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教育》2012,(5):47
避讳字是指古人为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字的一种书写行为。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用同义字或近义字代替。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至今。第二,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  相似文献   

2.
哀辞这一文体,产生于东汉时期,它的对象为"童殇夭折不以寿终者",意图在于"以哀痛为主,縁以叹息之辞",多用韵文,篇幅短小。哀策,是一种特殊的哀辞,主要用于安葬已故帝王和皇后的仪式,多用四字韵文,篇幅较哀辞长,文章内容主要是颂扬死者生前的功德。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只有"名",没有"字"。古人则不同,他们不仅有"名",而且有"字",并且他们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对《三国志》人物"名"与"字"的联系进行分析,揭示人物"名"与"字"之间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意义相类、可连类推论和形体增省等方面的联系,同时,列举了利用典故起"字",或组词成"字",进而与"名"产生联系的人物名字。这些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读音存疑的人物"名"和"字"的读音。更重要的是,研究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国志》为蓝本,探讨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若干联系,破解人物"名字"之迷。  相似文献   

4.
第一关:初探奇境"默守成规"和"墨守成规"一般来说,成语中的字都是固定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但有些人对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不大清楚,便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错别字。比如"墨守成规",本意是指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后人便把这种牢固的防守称为"墨翟之守"或"墨守"。一些人却把"墨守"写成了"默守"。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请你也来整理一些吧。  相似文献   

5.
一、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将"或"写为"和",把奖项名称说成"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学科,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就有获诺贝尔奖的资格。因此,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或"字连接。该奖项的英文名称,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立中"之"■",既表祭祀场地之"中央",又表光与影之"中界"。立中意在测影测风,以定时间风向,以备祭祀升烟。甲骨文金文阴阳均有■形,当为"中"字。金文简帛文有"昜侌"两符。昜字上日下隹结构正合"测日测风"之意,侌字上今下云结构正合"送云(气)上天"之意。《说文》释阳为"高,明",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释阜为"大陆,山无石者",三字之解恰为中杆或祭司的视角。甲骨文数字,五七九源于中杆,四六八源于影子。文字数字均为其证。  相似文献   

7.
胡双全 《学语文》2007,(4):26-26
"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高考作文题终于浮出水面。"提篮春光看妈妈",一篮"春光",颇具诗意,抒情味很浓,弘扬的是主旋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字。"提篮春光看妈妈",七个字中,"春光"有寓意,"妈妈"似乎也有寓意。有了寓意,给审题就带来了一些难度,给考生设置了门槛,这,也符  相似文献   

8.
一、报刊中有回避使用"黏"字的倾向 笔者最近在阅读报刊时发现,许多报刊往往有回避使用"黏"字的倾向,不管是表示动作的"粘",还是表示性状的"黏",习惯上都喜欢写成"粘".比如《人民日报》等一些权威报刊有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朗读古典诗词,应注意以下几点:1.划好音节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  相似文献   

10.
邹德钦 《学子》2013,(1):66
一、创设游戏情景,激发识字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顺应这一心理特点,我有意创设一种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课堂上,我常常在其中贯穿着一些游戏场景,如,"摘果子""采蘑菇",字图对号"贴膏药",组字游戏"补补丁",还有抢读生字游戏"看谁成为第二名",只要有某位同学读时不认真或读错,我就指名说"某某同学是第二名"。另外,我还根据不同的课文,  相似文献   

11.
"馘"与"聝"辨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聝,或从,为."①""即"首"字.""也就是"馘",是"聝"字的或体.  相似文献   

12.
我们通过对"■""■""■"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分析,"■"当是"婬"的异体字;佛经中的"■"当是"■"的异体字,音为"丁计切"或"当盖切",与"足迹"之"■"异字同形;"■",义为"安""天""大"或"明",读"奴丁切"。佛经中,"■"为"冥"的俗字,读"忙经切",义为"暗"或"幽"。通过对以上三个疑难字的考辨,有利于佛经文献的正确解读,补充了字书、韵书、辞书中均无收录的字形"■"和"■"的本义"安",对"■"已有的研究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字形十分复杂,字形不同的几个字有可能是同一个字,而字形完全相同的有可能不是同一个字。因此,有必要对"同字"做一个界定。本文提出了以音义为基础的方法来界定"同字",认为凡是字音字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符号均可视作"同字",并在此基础上以几种典型的字际关系(如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同形字及同义换读)为材料来论证这个定义。  相似文献   

14.
又到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很多人都感到如今"学历"二字的沉重.长期以来,一些单位在聘人时,都陷入了一个"唯学历"的误区,"硕士不算高,本科不可少,专科没人要"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学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一个"曾"字,表明它只能说明过去,是"过去时";而"学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古诗词中的孤独,总是摇曳多姿。诗人的作品中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密码,可以让我们快速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结,直达他们孤独的内核呢?第一重密码:直接抒情的"孤"或"独"借"孤"或"独"字直接抒发内心情绪,最为典型的当属南宋才女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春怨》。词中起笔就写"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一连五个"独"字,将她的行坐起卧、日常活动全都串联起来。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一些大型字书或辞书如《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衖"字收有"lòng"一读,释义同"弄",义为"小巷"。查考古代注疏材料可知,唐代以前"衖"字一直被看作"巷"的异体字,没有例外。至晚从元代开始"衖"字在"小巷"这一意义上取得了"弄"字(卢贡切)的读音,并被当做"弄"字使用,明清两代这种用例非常多见。"衖"取得了与之同义的"弄"字的读音,应当看做是一种"训读"。而这种"训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衖"字使用较少;"衖"字的声符"共"与"弄"音近;分担"弄"字的语义负担。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8,(15):7-8
集体备课要把握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备示范课要突出一个"准"字,形成一些共同认可的"规定动作"和"量化指标";备展示课要体现一个"新"字,展示有"亮点",有"看点",能"出彩";备研讨课要抓住一个"研"字,在深度上发力,广度上出击;备选拔课要彰显一个"磨"字,群策群力,"磨"出汗水,"磨"出质量,"磨"出精彩。集体备课话题要能够以小见大、充满活力与张力、活泼生动有情趣、可控制能解决。在实践中通过总结与反思,把适于集体备课活动的形式大致概括为四种,即问题驱动式、专题模块式、同课异构式、网络交互式。  相似文献   

18.
别字妙批     
汉字中存在着同音字或形似字,在书写或阅读时容易造成别字,闹出一些笑话.现将一些妙批别字的故事摘录如下: 一、谐音式 李鸿章一亲戚参加考试,但这位仁兄胸无点墨,便欲仰仗李鸿章的权势得到优待.于是,他在考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口."欲写"戚",无奈搜索枯肠,就是想不起"戚"如何写,最后写成"妻"字.为此,考官批曰:"实不敢娶(取)!"  相似文献   

19.
正通假字古今字是指古时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多数以原来的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字专门表示另一个或几个概念。如"要",本义是腰部的意思,后来因为"要"还表示其他意义,就在它左边加一个"月",用原来的"要"作声旁,形成了"腰"字,"要"和"腰"就是古今字。其他如"莫"和"暮"、"暴"和"曝"等,在课文注释中表示为"甲"同"乙"。通假字在形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仅是声音上相  相似文献   

20.
释"爾"     
刘宝恒 《现代语文》2007,(3):121-122
"爾"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小篆作"爾",简体字作"尔",其构形有重大差别.前者疑为象形字,后者为纯符号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