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永红 《语文天地》2011,(11):45-46
一个人去选择很难,改变选择更难,但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鲁迅,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  相似文献   

2.
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鲁迅的敌人就是封建礼教、黑暗现实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鲁迅与它们格格不入。鲁迅的议论文、杂文、散文和小说总是表达着深刻思想:批判丑恶,揭露现实,唤醒民众,呼唤民族觉醒。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学教材中鲁迅各类文体作品时,应该研究性地做到:一.抓住鲁迅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残余,新旧交替,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任  相似文献   

3.
胡敏 《宜宾学院学报》2004,4(5):120-122
本文从文本出发,从心理学角度试图探寻鲁迅隐藏的内心世界他总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确认自我的身份,陷于对他人深深的怨恨之中,选择敌对与对抗的方式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已经成为鲁迅的一种思维惯式;同时,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幻想中来消除他的阴郁与紧张,灵魂从与众人的敌对中暂时获得释放,有了一息舒展与放松;虚幻的过多敌对对鲁迅的心理造成重压,时刻折磨着他,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5.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6.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幼年起,因家庭变故不断地遭遇经济困局,受人白眼与侮辱,深感世态炎凉;贫困迫使他多次改变人生道路,事业受挫。于是,他形成了相应的生存意识,其重要维度就是重视经济基础,认为经济是生存的保障,没有钱就没有生存发展的自由,就没有选择的自由,就难以从事精神活动,难以实现唤醒民众、改变社会的理想,难以维护人格与尊严。经济与精神自由的关系是鲁迅终其一生意识活动与言说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从留学到回国工作,鲁迅的一生同众多的日本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从他们对鲁迅的回忆中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而正直的中国人形象。他永远是笑着的,有着浓浓的赤子心,对朋友特别是对青年,他总是无私的奉献。日本人的鲁迅印象与当前中学生的鲁迅印象有很大的反差,通过这样的历史回放,试图让当代青年人对鲁迅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邵梅 《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46-147
如何做好鲁迅文学作品教学是现代文学教学中一个比较难的课题。要教好鲁迅,首先要让学生与鲁迅零距离接触,从鲁迅的精神到生活到作品全方位地去把握鲁迅,感悟鲁迅。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真正地与鲁迅相遇、相知。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漫长而又辽阔的文化时空中,鲁迅是一个巨大的存在。鲁迅之赢得众人的赞誉,完全出之于他个人独特的贡献,而并非攀附权势者而登龙;只要回忆一下他的丧仪。自发参加者竟达数万人,即可说明这一点。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撰写的《巨人传》,把贝多芬等人称之为“因心灵而伟大的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狂人"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狂人"是鲁迅先生所欲"立"的"真的人"。"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改变",也只有在这些"非正常"的国人身上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创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一个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使他改变了初衷。片中。中国人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枪杀为俄国人作侦探的中国同胞时的麻木神情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刺激。  相似文献   

13.
<正>人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群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既需要独立探索思考,也需要团结协作攻克难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看到的各有不同。鲁迅就曾这样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古今中外,名留千古的著作总能引起众人无限思考,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除了文中孔乙己说的“不要取笑”中的一个“笑”字外,全文就有十三处写到笑。文章以“笑”贯穿全文,自始至终扣住一个“笑”字,虽只一字,却表现了“众人”的精神面貌,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较为复杂,争议较多,因其间牵涉较多现实瓜葛和话语禁忌,亦复幽明莫辨。若探究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思想和创作。真正读懂鲁迅后期所作的那些曲折而又激情的文字,这个问题又不得不谈;甚至只有辨析清楚这个历史缠绕方能进入这个时期的鲁迅世界。论文选择从鲁迅与瞿秋白订交的角度切人,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努力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考察各方所持的立场,辨析他们之间的微妙关联,以期对鲁迅与中共的关系给以一个较为客观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的教学,存在着只强调鲁迅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从而导致出现学生误读鲁迅的现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课前备课到课堂教学都要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鲁迅当做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个具体人来看待,并且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从课内细读文本到课外广泛阅读,真正读出文字之后的真实鲁迅。  相似文献   

17.
对于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千夫”一词的含义,毛泽东认为是指“敌人”,有人认为是古代武官名,也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综合考察“千夫”、“千夫指”两词的含义,可以得出结论:千夫,本指众人,在鲁迅诗中特指人民大众,而“千夫指”本意为被指责的人,在鲁迅诗中指敌人。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先生的力作,作者以其如椽之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毒害的晚清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谋生的本领,却自命清高,卖弄才学,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他贫困潦倒,倍受欺凌,被丁举人毒打致残,却自欺欺人,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他醉心孔孟,追求功名,以“未进学”为最大耻辱,却被封建科举制度夺去性命;他诚恳善良,品行比周围人要好,却遭受冷遇,被众人当作取笑的对象。鲁迅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选择     
本文从历史和时代的角度论述鲁迅对艺术形式和居住的选择 ,从改革开放的今天看 ,从鲁迅的选择中可以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20.
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都知道鲁迅笔下有一个童年乐园——百草园,神奇而富有诗意。但现在,鲁迅故乡绍兴的那个百草园,往往令慕名而去的人感到失望,觉得那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园子。这篇作品中的苇塘,其实也很平常,但在作者的童心里,却是一个充满奥秘、魅力无穷的世界,和鲁迅笔下的童年乐园一样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