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上,开其端绪的,还是新闻史的研究。”①新闻史历来是新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大领域之一。新闻史的研究历来重视史料分析,民间老报纸收藏对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也暴露出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在认识论上,缺乏本体意识、主体观念较为淡薄;在方法论上,研究方法孤立、单一,通常立足于史料,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以致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在构建新闻史研究范式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彬的“三范式”论和丁淦林的“两范式”论。本文通过总结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人本主义范式”“媒介生态范式”“民族主义范式”三种研究范式,对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建构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呼唤中国的大众传播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鹏 《新闻大学》2001,(1):30-32
大众传播史不同于新闻史和媒介专史 这里所说的“大众传播史”与“新闻史”的不同,在于“大众传播”与“新闻事业”的不同。大众传媒既包括一些新闻活动,又包括一些非新闻活动,而新闻事业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新闻活动。以往的新闻史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主体是报纸新闻部分,近年来兼顾到广播电视新闻。虽然或多或少也涉及到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是80年代中期,一位学者对刚刚开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白润生说的。十几年过去了,当白润生数十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和《民族报刊研究文集》面世以后,著名新闻史学家、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评价道:“在中国新闻史学界独辟蹊径,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大家’。”有人称白润生“在中国新闻史界第一次树起了系统化的、全面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大旗”。他在自己的那方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应从“历史朝代”视角来审视民国新闻史研究、形成断代史研究格局的观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民国新闻史研究的疑难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7.
谭春霞 《出版广角》2016,(17):55-57
从2007年起,我国不少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民国新闻史”。新闻史研究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需要大量史料的支撑,而档案史料就是研究的一手资料。然而,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原因,民国新闻史料分布区域较为分散,集中整理难度较大;新闻史料基本融合在其他史料文献资料中,难以翻阅查找;近些年,档案修复技术的突破,档案数字化的出版趋势,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出版社与档案馆的业务合作,为“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提供了可能性。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的整理出版是研究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依据,是“隔代修史”的现实需求,对于研究民国新闻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新闻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没有55个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和办报活动的新闻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新闻史。”在民族新闻学研究队伍中应当李先提倡两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在这里,我想指出,成舍我先生的新闻活动与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也曾经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首先,北京是成舍我报业集团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报刊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报刊的最早发祥地。…  相似文献   

9.
荣翌 《新闻世界》2012,(11):146-147
新闻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新闻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起着重要影响,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研究新闻史,即新闻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方法决定研究成果,在目前新闻史研究范式僵化过时,研究成果单一重复的情况下,探索和创新新闻史研究范式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以往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基础上,探讨了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方晨 《国际新闻界》2020,(4):134-155
以詹姆斯·凯瑞的讨论为源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闻史观变革运动推动了美国新闻史研究走出辉格式的、线性的、进步的传统范式。大卫·诺德延续了凯瑞的新闻文化史路径,将其进一步聚焦到以阅读史为代表的新闻机制史的范畴中。他的《新闻的共同体》重新定义了“新闻”与“新闻史”的内涵,从“生产的共同体”和“接收的共同体”两个维度阐发了北美新闻传统中的共同体精神。他的新闻史研究试图将文学批评、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兼顾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新的关于传播的历史。由于他的新闻史观是地方性的,国内研究借鉴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史研究是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属于历史研究。如何把握新闻史研究的学科属性,评估新闻史研究的发展状态,值得新闻学界尤其新闻史学界深入思考。近日,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赵玉明教授就以下问题与访者进行了对话:新闻史研究与历史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广播电视史与新闻史是什么关系、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如何、当前新闻史研究的不足或难点空白点在哪些方面、新闻史研究如何才能创新、新闻史学会在新闻史研究中起到哪些作用、新闻史研究的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12.
吴静 《新闻世界》2012,(5):223-224
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单位的十余位中国新闻史、近代史专家近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新加坡学者卓南生所著的《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贡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中  相似文献   

14.
詹晓薇 《新闻世界》2012,(2):147-148
近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闻史研究范式的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现状和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夏涛 《新闻记者》2003,(3):48-49
2003年1月12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举行了建系十周年庆祝会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本系师生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方汉奇教授、何梓华教授、丁淦林教授、赵玉明教授、黄芝晓教授等十多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也与师生们一道,共同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寻找新课题、新方法中创新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多年来,新闻史研究中对“中间势力”报刊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6.
第一部中国新闻史学史──徐培汀著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巷》,现已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公开出版。全书48万字,方汉奇作序,各大书店有售。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评介了百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发展诸多问题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新闻史发展的分期,各时期新闻史的研究特点,各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有代表性的新闻史学者以及他们的成就、贡献和影响,他们的局限、不足和阙欠等。我国第一部中国新闻史学史问世@任苑  相似文献   

17.
一笔者曾在一篇论及新闻史研究的文章中,借用布洛赫的名著《为历史学辩护》的开篇之句,提出新闻史有什么用的问题,意在引起高人的关注。本文重提旧话,当然不敢奢望此一问题的完满解决,而仅仅是想通过揭示新闻史的当代性,为新闻史的意义提供一新的思路,使之能在不容置疑的根基上安身立命。无需讳言,新闻史最常遭遇的法难就是有什么用,除去纯学术的意义之外。倘言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新闻史的合理之处在什么地方呢?以往人们对此的解答虽然各有千秋,但大抵不脱“鉴往知今”的思路。也就是说,新闻史的意义体现在前事不忘后事…  相似文献   

18.
弄清学生对新闻史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改变陈旧呆板的教学方式,用事实破除“新闻史无用”的偏见,用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是增强新闻史教学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调查结果新华社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弄清新华社的由来及诞生年月,对于研究中国新闻史,新华社史,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九五七年,新华社开过“创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办过展览。当时认为,新华社是一九三七年四月“正式诞生”的。这个说法,迄今还在流行。我们对新华社的历史做了一些调查。所得结论是: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思想,但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还需要从中观层次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这对于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理论体系,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