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蔡爱东 《考试周刊》2011,(33):233-235
中国的厚葬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形成,孔子是丧葬礼仪的研究者和传承者,他虽从没提倡过厚葬,但他的孝道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丧葬传统。在中国,薄葬与厚葬的斗争从来就没停止过。  相似文献   

2.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其思想体系尤其是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对于如何处理死者形成了自己的丧葬思想,成为民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丧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丧葬、强调厚葬久丧、反对以人殉葬以及对丧礼的来源、服丧的条件、丧葬的功能与改变葬俗之认识等方面。孟子的丧葬思想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追求,仁、礼、孝与性善成为他丧葬观的基础。其丧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华孝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论语》中的孝经前人阐释主要包含敬亲、养亲、爱亲、谏亲等丰富含义。为亲人死后举办的丧葬之礼在现代具备寄托哀思、思想传承及精神慰藉等多重意义,追及丧葬之礼的最根本含义,《论语》中有关丧葬之礼的论述有所阐明。丧葬仪式是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之礼是对逝者的恭敬。丧葬之礼和对祖先以至神灵的祭祀制度有相通之处,它们皆为孝的实现形式,可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丧葬的主要特点是厚葬、隆祭、久祀。在古人的观念中,丧葬不是单纯地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及政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需要,这种丧葬之礼变得日趋繁文缛节,透过《左传》春秋贵族的丧葬礼仪可见一斑。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的崇隆威仪,也折射出了隐于丧俗中事死如事生、儒家的伦理色彩、等级观念、家族制度等礼制文化。所以,丧葬制度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丧葬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事于“矩”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礼”与“哀”,庄子事于“心”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简”与“乐”:前者重在维系社会礼制法度的稳定,后者重在寻求个人精神层面的解脱。对孔子与庄子丧葬观的探讨与比较,可以更好地审视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晏子春秋》中,可以看出齐国的丧葬礼仪主要有招魂、哭踊、人殓、出殡、守葬等环节。于生者有施,于死者有礼;殓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慧眼识佞忠,厚葬必忠臣;勿使民怨君,勿使侯轻国;必有补死者,勿深害生者等是晏子丧葬观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9.
丧葬之厚薄,自古难断之公案.儒家以孝道首倡厚葬隆礼,然疲民伤财之事立显,发冢害死之端频出.于是墨子基于功利而高呼薄葬:一日缩短丧期,二日少葬财物.然墨说终未易俗.至吕不韦,基于逝者而指出厚葬之害,致令逝者不得入土为安,一因逝者子孙生命不能永在、基业亦不能长久,二因财货诱惑流民盗贼横财之念,然世风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丧礼的形成与厚葬的关系卢昌德丧礼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内涵:葬法、葬仪、丧葬观念──对死者的处置、送终的仪式、别“死后世界”的思想或信仰。厚葬,与薄葬相对而言,指在治丧过程中不惜奢靡挥霍,以死伤生的丧葬行为。丧葬行为是丧礼的具体体现,在历史上,它既是个...  相似文献   

11.
孔子非常重视丧葬祭祀,将它提高到了社会治理的高度。孔子丧葬祭祀的精神实质是“孝”,外在原则是“礼”,基本要求为“哀敬”。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生,内含着节制、节俭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慎终追远,让民心归于仁厚,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是非常理性的丧祭观。时下滋长的隆丧厚祭之风并非直接源于儒家,而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坟丘高大,配套建筑众多;墓室种类多,葬具豪华,随葬品多;以财物助人办丧事的赙赠盛行。汉代厚葬风尚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汉代厚葬的盛行,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厚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厚葬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3.
丧葬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丧葬又有厚葬与薄葬之分,在各种原因之下,魏晋时期形成了一股薄葬之风。其薄葬有不封不树、陵寝建筑规模小、短丧和明器减少等特点。此外,魏晋时期的薄葬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重要影响,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人与普通百姓之间在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消除的等级隔阂,丧葬上亦是如此,所以此时的薄葬是相对于厚葬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代,孔子尚“礼”,以“礼”闻名。他对礼的态度集中反映在记载他言行的《论语》当中。《论语》多次提及“礼”,这种“礼”是自然的,是天理,而非人为的;是率直自由的,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孔子主张“礼”生于“情”,“情”为“礼”之本,两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因此,“礼”在孔子思想里具有非常深刻和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丧葬习俗是不同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崇尚“隆丧厚葬”和“入土为安”,晋东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沿袭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甚重,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6.
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或人性恶下定论。他重视"仁"和"礼"对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人性理论及道德教育的进步。自律的"仁"和他律的"礼"辩证统一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他人性论的矛盾性。正是孔子矛盾人性论的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取向给了孟子和荀子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老夫子一向讲礼,说话时也常常礼不离口。而他对送礼的行为却嗤之以鼻,并以礼来教育送礼之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久以前的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正在匆匆赶路,突然遇到了一个自称为子路的人。这个粗鲁的年轻人拦住孔子的去路,还硬要拜孔子为师。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体现着他的政治学说,同时这一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有十分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研究孔子“礼”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研究孔子及其所处的当时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鲍跃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95+151-95,151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于中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提倡“克己复礼”,坚持维护礼仪文化.本文在梳理“礼”的历史发展及内涵变化的基础上,从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和对礼的实践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孔子“礼”的发展,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孔子的礼仪文化对于当代的借鉴意义,主张辩证地对待孔子的礼仪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相似文献   

20.
汉代社会的等级性特征不仅表现在社会成员生前,在丧葬福利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丧葬福利主要施行于贵族、官僚等阶层,有着典型的身份性特征.丧葬福利内容主要有丧假、赙赠、赐茔地、赠印绶、荫子等,等级差别鲜明.与西汉相比,东汉丧葬福利的规定更加具体.丧葬福利客观上助长了当时的厚葬风气.实施丧葬福利的目的是笼络臣下,推行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