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鲁迅先生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能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相似文献   

2.
讽刺,是揭发恶习弊端的重要艺术武器。它不但要使人发笑,同时更要使人深思,使人感到讽刺对象的可鄙、可恶。因此,讽刺决非无聊的滑稽逗笑,而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高度艺术凝结和忠实反映。鲁迅先生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讽刺?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在这里,鲁迅(除了强调讽刺的“真实”外)所强调的“精炼”、“夸张”的笔墨和“艺术的地——写出”,实际上就是强调讽刺的艺术。讽刺惟其讲究艺术,才“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才能造成笑声——愤怒的冷笑、辛辣的嘲笑、轻蔑的嗤笑、善意的讪笑;通过笑声,才能将讽刺之火喷向反动阶级,喷向丑恶、腐朽的社会,喷向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发挥其“匕首”“投枪”的战斗作用。鲁迅写杂文,最善于根据议论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灵巧地运用讽刺,往往三言两语,就使敌人哭笑不得,而让人民哄笑不已,形成一种谈笑风生而又威风凛凛的战术。  相似文献   

4.
关于写尊敬佩服的人,奇老师讲了三个话题。首先是关于“写谁”的问题。奇老师又出语惊人:“写谁都行。”我们不解地问:“谁都值得我们尊敬佩服吗?”奇老师虽只“嗯”了一声,听起来却十分肯定。他告诉我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自然是大道理。奇老师同时指出,虽然只要用心去发现,谁都有可取之处,谁都可以成为我们敬佩的主角,但也不能太过随意地写。得写我们最了解、最熟悉、交往或相处最久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写得顺手,写得真实感人。奇老师说:“如果你不是编故事的高手,就省点力气,从父母、老师和朋友写起。”其次是关于“如何写”的问题。奇…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关乎思想的根本事情,它只关心生活的整体和意义,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哲学是关乎人之根本即“自然”的事情。依据于此,哲学必然不是观念,不是概念体系,不是逻辑或逻辑思维,不是语言本身,也不是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它既不是人类其他经验和“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不是世界观的归纳和类比。同样,哲学不是化。哲学只是哲学“本身”。现代哲学在观念哲学中“浸泡”得太久,离真正的哲学已经很远很远,可以说不成其为哲学了。要“恢复”真正的哲学,只有回到古希腊哲学家那里,从哲学的“自然”出发考察哲学是什么。此时必须避免用现代“观念论”套用古希腊哲学家。  相似文献   

6.
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最常听说的一个词就是“郁闷”,似乎现在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种精神迷失,总是在无聊和空虚中打发时间,虽想改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就老在嘴上挂着这么一句话:郁闷呀,烦恼啊!”郁闷不是病,但闷起来真要命。可话说回来,谁又能够没有烦恼呢?说得夸张点,生存就是烦恼。对于绝无烦恼的世界与生存的渴望,恰恰正是深重烦恼的根源。这不是无可奈何的讽刺,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克服过分的天真,克服软弱的浪漫,摒弃自我陶醉的良好感觉,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把烦恼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尘垢,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智慧和快乐吗?…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界限的模糊,使它成为一个谁都知道,但谁也说不清楚的名词。因而,给它下一个严格而又精确的定义就非常困难。我们在此所言的“文化”,不是社会学者所指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样的广义文化,也不是一般人口头上的“学习文化”或“文化水平”所指的对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独步”与“孤旅”,这两个词均是从谢克强的诗中选择出来的,“独步”或者“孤旅”多少都有一点寂寞中偏执地坚持的意味,——对于诗人而言,无疑一个人必须在其内心的真实里永恒地面对它,它是一个沉思默想的灵魂对这个世界无法回避的焦虑。——但在诗人谢克强的《独步》中,——这在很多人内心都曾体验的,——我要谈的是一个诗人的个性:与思想走在一起的对生命的低语、执拗和不悔。  相似文献   

9.
刘工昌老师的信中说教师“生存环境的恶劣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无法想象的”,觉得当老师没什么意思。作为“圈内人”,我深有同感。说实话,教师这一群体绝不是什么强势力量,生存的压力、社会的苛责、媒体的炒作.使教师一年除了教师节前后那些日子外难得“光辉灿烂”;但是否就可咬定老师这活儿“不是人干的”呢?我想这里面有些问题是需捣鼓清楚的。必须承认,我们的校园不是一块无瑕的美玉,我们的教育者身上或多或少地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违反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及教育规律的做法恐怕谁都“染指”过一二,如让学生一道题写十遍、讽刺挖苦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等,对此我们可曾反省过、自责过?诚然,我们需要社会的理解,需要社会给我们一个宽松的教育“生存环境”,但这绝不等  相似文献   

10.
你昨天午饭吃了些什么?你还记得吗?这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可是你的自行车的刹车在哪里,这个你一定记住了,对不对?你是在红灯时还是在绿灯时可以骑走,这就应该记得更牢了,因为忘记了这样重要的事情,是要被碾在车轮底下的。顺便说一句,世上的祖先们早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即使当时他们还没有小汽车和交通指示灯。他们必须记住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譬如,哪些水果可以吃,或者人们如何才能最有效地防卫狮子。谁不及时学会它和永远地记住它,谁就会饿死或被吃掉。只有那些能够区分重要和不重要事物,并且特别牢固地记住重要事物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一、情感色彩“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文章要贯穿情感,以情感为“经线”联成,“此立文之本也”。没有情感,再精彩的人、事、景也难以成文。因此,写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因为情感是人这一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人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都是在情感动力影响下进行的。作文写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首先要做到情感真实自然,切忌故作姿态,无病呻吟。抒情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情不自禁的自觉发挥,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它或寄情于物,“情景交融,物我双会”;或情化自然,借物言情;或化实为虚,状物表情;或神思飞扬,想…  相似文献   

12.
论“两课”教学的六个基本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创造“两课”教学的无限前景 ,必须建立对于理论的信心。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句话告诉我们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不仅应当尊重理性 ,而且能够做到以理服人。这无论对于“两课”教学 ,还是对于所有课程教学来说 ,都是如此。现在流行歌中有句歌词 ,“跟着感觉走 ,紧抓住梦的手”。其实这无论如何不是人的真实。人的真实是 ,无论有多少感觉…  相似文献   

13.
李育善的文章虽说读过,也自然知道他是商洛的优秀写作者之一,但真正结识他,却是孔明的从中介绍。孔明是个才子,言辞滔滔,善良热心是其与生俱来的品格,所以对谁都是一个表扬。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谁的不是,大有“东坡眼里无坏人”的风范。“吹捧使人进步”,这是我发明的话,我不断地重复它,希望它成为传世名言。不过对于这句话的实践,孔明先生比我做得好百倍。可是你要当面表扬孔明,孔明必定难堪,脸红。  相似文献   

14.
表情     
看着《表情》这个题目,我竟失声笑了——我的同桌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显然,他被我吓着了——现在正是数学自习课,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地做题。我用自以为脱俗的眼神看着这群忙碌的人,用自以为清高的口气叹息他们的可怜——然后,继续想自己的事情……表情者,表面之神情也。但不知怎的,这两个方块字此时给我的联想却是另一回事。索性便随着意识“流”一把吧。  相似文献   

15.
我们有时讽刺一个人浅薄无知时会说他“不知道天高地厚”,其实, “天高地厚”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人类现在依然不知道宇宙有多大,对于“地厚”的准确了解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以研究金庸小说而名满天下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其作品总是充满了与生俱来的幽默、讽刺特色,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掩卷回味,我们不难发现,强烈的讽刺性是《西瓜就是圆的》这篇微型小说的最大特点。西瓜是人类的宠物,尤其在夏天。但,人类熟悉西瓜、喜欢西瓜仅仅是因为它能够解渴消暑。至于它是什么形状,谁都不会有疑问,精神正常的人谁也不会去关心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中有一个反问句“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一位教师改为“:谁(或人人)都相信这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大胆的梦幻。”另一位教师改为:“谁(或人人)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笔者认为:前者改得还较正确,但改  相似文献   

18.
邓杰 《语文知识》2000,(9):44-46
声明(shēng míng)——申明(shēn míng)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指说明情况、表明态度,但也有差别。“声明”是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重在“公开”说明、宣布一件事情。如:只有小李一个人声明退出这次竞选活动。“申明”却是郑重说明的意思,重在“郑重”陈述主张、说明理由,又含有解释或分  相似文献   

19.
1.“简直是在毁孩子,奥数是最无聊的一种比赛。”——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在谈到为学生“减负”时说2.“现在全国都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如果不阻止这股‘豪华风’,我们怎么教育学生去节约?孩子捧着豪华教科书,我们教师在讲台上讲节约,这不是讽刺吗?”——一位老教师对目前大中  相似文献   

20.
谈蜡烛     
“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已”——五十年代中叶,有些人用蜡烛比教师,做为“吃尽了亏”的表示。至今回顾,多年来,尽管我们走过崎岖的路,大家的思想也曾痛苦地混乱、糊涂;但循着前进的规律,历史仍迈动蹒跚的脚步。已见否——用来修辞的“蜡烛”,正在光华夺目? 照明用的蜡烛,古今中外也都借做比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引过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苦心焦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前面所举的,也表明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多么辉煌高尚的形象呵,有人甚至借重它比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然而,正象列宁引用过的俄国谚语:“比喻总是跛脚的”。这里,我们取其褒意以喻教师,并加以必要的注释。一、这“蜡烛”并不曾毁灭了自己“毁灭”若是指自然生命的消失,那就不论干什么均无二致;每个人都沿着少——壮——老——死一天天地过下去,也就是削减着生命,日复一日。不过早年的说法不是这意思,那是由“有状元弟子,没有状元老师”衍化出来的,它是说:有些学生可以在学术或事业上卓有成绩,远远地超过老师。这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去妒嫉?那句老话合乎实际,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