元解读并不等于随意解读.它仍然要以教材为依托.应该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基础上所形成的多种理解。而目前的文本多元化解读存在着一种泛滥的趋势,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错位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生活的本真观照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兴趣平淡”或“不感兴趣”,这个其实已经困扰语文教师多年的问题的症结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与课堂阅读文学作品的心态不同。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时,他是轻松自由的,凭自己的知识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凭自己的阅历去体验作品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存在着以生活的本真观照作品内容、以另类的视角标示个性的解读、以内容的概述替代意蕴的品味、以花哨的拓展掩盖实质的虚无等一些违背文学作品教学实质的现象,理应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古老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经久传扬的当属文学作品,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较之其它学科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为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优势,针对性地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探究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对于加强语文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文学作品有利于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1、客观性。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元·郝经《原古录序》)就是说“文”和“道”是统一的。现在中学语文课文中选进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教师在教学时,既要使他们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这才是符合“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只讲“文”不讲“道”,或者只讲“道”不讲“文”,都是违背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和原则的。1989  相似文献   

6.
洪静 《现代语文》2009,(5):44-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7.
陈友明 《考试周刊》2014,(24):17-18
文学作品以具体形象表现生活,以热烈的生活情趣吸引读者。不同的作品以不同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融入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在给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要努力寻找个性美点,挖掘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才能完成语文新课标所赋予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蔡莉 《考试周刊》2014,(59):23-24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一个弊端,即唯教参是从,注重作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两部经典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分析探讨文本的丰富内涵,避免陷入单一化思考。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安排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1.
王槐永 《教师》2010,(29):109-110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①。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构成人的基本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各国的语文教育都特别注重学生创  相似文献   

13.
马复升 《现代语文》2007,(7):118-118
我们这里所谓的“旁逸”,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叙述正事的过程中,突然插进一段似乎和本文无关的人和事。对此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必须指出,“旁逸”不是节外生枝,也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赘疣和狗尾。它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和叙事方式。对它的理解比一般的修辞和叙事更为复杂和曲折,因为要正确理解它,必须和作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深层含意相联系,方能窥探个中奥妙。  相似文献   

14.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做贡献,教育方向也呈多元化发展。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精神食粮,同一个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学生理解中也会有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也是必然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现代小说叙事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叙事,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现代小说中大量存在不可靠叙事。在现代小说中,作者不仅成功隐退,而且也隐藏了自己的观点,这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挑战与困难。理解现代小说,要解析其不可靠叙事的原因与目的,这样才能拨云见日,且在叙事性的诗歌里,分析叙事是否可靠也对理解作品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教材都增大了文学作品所占的份量,这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契合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时代要求。然而,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师把文学课上成信息筛选课,寻观点、找结论、搞推断,好好的作品给弄得支离破碎;有的老师上成道德说教课,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缘于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  相似文献   

17.
一、多元化解读的必要性 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伟大的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有着纷繁多样的理解、丰富多彩的阐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占据核心地位,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身负重任,而且处理的都是最基础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开放性与多义性尤为鲜明,由于读者生活经历与审美理念等差异较大,所以对相同文本理解不同。那么,在中学阅读教学中通过正确方式更好解读文学作品极其重要。在本文中,分析了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元解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特点,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学作品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这使得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内容。多元解读不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课改的必然要求,研究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20.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都蕴含着很深的意蕴。无论是文字层面还是人物塑造以及主题表达上,好的文本通常能够让人从多方面去展开解读,每一个视角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究并且能够带给人以收获与启迪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谈谈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