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社会分化就是农民的分化,而农民的最大分化就是分化出了一个独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阶层。事实上,“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层的一个亚阶层,我们称之为新工人阶层”。然而他们虽已进入城市,但却始终处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的夹层中,以研究城市问胚著称的芝加哥学派认为:“‘边缘人’是适应与同化之间的过渡,他们是从原来的文化群体中出来的人,被两个世界分割,受这一分割的煎熬。但他们同时也是两个群体,两个社会的接触点。”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6,(3):44-44
别致的精髓是一种不经意的优雅,它比优雅更少一分刻意修饰.而更多一分聪明智慧。对有些人而言,别致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有时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是别致的。别致只能被这样一些人领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另外还有闲暇来修饰自己的外貌。而且他们希望跻身于一个特殊的精英群体一这个群体可以被称为“外貌上的贵族”。别致是上天的礼物.它与美丽或财富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闻照片里“人”的“主体地位”和“人”在新闻摄影中的“主体作用”,是新闻摄影领域的两个“主体”,是研究新闻摄影学的两个基本点。人,是社会的分子。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是生产,人则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除了阶级的属性,还有民族与民族、群体与群体以及先进与落后、文明与粗野、善良与邪恶等差异。阶级的、民族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奋斗目标的差异,构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迸发出千姿百态、性质不同的新闻和新闻事件。因此,人,是大多数新闻和新闻事件的“创造”者。人在“创造”新闻和新闻事件的时候,有时是自觉的(如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有时则是无意识的如毛孩(图一)、老人头上长角现象等。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对立、斗争,不可能都是个别  相似文献   

4.
提要:纪念馆是为“记忆”而生的一种博物馆,它参与群体历史记忆的建构,从而维护群体稳定性、塑造主流价值观和促进社会教育。纪念文化和博物馆文化作为纪念馆的两个来源,在各个方面影响着纪念馆中群体历史记忆的建构过程。如何在纪念馆中≯了妙平衡、互补融合纪念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纪念馆群体历史记忆建构中一个值得探究的现实课题。关键词:纪念馆;群体历史记忆;纪念文化;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上“春晚”的念头,曾经一度在酷爱相声的王德志心里执拗而疯狂地生长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甚至成为这个打工者“漂”在北京的唯一理由。 在北京郊区的皮村,王德志与另几个文艺青年相遇,他们写打工者的作品,为打工者表演,调动打工者的文化热情,专家说,这是打工群体的“发声练习”。 他们的艺术也有机会“登堂入室”,当然,前提是贴上了打工者的标签。王德志觉得,这才是真正属于他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如果说毒奶粉生产厂家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沉默的群体,奶农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然而,在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唯独听不到、看不到奶农的声音。奶农更像是一个需要被社会拯救的弱者,媒体把其放在聚光灯下,居高临下地对他们评头论足,施以同情,人人一副要竭尽全力去帮他们的样子,恒是却没有谁让他们说出“我到底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7.
王梅 《现代传播》2001,(6):75-77
关于谈话节目访谈的操作技巧已林林总总,但支撑“双向交流”的核心要领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莫衷一是。笔者就数年人物访谈的粗浅体会谈谈个人看法。 一、互动是交谈的本质特征,是人物访谈的操作“支点”。 互动是面对面双向交流的核心要素。传播学家施拉姆说,人际传播是“对话式”人际交流,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在一起”。两个人日常聊天能聊得起来,就是因为有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使他们自然能交流起来。因此,交谈的本质就是互动──思想、情感的交流,观点、情绪的碰撞。其表现…  相似文献   

8.
杨翠伟 《传媒》2023,(24):64-66+68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五个方面着力:传统文化大众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文化产业化,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传统文化数字化,提升数字产业内涵;传统文化平台化,实现资源合作共享;传统文化媒体化,扩大受众群体覆盖面。“五化”从发展定位、发展动力、方法创新、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促进传统文化“两创”。  相似文献   

9.
如今,在中国的文化市场和媒介资讯中,各种“传统文化”正显现出“复活”、“复兴”之势。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概念强调了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中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而“传统文化”若要进入现代中国受众的视野,并让他们接受,亟需“两级传播”的中介功能和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韧  李国 《新闻三昧》2005,(11):51-54
近年来,“新闻线人”作为一个崭新的名词频频见诸报端,甚至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此同时,曾经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扮演过重要作用的通讯员队伍似乎正在渐渐边缘化。通讯员和新闻线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如果不同,他们又将以何种方式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讯员会逐渐消亡还是将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下去?或,这本身根本就是—个不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他们自己背负包裹,他们自己徒步前行,他们自己亲近自然,他们自己已经历风险,他们自己叫自己“驴”。 中国的“驴人”群体正在迅速增加,通过像北大山鹰似的行动,这个群体为中国人增加一种叫做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王瑛玲 《大观周刊》2012,(5):19-19,56
”左”"右"是两个有着丰富意义的文字,在人前一心中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右尊左卑和左尊右卑。都与“人类中·心论”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特殊读者群”中那些触犯刑律法规,正在接受“劳改劳教”的“罪错人”群体,根据笔者长期为他们提供读者服务的亲身体会,就其特点,作一思考。并对进一步深化这项服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8,(4)
近几年来,一些报刊把自己称为“读者之友”、“读者的良师益友”,反映了报刊同读者关系之紧密以及这些报刊贴近读者的愿望之殷切!读者,因其年龄、性别、经历、地位、职业、文化程度等的不同,自然地分割为各类群体。群体之间对报刊的爱好与需求,存在着差异;群体内部...  相似文献   

15.
叶涯 《声屏世界》2005,(3):37-37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从众”。其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好恶深藏于内心,在行为上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从众。  相似文献   

16.
曲升 《兰台世界》2007,(11S):69-70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为不同的“势力范围”。欧洲士兵的凶残、商人的剥削以及中国人眼中最邪恶的传教士的文化宗教侵略……随着外国势力的深入.亡国灭种的阴云笼罩在华夏大地上。然而,腐朽的清政府对此不仅束手无策,而且也似乎无动于衷。中国人起而反抗时,他们完全是自发的。1900年,一场源于下层民众、由干百万农民发起参与的名为“义和团”的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义和团以“灭洋抗官”、“扫清灭洋”等为口号。其目的就是把外国势力从中国驱逐出去。他们手持刀剑、长矛以及占式的滑膛枪等各种传统武器,同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用先进武器武装到牙齿的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中,“自我”可谓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中产阶级群体的壮大,使得他们在消费的享受之外,愈加追求品位的高雅、礼仪的体面和精神的充盈。随着思想界和知识界人士的鼓吹,以及作为“文化之都”的伦敦的发展,人们既能在各种高级场所接触到风雅艺术,亦能在咖啡馆中进行文雅闲谈,借此提升自己的心态上的品位和体态上的风度。此外,自我意识也意味着情感的表达与宣泄,“高雅”永远都是人为设定的标准,汲汲于此只会让人迷失自我。同时,时人也注意到,自我也不能过度泛滥,它的界限在于对美德的恪守、重拾坚韧气概,以及对英国本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都在干着泥瓦匠的活,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在垒墙,第二个说在挣钱,第三个说在建一座楼房。他们显然干的是同一种职业,却有着不同的工作动机,这反映出他们不同的从业观。仔细想来.认为是在“垒墙”和“挣钱”的两虽然略  相似文献   

19.
“屌丝”这个不太文雅的词在网络上出现后迅速得到普及和广泛接受,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为数颇多的年轻人以此自居。自认为属于“屌丝”这一群体的人,大多对生活有所诉求但又不太如意,经济上虽然比下绰绰有余,但是比上严重不足;同时他们又缺乏在经济上有所突破的信心。于是以“屌丝”来自嘲、自欺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论的“语境”,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中,“重理工,轻人文”已经积重难返,“人有病,天知否?”这已不是危言耸听的新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