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缘起,换座位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件小事,当问及“座位”问题时,可能得到的最多回答是:没有太多的回忆和印象,我想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它的确不重要,二是它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使你忽略了它,显然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换座位都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很少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从表面上看师生相安无事,实则是学生习惯了逆来顺受。  相似文献   

2.
据笔者长期在幼儿园的观察,“换座位”是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一种惯常手段,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熟练地掌握并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它。在教师的常识性思维中,这仅为有效管理的一种方式,并没有斟酌与探讨的必要。而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在这种惯常的“有效管理方式”背后隐藏着一些极为深刻的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3.
“你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你只能当一辈子老处女,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你有什么资格要求换座位?像你这个样子坐哪都一样。”“你跟不上就回家,别在这丢人现眼!”教师这种充满侮辱、鄙视、攻击性的尖刻语言,字字伤人肺腑,令人心寒,把原本就自卑的学困生仅存的一点自尊击得粉碎,使他们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极端的案例是有的学生甚至以放弃生命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每每看到教师因暴力或软暴力伤害学生而被推上被告席的案例,我都会感到心痛,一为学生二为教师。从表面上看,每个案例都是教师不良情绪惹的祸,都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谁…  相似文献   

4.
李明 《成才之路》2011,(18):32-32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教学素养的体现,需要公开课的磨炼,更需要家常课的积淀。我们经常听到这样评价一节课:师生似在进行平面的滑动,而不是立体的互动。这说明,教师与学生没有真正的交流、真诚的对话,师生关系维持一种表面热闹实则“两张皮”的现象。我想,造成这种现象,责任在于教师,只要教师能够坚持“四要”,就一定会赢得学生真正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陈丹 《湖南教育》2002,(10):39-39
在某省的一次教学比赛上,一位教师执教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数据整理”一课,采用的例题是教材上例1,教师单刀直入教学内容,学生对例题的学习几乎不存在困难,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笔者在听课时思考着这些问题:能不能换个例题?如果换个例题的话,学生可能会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带着换例题的想法,在另外一个场合,笔者指导一位教师按照下面的思路上了同样内容的一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为了了解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以便在排座位、看电影时好安排座位,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来自于新课改的课教学的观察。问题一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常见的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一个问,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顺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那,这样的分组是否合适﹖合作学习分组有什么讲究吗?问题二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即教师抛出个问题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似乎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几钟后,教师宣布:“讨论结束,请小代表往往是固定的发言”,学生张口就是:“我觉得……”或“我认……”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教师只是在讲台上等候,或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  相似文献   

7.
一、千篇一律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学情,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但是,眼下许多优秀的教师却不管情况熟不熟,一下飞机、火车,直奔课堂。同一个教案,不同的学生,上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教案成了“剧本”,学生成了剧本中的配角,换了谁都无所谓。有的课名日发挥学生主体,实则教师是最大的赢家。比如让学生质疑,这时候往往有意外发生吧,没关系,这些教师很会“调控”,“引”着学生往自己的剧本里钻。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作秀演戏而已。  相似文献   

8.
有感于“进电影院找座位”初三代数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大家都看过电影,请问你们是怎样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座位的呢?”学生活跃起  相似文献   

9.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已改变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以己昭昭,使人昏昏”的局面,普遍将提问法运用于教学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提问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无障碍性提问,即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无需经过思考就能立即回答,这种提问是“为问而问”,整个课堂表面上看轰轰烈烈、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不等学生回答,教师自己接着讲课去了,整堂课发问不少,  相似文献   

10.
荣誉座     
<正>每两周我们班的学生换次座位。这是一些学生盼望的日子,因为他们又可以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坐在一起了。可是因为我们班有37名学生,为了课上学生小组学习方便,我就把这37名学生分为6组,这样势必每次换座位都要有一人单独坐一桌。也因此这个单独的座位也成为了我们班的一个"死结",谁也不愿意去坐。每当换座位时,总是需要老师做工作才会有人去坐。  相似文献   

11.
鲍桂花 《广西教育》2012,(30):57-57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笔者发现,当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过多”、“问题过散”、“问题过散”的“三过”现象,导致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从表面上看课堂十分热闹,实则是无效的。其实,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度”。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度”进行有效发问,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12.
听中年级《哺乳动物》一课,在学生最后认识其它哺乳动物时,教师问:“蝙蝠是不是哺乳动物?”先后三四个学生都回答:“蝙蝠是鸟。”这时老师没有继续追问这个问题,而是换了一个角度问:“你们想知道蝙蝠的一些知识吗?”学生在了解了蝙蝠的特征和许多有关知识后,再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蝙蝠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3.
崔北湖 《学语文》2013,(3):38-39
一、教学方法上的“匠气”——生搬硬套 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动辄分组讨论,以为这才是“合作、探究”,殊不知在学生没有深入阅读感受文本的基础上,他们的讨论往往只能是表面上的热闹,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深刻的见解。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一些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事实上是“假问题”,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相似文献   

14.
《月光曲》一文中 ,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后 ,盲姑娘非常激动 ,问他是不是贝多芬先生。这时文中有一个句子 :“贝多芬没有回答” ,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其中“贝多芬没有回答”这个句子看似平常 ,但内涵丰富 ,一位老师抓住它设计了一个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们认真思考后 ,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当学生说出一个答案后 ,教师都是微笑着点点头 ,并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只是问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其他同学见状 ,热情陡涨 ,纷纷要求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归纳下来 ,答案竟有七种之多 :①贝多芬…  相似文献   

15.
一、产生不自觉学习的原因分析 应该做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广大小语教师对新理念的尝试充满了热情。然而新生事物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会伴随一种偏颇。许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理念的内涵,只是在跟风走,只能新在表面,新在形式上。比如,有的课上,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很难看到学生静静思考,“他主”迹象依旧明显;有的课堂淡化教师的主导,其结果又使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自主是表面的;有的教师误将“自主”理解为预设之外的“节外生枝”,无意义的争辩占用了课上大量时问,应该学的学生却没有学到……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养成,忽略了这一前提,自主学习必然流于形式。而学生自觉的学习则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求,个性化的色彩比较浓,它需要得到实在的帮助,它需要自信以及对未知的兴趣作为动力。反之,缺乏内涵的所谓新形式频繁采用,必然使学生熟视无睹,从而减弱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样不自觉的行为产生也就不奇怪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我调整、自我计划、自我强化,通过突出自我的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学习的问题过去没有解决是因为传统教学的“死板”,现在没有解决则是因为实施新课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浮躁。  相似文献   

16.
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内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基本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都停留于这一层面,学生表面上好像理解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又存有疑问。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作几点补充释疑。  相似文献   

17.
案例:教学内容是Fun W ith English5B Unit6AtaPE Lesson中的第一课时。走进课堂,我看到的只有学生和学生坐着的凳子———一堂没有课桌的英语课。一时间,我对这节课充满好奇。在教学“line”一词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一条线以及站在线上的一排男孩。(这样的形象教学法,给下一步学生的操练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操练时,当教师说“This group:Stand in oneline,please.”时,学生很快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排成一排;当教师说“Thatgroup:Stand in two lines,please.”时,学生也很快地离开座位,整齐地排成两排。从学生离开位置到按命令站好…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来信提问:我逢周四要到区里参加教研活动,因为我不在校,周四自修课的纪律就成了问题。在自修课违纪的学生中,一个叫张凡一的男生频率最高。张凡一不属于后进生之列,但他常常有自己的小主见,有时喜欢钻钻“牛角尖”。我宣布了处理决定:每人写一份“违纪说明书”。张凡一在他的“违纪说明书”上写着:我没违纪!他说:“我只是调换了位子和洪扬讨论数学题,没有影响到任何人。”我说:“我们的班规上有很明确的规定:学生不能擅自调换座位。你自说自话地调座位,就是违纪!这是班规,明白要遵守,不明白也要遵守,懂吗?”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涣散、大呼小叫或者随便离开座位,这一向是小学教师们很棘手的问题。教师们往往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这种局面,维持课堂秩序,结果收效甚微。正像我们在一项调查研究中访谈的大部分教师们说的:“对这些学生我该用的方法都用过了,有的学生见些效果,有的根本没有任何好转,我实在是无药可施,无能为力了。”  相似文献   

20.
乔占国 《内蒙古教育》2005,(9):22-22,27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示范课,感觉不少教师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师问生答。二是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实际上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后发现教学效果一般,于是好多教师对“问题式”课堂教学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了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