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南档案》2004,(1):45-45
慈禧,作为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独揽朝政达48年。生前她挥霍无度,临死时留下遗旨:“丧葬典礼,务极隆重。”她的坟墓可以说是用黄金堆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光绪十九年慈禧赏赐盛宣怀钓鱼台等三岛谕旨”之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国史馆是庋藏清朝和民国时期历史档案的重要部门,近年有人从台北归来,将该馆所藏的一件“珍贵历史文件”——“光绪十九年慈禧赏赐盛宣怀钓鱼台等三岛谕旨”予以影印刊布,颇引世人关注。谕旨全文为:  相似文献   

3.
《档案》2004,(4)
慈禧,作为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独揽朝政达48 年。生前她挥霍无度,临死时留下遗旨:“丧葬典礼,务极隆重。”她的坟墓可以说是用黄金堆起来的。 有名宦臣写了一本《爱月轩笔记》,详细记载了慈禧葬礼以及贮棺宝物的名称和数量。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一层金丝织的镶宝珠锦褥,厚 7 寸,上面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红光宝石85粒、白玉203块。锦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绣佛串珠薄褥一层,褥上用珠1300粒。慈禧身穿金丝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入棺后,头戴珠冠。冠上镶嵌重四两大如鸡蛋、价值白银2000万两的宝珠一颗;头边置金、…  相似文献   

4.
你听说过什么叫做“炒作”吗?你听说过什么叫做“吹捧术”吗?你听说过用金钱买名或用肉体换名的吗?你听说过为打造名人应运而生的“中介公司”和“运作组织”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以千奇百怪的手法打造出来的“名人”,能不是假冒伪劣吗?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气势磅礴的《大明混一图》、明朝皇帝赐给功臣的“免死牌”、清朝皇帝康熙传位遗诏、一代名臣李鸿章位列其中的清科举“小金榜”、清代嘉庆年间存放皇帝实录等重要档册的“金匮”……一份份珍贵档案、一幅幅罕见照片、一件件稀世实物,布满了陕西省美术馆的三层展厅,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置身其中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珍贵档案的特殊价值。 4月18日,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  相似文献   

6.
太监们在内廷当差,只要能混到一天到晚在御前打转,懂得眉眼高低,善伺人意,应对便捷,很快就能走红,一辈子享受不尽了.李莲英小德张之流,能够成为慈禧隆裕跟前的大红人,还不都是凭着他们机智小巧善于逢迎换来的吗?有人说清朝半壁江山,都坏在李莲英手里了,平心而论,李莲英权诈贪婪,是个罔顾大体只知利己的奴才而已,若跟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瞒上欺下祸国殃民的一代权监来比,那还未免太抬举他了呢!  相似文献   

7.
万光政 《传媒》2015,(10):30-31
报业发展进入寒冬,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寒冬将持续多久?春天还会来吗?如何适应这个新常态?怎样才能实现逆势增长?笔者认为,逆势增长的关键是要努力适应新常态,尽早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 传统报业的现实困境 面对互联网和媒体“移动化”“大数据”的新趋势,传统报业正面临着行业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每每见到报纸上署了三五个作者名字的新闻、通讯(更有甚者,一张新闻照片竟也署了几个作者,真不知他们是如何合作共同拍“摄”的),总是疑虑重重。新闻界不是每年都评选好新闻吗?倘若这样的作品被评为“上乘”,试问,哪位作者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呢?倘若这篇作品出了大差错,又试问,哪位作者应当受到谴责和负“文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北京一桩“香水喷街”的事儿喷起了轩然大波。一家保洁服务中心在实施喷雾降尘作业的同时,将混有玫瑰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喷洒到平安大街上。这事儿很快叫停了。因为有环保专家指出,这种做法会对土壤植被造成污染。这样的“金点子”是如何策划出笼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引人注目的结果,引起轰动的效应,不正是企业所期待的吗?——我们有多少“大企业”是在做策划时动歪了脑筋而后走向“大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南京师大附中600名学生参加的关于青春期性问题的讲座上,老师被学生们提出的一个个“尖锐问题”问得面红耳赤、瞠目结舌。“生米煮成熟饭怎么办?”“性和爱可以分离吗?”“最好的避孕方式是什么?”“处女到底怎么定义?”这些问题就连主持讲座的专家  相似文献   

11.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23):61-61
美国报业不断传出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滑坡、裁员减薪的消息,报纸如何避免成为灭绝边缘的“恐龙”?报业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数字土著”,但能完成新时代所需要的“文化转变”吗?报业还能坚守改造世界的光荣与梦想吗?新加坡已有33%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自己创作内容,而使用博客的网  相似文献   

12.
《语言理据研究》王艾录、司富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干葡萄酒”是不是干的葡萄酒?“马路”最初是供马走的路吗?如果说,“牛刀”是杀牛用的刀,那么“马刀”是杀马用的刀吗?“米黄”是像小米那样的黄色,那么“牛黄”是像牛那样的黄色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是专业人员,可能也会  相似文献   

13.
您知道吗?清王朝的慈禧“老佛爷”每天中午休息和用餐是乘坐火车往返的。不过,“老佛爷”乘的火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不过1510.4米,也就是三华里略多几步。铁路沿着今日北京北海公园的西路直接通往中南海,在当时北海的镜清衙门前建有一座相当豪华的站廊。  相似文献   

14.
读到古人的一段话,对我们搞新闻的记者、编辑颇有启迪。这段话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礼记·学记》)这段话非常符合现实情况,只有善于提问的人,“叩之以大(者)”,得到的反响才能是“大鸣”,反之,问不了几个问题的人,“叩之以小(者)”,那当然得到的反应必是“小鸣”,甚至会戛然而止的。新近当选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张严平,就是一位善于提问的“叩之以大”者,她在采访老将军杨业功时,就准备了一连串的“?”:“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威严吗?他发火吗?他发起火来…  相似文献   

15.
<正>大雅斋中写折枝,丹青勾勒仿筌熙。江南供奉虽承旨,不及滇南女画师。——吴士鉴《清宫词》馆名如意集群英,谁似丹邱鉴赏精?唯有滇南女清客,慈宁日召缪先生。——夏仁虎《如意馆》文士吴士鉴和夏仁虎的这两首诗歌,描绘的是清朝光绪、慈禧时期的宫廷文化生活,"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的自署御用画室,"如意馆"是清朝以绘画供奉于皇室的一个文化机构。两首诗歌都提及了云南地区的一位女画家:滇南缪嘉惠。  相似文献   

16.
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一、人物和事件选择的“巧”与“朴”  相似文献   

17.
时下报刊文风如何?似有不尽如人意处,兹草草扫瞄,以示警戒。一、著名的“著名”“著名”一词在报刊上颇是著名。著名诗人、著名演员、著名作家、著名歌唱家、著名画家、著名书法家、著名摄影家、著名企业家,等等,多如牛毛。诸如此类的各色人物果真著名吗?不尽然。不少“著名”含有水分,只不过是作者随手送给他人的一顶纸糊桂冠,并无多少真实与价值可言。二、唬人的《大……》细心的读者大概不会忘记早几年的《阴阳大裂变》、《人工大流产》、《知青大返城》、《西部  相似文献   

18.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30):100-103
从2014年起,笔者受邀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新闻评论方向.授课之余,不免会想,评论课该怎么教?正如中文系会为该不该负责培养作家而争论,新闻系负责培养记者、编辑、评论员吗?“评论课”能教出评论员吗?如果不能教,为何还要开设“评论课”?如果可以教,该如何教?“评论课”的教学目标、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安排都该如何协调? 就笔者所知,当下的大学评论课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专职教师,比较知名的如中国人民大学之马少华,清华大学之周庆安,华中科技大学之赵振字,中山大学之陈敏等;一类是兼职教师,如《新京报》之王爱军,《中国青年报》之曹林等.  相似文献   

19.
英国政府就BBC颁布的“绿皮书”(近12万字,全称为“BBC皇家管理宪章分析———一个独立于政府的强大的BBC”),由三大部分20个问题组成。它为BBC的运营做了详细的规划。本文透过BBC“绿皮书”,分析了BBC董事会分解的原因和背景,同时解答了广为人们关注的诸多问题:BBC托管真的能在未来代表付执照费者的利益吗?BBC能够履行其责任并有权利批准预算和计划吗?“绿皮书”公布之后各方的反应如何?BBC真的独立于政府吗?  相似文献   

20.
某报载: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多情”少女,“大胆地”向扮演孙悟空的“大演”员“求爱”。老实话,社会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不会是绝无仅有的.纵然如此,我们的报纸有津津乐“道”的必要吗?是的,这也着实是一则社会新闻,可是“新”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