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认识论思想是近代西方哲学中最为严谨缜密的认识论思想,在康德认识论模式的观照下对人的感情进行分析和考察,即在对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关于感情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作出合理的说明,以及在感情领域是否存在推理的知识做—个尝试,这无论是对康德认识论的扩展还是对人感情世界的反思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美学从一开始就被限定在直觉-情感-艺术的领域,它的基本问题一般被表述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而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美学基本问题应为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康德讲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从这一点出发,美学应该给予自然美,即自然的鉴赏以更多的关注.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日,人与自然的统一已是美学不能不面对的最为迫切和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歌唱声音是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应通过突出个人声音特征,完善作品的感情处理和在声音与感情之间建立自然关系,来体现声乐艺术的特征,说明声音特征与感情的自然结合是歌唱者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4.
感性与理性思维互动教学模式是体验感悟与理性思考和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改善目前理工科与文科类教学存在的一些缺陷。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建设精品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他宣称“人为自然立法”。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张人应该超越自然,从而人为自身立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6.
“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语文课堂上,当属琅琅的书声最美。要知道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只有通过朗读,通过心灵与文本的对话,才能使文本获得生命,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飞扬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将一段段文字变成优美的旋律,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行心灵的碰撞。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语文课堂的朗读,被前所未有地重视,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似乎就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7.
朗朗书声,是语文教师的莫大享受。但不知从几时起,朗朗书声变成了一种声音,那声音比较尖细。乍一听,似乎全是女生的诵读,其实不然。指名一男生朗读,摇头晃脑,听来似乎抑扬顿挫,却是一种憋着嗓子的怪腔怪调。令人不解的是,在某些公开课上,某些老师还对这些怪腔怪调的朗读褒以赞誉之词:读得很有感情!更有甚者,老师的范读也带着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不禁感叹:感情朗读走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自然     
《中文自修》2008,(7):83
当看到一条被人暴虐,倒在路边的流浪猫时,我们选择皱了皱眉,匆匆而过,当看到一株叶瓣尚带露珠,花苞却早已不见踪影的玫瑰时,我们选择摇了摇头,匆匆而过;当看到近码头的江水中,漂浮着厚厚的油层、废纸、饮料罐时,我们选择耸了耸肩,依旧匆匆而过……  相似文献   

9.
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加强感性语言表达训练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步并举,以求在短时间内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如何培养品德或美德的问题,在古希腊文献中有丰富多样的讨论,最终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全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品德培养机制,存在机械论与发展论两种解释模式的争论。一个更完整的发展论的解释,可以揭示这一伦理学理论背后的潜能—运动—成全框架的形而上学基础,分析其中自然作为潜能、习惯使之成型和理性使得完善的发生机制;并将重点放在自然之潜能、自然与习惯的生长和协调、习惯与理性的生长和协调这三个阶段。通过对实践哲学中这三个因素的分析,也将清楚地展现关乎伦理的自然美德、习惯美德与完善美德的培养阶段。这样一种道德教育理念,与中国儒家《三字经》中强调性、习、教的教育观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正>幼儿园玫瑰花开,娇艳欲滴。早晨,六岁的小女孩摘下一朵,从容地往外走,恰好被校长看见。校长认为不该随便破坏花草,就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摘花,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告诉邻居的老奶奶,学校里开了很美的玫瑰,奶奶很想看,可她病得很重,走不动,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后再把它送回来。"我们不妨把这个没有结局的小故事看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隐喻。小女孩有天真善良的童稚之心,可她的行为违反了校规,从科学上说,摘下的玫瑰送回来也不能复活。如果你是校长,是教育孩子即使好心也不能损害公物,还是教  相似文献   

12.
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之争是语言学界长久以来讨论的问题之一.随着对研究视野的扩展,语言不再被看作简单、封闭的系统,因其生成过程还带有很多文化、自然因素的特征.语言约定论值得重新思考.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就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有深刻探讨.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折衷了论辩者约定论和自然论的观点.他认为语言通过"自然一约定"生成,并应基于理性基础之上.苏格拉底"自然一约定"论是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期的产物,他对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折衷对今天的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带着语言"自然一约定"的观点去研究语言,才会认识到语言生命力的根源,有助于把研究视角深入到语言根植的自然系统中去.  相似文献   

13.
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之争是语言学界长久以来讨论的问题之一。随着对研究视野的扩展,语言不再被看作简单、封闭的系统,因其生成过程还带有很多文化、自然因素的特征。语言约定论值得重新思考。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就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有深刻探讨。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折衷了论辩者约定论和自然论的观点。他认为语言通过“自然-约定”生成,并应基于理性基础之上。苏格拉底“自然-约定”论是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期的产物,他对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折衷对今天的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带着语言“自然-约定”的观点去研究语言,才会认识到语言生命力的根源,有助于把研究视角深入到语言根植的自然系统中去。  相似文献   

14.
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之争是语言学界长久以来讨论的问题之一。随着对研究视野的扩展,语言不再被看作简单、封闭的系统,因其生成过程还带有很多文化、自然因素的特征。语言约定论值得重新思考。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就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有深刻探讨。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折衷了论辩者约定论和自然论的观点。他认为语言通过自然—约定生成,并应基于理性基础之上。苏格拉底自然—约定论是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期的产物,他对语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折衷对今天的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带着语言自然—约定的观点去研究语言,才会认识到语言生命力的根源,有助于把研究视角深入到语言根植的自然系统中去。  相似文献   

15.
雄伟壮丽的山峦让我们惊叹,广袤无垠的原野令我们称奇;深沉浩渺的海洋引发我们的遐思,轻快奔腾的溪流寄托着我们的欢笑……每一次日升,每一次月落,甚至每一次虫鸣雀喧,每一次花开花谢,都会带给我们愉悦或沉思。在大自然无穷无尽的递变中,我们总会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在一次次感悟中,我们加深了对自然的了解,也拉近了与自然的距离;在一次次感悟中,我们获得了无尽的启迪,也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虽然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家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所倡导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与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爱默生散文代表作《论自然》中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可知,当时美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传播者托马斯·卡莱尔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对爱默生独特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应当在他们那里探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爱默生处“变奏”的根源。这一“变奏”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进程中,音乐创作的理性化和音乐创作的多元化贯穿了20世纪音乐发展的历程.作曲法则的发展、音乐创作思维的多元化以及感性的回归与理性的融合等是其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相似文献   

19.
世间之爱丰富多彩,可有哪一种爱会有母爱这般美丽动人呢?此类话题,写作难度不大,但要出彩却不容易。有3种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