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立新  毕旭  黄志基 《资源科学》2020,42(9):1728-1738
中国工业用地长期存在着粗放、低效、无序利用的状态,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表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②研究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③经济转型背景下,全球化通过外商投资的增加而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土地市场化的提高也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积极的提升作用;分权化则对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长江经济带城市应当因地制宜,提高外商投资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实施差别化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  相似文献   

2.
严思齐  彭建超  吴群 《资源科学》2018,40(6):1163-1174
研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收敛特征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全域性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科学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的基础上,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框架测度了中国大陆各省级行政区2000—2015年间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了β收敛分析和俱乐部收敛分析,并考察了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和稳态形成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β收敛和σ收敛,收敛速度为0.143,且地区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②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和对外开放水平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稳态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③基于Moran散点图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将各省级行政区划分为HH组、LL组和LH组这3个区域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在各区域组内均存在着俱乐部收敛,收敛速度分别为0.289、0.149和0.196,均快于中国大陆整体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是提高存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创新型宏观调控工具,但政策实践效果仍有待检验。本文旨在分析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而明确该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基于2009—2019年全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征收方式的影响异质性。同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该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可以显著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征后返还模式相比,税收减免模式下该政策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此外,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途径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结论】引入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有助于客观认识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城市土地使用税政策的创新对于优化城市存量工业用地配置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求加快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而准确评估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对于客观评价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绩效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7-2013年中国32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出让数据,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溢价率和出让方式市场化两个维度揭示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的时空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地区间市场发育水平差异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由2007年的7.66上升至2013年的32.16,但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仍未合理体现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求所揭示的工业用地价值,市场化改革还停留在转变工业用地出让方式阶段,尚未深入到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工业用地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层面;东、中、西部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均在深化,东部地区市场发育具有水平高,推进速度快的双重特征,而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仍处在由被动配合中央政策规定向主动引领改革过渡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工业用地需求强度与工业用地市场发育水平呈现显著正向关系,地区土地资源禀赋则有显著负效应,而地区间激烈地“土地引资”竞争显著抑制了中国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因此建议:在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把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和建立良好地土地市场生态作为改革重要方向,把促进工业用地价格向合理资源价值回归,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作为改革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选取珠江-西江经济带21个市州为测度对象,通过建立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4—2016年珠江-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市州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绿化度数值"先降后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规律,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由"内低外高"演变成"内高外低"的U字型形态,绿色投资与建设高值区逐渐向外扩展,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重心由西北部向东南部迁移。相关性分析显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类型、地形资源状况及政策支持力度。最后,提出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省域空间作为地理观测单元,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产出的度量指标,采用相对发展率、Theil指数及其分解详细刻画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88-2013年期间,我国省际创新产出相对发展率的地区差异较大,并呈现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创新差异在考察期内缓慢增大,并呈现两阶段"U"型变动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3区域间创新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由此推动区域创新总体差异以1996年和2007年为拐点,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S"型变化特征;4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看,区域内部省际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在考察期内先减小后增大,而三大区域间创新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31个省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运用DEA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及时空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主要呈现规模效率,提高教育经费支出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其余各指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分异;各因素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东西部地区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8.
运用SBM-DEA超效率模型、Getis-Ord Gi*指数、面板Tobit回归模型,在绿色技术创新视域下分析2004—2016年除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空间分类特征和冷热点区域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韩海彬  牛可萌 《资源科学》2021,43(6):1193-1207
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深入挖掘工业用地节约潜力是缓解城市群工业用地供需矛盾、推动城市群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非期望产出纳入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在技术异质性框架下,采用共同前沿广义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对2003-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同前...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8,(1):109-113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城市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带动经济欠发达城市协同发展;城市群内合理配置要素,实现低碳化流动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陈伟  李阳  吴群  郭贯成 《资源科学》2012,34(12):2256-2264
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比较的前提是不同区域或行业间应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首先阐释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可比性问题,然后设定了产业差异修正系数,在对江苏省各工业行业土地利用指标进行产业差异修正的基础上,评价了各工业行业及各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指标经过修正后,行业间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明显变小,个别指标出现了在不同区域间的优劣转变;②苏南、苏中、苏北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度差异较大,从全省工业行业情况来看,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偏低,黑色金属冶炼、造纸、石油加工、机械制造类、通信电子类行业土地集约度相对较高;③产业差异修正前后,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苏南工业行业平均土地集约度低于苏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水平驱动因素分析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0年的工业发展规模、资源环境、工业结构、技术投入、环境以及经济杠杆等方面的指标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因素进行筛选分析,认为水资源条件和高耗水行业的比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且水资源条件约束性是持久性的,高耗水行业比重的负向作用呈现出加强的趋势;工业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且从时间上看,推进作用持续明显。根据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在聚类分析法基础上,将全国划分成5个区域:区域Ⅰ资源压力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小;区域Ⅱ工业产业规模和资源压力是主要驱动因素;区域Ⅲ工业产业规模是主要影响因子;区域Ⅳ工业产业规模、科技技术是主要驱动因素,用水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区域Ⅴ资源压力小和技术投入较低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建立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响应关系提供区划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对我国省际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效率测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Moran散点图、空间聚集地图进行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的综合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的规模收益未达到规模收益的最适阶段,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减少或重新配置R&D资源;R&D的综合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与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大中型工业企业应当加强地区间R&D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0—2011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通过绝对收敛和核密度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平均碳排放效率值为0.677,整体效率较低,其中轻工业效率值最高,其次为重工业、采矿业和供应业;绝对收敛显示,2000—2011年全行业、采矿业和重工业通过了收敛检验,存在对碳排放效率高的行业的追赶效应;核密度分析可知,全行业及四大类别碳排放效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内部行业间变动趋势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王良健  龚星文  朱石牛 《资源科学》2014,36(7):1336-1346
本文从全国和省际两个层面、案件宗数及违法程度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现状及相关特征,采用锡尔指数和艾肯森指数等方法测算了我国2002-2011年间土地违法现象的区域差异并分析其动态演变特征,最后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当前的区域差异进行深入分解探讨。结论显示:①我国近10年的土地违法案件宗数呈现三阶段的波浪式下降态势,但涉案面积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违法程度在10年间不断加深;②非法占地行为成为我国当前土地违法现象的最主要构成因素;③我国土地违法现象的区域差异在近10年间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态势;④我国土地违法的高发区、次高发区、次低发区及低发区四大区域的总差异中,区域间差异占主导,但2008年以来区域内差异呈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各省区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熊强  郭贯成 《资源科学》2013,35(5):910-917
本文选取城市工业用地面积、城市工业资本投入、城市工业从业员工人数和城市工业总产值为评价指标,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比分析了2003年-2009年期间,中国29个省际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发现:①东中西部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水平总体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历年来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城市工业用地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③城市工业周地普遍存在规模效率递减的趋势;④城市工业用地普遍存在较高的投入冗余率的情况;⑤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上升速度较显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贯彻集约利用土地政策,促进企业用地规模最优化是实现工业用地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设施共享、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竞争加剧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产权结构和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分区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DEA-ESDA的中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孙才志  刘玉玉 《资源科学》2009,31(10):1696-1703
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7年~2007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计算出各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中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差异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发达地区用水效率最高,欠发达地区用水效率最低;②中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11年内经历了先缩小后变大的过程,到2007年差异总体上在扩大,水资源利用水平相似地区之间差异在缩小;③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它的存在与演变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朱红波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7,29(2):104-108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耕地压力指数在1981年~199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1996年后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期间实际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所致。通过对2004年各省份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有21个省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其中上海的耕地压力指数达到了2.84;即便是在无明显压力的5个省份中,其压力指数也均在0.78以上,区域耕地压力非常明显。导致各省份耕地压力指数过大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由于耕地大量被占用,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偏小而导致的压力指数过大;二是因单产水平过低而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偏大,从而使压力指数偏大;三是粮食主产区由于要承担国家商品粮任务,使区域粮食自给率过高,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过大,从而使耕地压力指数偏大。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盖美  刘伟光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经济基础.通过阐释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度、耦合度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探究系统耦合情势.研究表明:①海洋劳动生产率与陆域三产增加值关联程度最高;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二产增加值对陆域产业子系统的作用力最大,陆域三产增加值、陆域经济密度对海洋产业子系统的影响最强;效率和规模因素是系统耦合的主导因素;②研究期内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型耦合时期;子系统耦合度随时间的推移呈倒U型特征,对应耦合协调程度呈U型特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程度负相关;③上海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为我国海陆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先行建设区;天津、浙江、福建、辽宁、江苏、山东、广东居中,为重点建设区;广西、海南、河北最低,为后发优势建设区.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调控对策:①搭建以海洋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为中心的海陆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注重子系统效率和规模的提升;②遵循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演进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作用;③按照各地域单元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的相异性与相似性,施行区域分区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