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鸦片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给中国青年带来深重的灾难。为挽救民族危亡,爱国青年英勇反对英国入侵,并开始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青年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鸦片战争已经过去150年。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这次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直在进行研究,出版的著作和论文为数不少,认识也颇有歧异。有些问题曾有过共识,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异议。例如,有一种意见认为,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入中国是好事,如果鸦片战争来得早一点,“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或者以所谓“近代客观的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鸦片战争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学术视野的拓宽,研究工作的细密化,有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等都标志着对鸦片战争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很多过去人们只是粗略论述的问题,成为新一代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例如,鸦片战争前后,清统治集团对西方世界的认识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这种认识和反应是  相似文献   

4.
本主要探讨了鸦片战争时期汉奸所起的恶劣作用,以及平民充当汉奸的原因。鸦片战争时期,沿海一带平民从奸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有关鸦片战争和林则徐,人们已经谈得很多,本就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不妥之处,还望读指正。  相似文献   

6.
“中英鸦片战争”长期以来被认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并以“屈辱史”的叙事方式激发学生的反帝和民族主义的情结。“中英鸦片战争”已成为中国百年国耻的集体记忆,而作为发动战争的英国,他们的历史教科书又是如何叙述“中英鸦片战争”的?  相似文献   

7.
驳《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有一道课后练习题:“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编者安排这道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评西方学者的谬论,深化对鸦片战争的认识。编者曾到全国许多省市介绍教科书。每次都特别强调所谓“维护商业”的战争是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御用文人歪曲鸦片战争性质的谬论。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课,在讲这节课时,我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叙述了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们为了打开中国国门传布福音,在进行文字宣传的同时,还在华搜集情报,鼓吹武力侵华,并积极投身于战争中为列强服务。传教士的这些活动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及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活动构成了西方殖民者侵华不可发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动因、方式、关注的内容、资料来源上与鸦片战争之前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变化。在研究目的上继承了之前注重经世致用的一面,在研究方法上则没有延续文献考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而是考证与论述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关切现实和实事求是并重,在资料来源上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虎门销烟,反抗侵略,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叶名琛因亚罗号事件,城破被俘,为世人所唾弃。两人的后世评价可谓大相径庭,有些偏错。文章通过对叶名琛和林则徐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林、叶二人作为封疆大吏都具有典型的爱国思想,后人对其不同评价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是近代中外冲突中的重要事件。鸦片战争起因于鸦片贸易,而战争的结果又促进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近代来华传教士把战争和贸易看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事件,对战争的辩护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贸易的谴责。这种矛盾的认识态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劳工的需求和清政府禁止华工出洋的传统政策发生了激烈冲突。英法等国迫切希望谋得在华招工的合法地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好为它们提供了契机,战争形势左右着华工问题的交涉。在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下,合法招工权利首先被清政府两广地方官员所承认,随后的《北京条约》更是将招工合法化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导致华工出洋合法化的主要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受到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南北洋大臣的设置则弱化了清廷传统之对外关系.南北洋大臣所参与的外交活动构成了晚清外交实践的主体,对晚清外交传统观念向近代化的演进转变、及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晚清国力衰弱、专制政体、不完整的外交策略、传统意识的桎梏和近代外交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16.
师夷新政缘何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未能即时兴起,原因很多。由于传统思想束缚第一次鸦片战争未能迅速激起民族危机感,同时道光帝认识的偏差和缺乏强有力政治力量的支持,以及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使这场中国低层次学习西方的运动被延误了近20年。  相似文献   

17.
本以说实的史料为依据,从日本幕府使团的独特视角,对第二鸦片战争后的上海难民如潮、鸦片泛滥、洋教传播等方面的真7实情景了作详细考述。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爱国诗潮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歌运动,它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背景,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主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画卷,同时开启了中国诗歌新篇章。本文试从鸦片爱国诗潮创作主体、内容、风格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它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作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兵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被迫进行了近代化的沿革。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八旗、绿营经制兵制被勇营兵制所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仿照西法编练了新军。近代兵制的沿革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