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技术的认识经历了由漠视到正视,最后进行哲学反思的艰难过程。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兴起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目前至少有两种路径转向值得关注,即:从技术目的论的研究转向对技术认识论的研究;从技术批判主义转向采用历史追溯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另外,技术哲学必须把自身当作一门哲学学科来建立,海德格尔的“座驾”说、齐曼的“縻母”说、莱文森的“思想的物质体现”说为我们理解技术哲学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2.
应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邀请,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兰登·温纳教授(Langdon Winner)于2009年5月11日至14日对中心进行了学术访问,期间在中心主办的“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进行了两次公开演讲。经温纳教授授权,现将演讲主要内容的中文译稿独家发表于本刊。本期刊发的是温纳教授5月12日所作的演讲。  相似文献   

3.
倪锋 《发明与创新》2006,(11):15-16
长期以来,人们对哲学与创新关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和狭隘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观念上误认为,哲学过于空洞抽象,而创新重在实效具体,创新者去搬弄思辨概念,是迷途的羔羊;二是在价值偏好上,受当代西方创造学理论研究重技法、重应用的影响,误认为创新者应是“工程师”而不是“思想  相似文献   

4.
奥特加是西方技术哲学经典时期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 ,也是谈论技术问题的第一位职业哲学家。他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出发 ,对技术作出了比较全面的哲学沉思。他首先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技术的语义进行了剥离还原 ,然后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对技术的本质作了形上论证 ,对技术与人性的关系作出了哲学分析 ,并在哲学人类学的背景下对技术的历史演化提出了三阶段论。  相似文献   

5.
技术哲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权的建立 ,反过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导致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 ,这是当时人们考察技术的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人们对技术的认识经历了由漠视到正视 ,最后进行哲学反思的发展过程 ,这是技术哲学兴起的哲学、思想背景。技术教育的发展 ,以及随着这种发展 ,学者们对技术所进行的工艺学考察和历史研究是技术哲学兴起的教育、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技术观集中表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技术批判作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根植于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反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表现为更为深刻的文化批判。立足于实践哲学,马克思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思。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研究对于"技术哲学"与"哲学认识论"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现代信息技术朝着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国内外学者基于信息技术哲学来探讨当代认识论的研究路向大致有三种:一是从信息技术哲学出发引申或拓展到对当代认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从作为哲学元理论的认识论出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三是将认识论哲学与信息技术哲学作为并列重要的理论基架"直接"研究信息技术的认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系统探讨中国与西方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强化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历史维度;进一步打开"技术黑箱",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全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各子领域诸多更"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丰富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批判的科学哲学"是秉持价值尺度对科学认识的反思。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期译介到中期认识深化,再到后期审慎反思这样一个演进轨迹。其人文主义科学哲学研究路向的传入打开了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视域。他所运用的价值介入研究方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回应。他对实证主义"唯科学"论的批判及其"解放的兴趣"的价值诉求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精神被国内学者认同并得以正视。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思维的发生与萌芽杨魁,董丽哲学作为一种对事物因果关系无穷探究的思维活动,有赖于人类中介性认识和符号性思维活动的产生。而在此之前,人类几乎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认识主客体尚未分化的“实物动作水平”①上认识的进化和发展过程。只是到了大约20-30万年前的...  相似文献   

10.
技术哲学研究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这一学科本身研究范式上的缺陷,由此引发了当代西方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不仅是研究方法的转向,更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转向,即将工程正式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进而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  相似文献   

11.
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而黑格尔则运用传统理性主义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这也是德国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康德哲学思想影响和改变着黑格尔哲学,并使黑格尔在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也不断继承与超越其哲学理念,对促进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康德哲学的实质就是一种形而上学体系.康德试图利用自身的哲学理论去调解各种具有矛盾的哲学,如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名论和唯实论以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这也表明康德哲学就是一个混合的理论体系.后代西方学者也不断从康德哲学中找到自身研究所需要的东西,发现其都与康德哲学非常相似,但两者之间又会有明显的矛盾.这也导致很多哲学家不断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黑格尔,其在批判康德哲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并完成了形而上学体系,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2.
由柯瓦雷开创的西方科学思想史流派在科学史发展中具有上承“内史”、下接“外史”的关键作用。柯瓦雷以现象学、历史语境方法和科学、哲学与宗教相结合的整体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对西方科学思想史进行了成功的哲学建构,形成了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柯瓦雷范式。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革命造就了哲学的信息技术转向,催生了信息技术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引导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哲学问题,成为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可以互惠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哲学目前主要沿两个方向推进:关于信息技术的“分支哲学”研究,以及关于“分支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作为技术哲学的新形态,信息技术哲学正在使技术哲学走向“当代形态”、“分支形态”、“微观形态”和“会聚形态”。  相似文献   

14.
技术哲学在当代西方获得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一些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域,技术伦理便是其中之一.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技术问题的凸现,欧美技术哲学界开始了技术的"伦理转向",着力探讨技术的伦理问题,以便达到对技术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技术伦理在技术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涉及新技术的发展和伦理标准问题是如何被新的技术力量所改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人们对技术破坏伦理的思考路径等等问题.总体而言,伦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研究技术伦理问题就是要促进技术与伦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通过伦理来规约和控制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孔子死亡思想看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的同步性——兼评胡国亨先生的“大孔子学说”段德智一、“大孔子学说”的理论启示香港学者胡国亨先生在其新著《独共南山守中国》中提出并阐释了“大孔子学说”,断言:“以孔子学说为基础,加上西方文化中的精粹”,“去开展一...  相似文献   

16.
现今的哲学界关于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之间的关系一般持有"三元论"的观点。分立论—认为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分别是独立自主的不同学科;交叉论—主张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研究的范围虽然不同,可是它们相互交融存在联系,科学技术的发明的产物必定会运用在工程中,工程活动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也必然会引发新技术的产生或者已有技术的改进;等同论—认为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是几乎等同的哲学定义,不需要分别给它们做严格的定义。文章的观点是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和相互关注,不可以将它们分开单独研究,只有加深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之间的联系,才能促进两方面的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个民族并不擅长理性思维,这是许多西方学者的看法。纵观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和它的文化成果,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应该有勇气承认这一点。不幸的是,虽然我们有最悠久的哲学治国的传统,然而我们也有最长期的哲学误国的教训。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我们走出了苦难的深渊,可是一伙政治骗子用一套假马克思主义哲学治国,又使我们经受了一场灾难。从此之后,许多人厌弃哲学,是理所当然的了。  相似文献   

18.
宁伟 《科技风》2011,(15):243+25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它的本质特征一直争论不休,这其中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不同认识。实践———毫无争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实践观点是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其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都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的观点,这些学者都忽略了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部分,即宇宙生成论,他们把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混为一谈。本文从这一批判角度出发,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是物质,而实践是其宇宙生成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论图书馆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国 《现代情报》2006,26(4):51-53
哲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对图书馆哲学研究是有益的启发。图书馆精神的迷失与重建,需要图书馆哲学深刻认识,并指出图书馆哲学研究中关于“图书馆精神”价值观的两个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闫永  卜文军 《今日科苑》2007,(14):13-13
我国当代哲学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导致哲学理论发展滞后。哲学发展的滞后又影响了其它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如何进一步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