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40块蛋糕     
出道半年后,我从内地来到深圳。同学得知,纷纷来电以示祝贺,他们惊羡的口气,大有到了深圳必有金砖可拾的味道。但一知我仍未把“主任”前的那个“班”字去掉,而且还得在老师前加“代课”二字,电话那头的语调立刻降低了两个八度。再知我的薪水丝毫没有体现出地区差异,那边的音量又提高了:好男儿志在四方,何必死抱  相似文献   

2.
止知     
海岸 《学习之友》2009,(10):41-41
李叔同有幅字:“知止。” 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宾语前置结构 首先,我来谈“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的原因: “之”字插入句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主谓结构短语,一般有三种情况: (-)主谓结构短语中的动词谓语带有宾语。如: 1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相似文献   

4.
王芝元先生的草书作品,点画沉实,行笔流畅,用笔、结字、章法均有法度,是一件水平较高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落日故人情”一句写成“落日情故人”了,应在文尾加以说明.“游子意”之“游”字应写“走之”“遊”字,这个“三点水”“游”字是个简体字.第二,个别字的草写不够准确.如“去”字与“知”字易混,《草决百韵歌》有“长短分知去”之说.  相似文献   

5.
谁人都知,南宋害死岳飞的奸相叫秦桧,但这个“桧”字该怎样读呢?秦桧(Gui)!自我晓事以来,就是这么读;几十年来,我接触到的所有人也都这样读;临我写此文前,接连试问五个人,也都说该读(Gui)。 秦桧的“桧”该怎样读才对呢?我弄清楚这字的读音,是在中学当语文教师时。一次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要把脍炙人口”的“脍”给同学正音,顺便找了桧、哙、烩、刽等形似言近的字帮同学辨认。事先我也查了字典。原来“桧”属多音字。《新华字典》152页上“桧”读(Gui),是一  相似文献   

6.
一 天 我 在 批 改 写 字 本 ,突 然有一本本子的等第栏内用铅笔写了 个 淡 淡 的“ 良 ”。我 心 中 犯 疑: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 优 ”, 为 什 么 他 给 自 己 打 个“ 良 ”呢 ? 于 是 我找 来 本 子 的 主 人张 运 鑫 , 问 他 为什 么 要 打 个“ 良 ”。他 垂 着 头 ,低 声 说:“ 我 知 道得 不 到‘ 优 ’的 。”此 时 我 心 中 说 不清 是 啥 滋 味 。 我情 不 自 禁 地 想 起前 几 天 我 瞥 见 的那 一 幕 : 那 天 我发 下 写 字 本 , 很 多 同 学 都 歪 着头 , 仔 细 地 数 着 作 业 本 上 的 圈圈 ,数 完 以 后 还 要 …  相似文献   

7.
考验老师     
一天上完课,我正欲走出教室,一女生拦住我:“老师,‘卤莽’的‘卤’字这么写对不对?”我看了看纸上的字一时语塞。读了4年中文系,只知有“鲁莽”一词,还未留意过是否有‘卤莽’一词。我极力地回忆,却拿不准“卤”是否正确。其实我当时只要翻一下学生放在书桌上的字典就可以解决。但我放不下脸来,我的课一直颇受学生欢迎。过了一会,我严肃地对她说:“你不晓  相似文献   

8.
有人指出:老舍先生解放后创作的《正红旗下》中有几处“不怎么”、“不是怎么”,照字面很不好理解,那是因为快速说话时,在“不”跟“怎么”或“是怎么”中间有个“知”字被“吃掉”了。而老舍先生以前的作品里是把这个“知”字写出来的。(见《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122页) 这种说法除了有一点不确切之外,是有道理的。不确切处在于老舍先生以前的作品里也有这种因语急而省略掉“知”字的现象,例如:  相似文献   

9.
一、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知”与“智”为同一字,“知”与“智”是相通的;对“知”的解释是: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一、回忆的文章凄风斋是我的书房。以前的住处在十八楼,每到冬夜,寒风大作,风声时而凄厉,时而如同狮吼。书斋由此得名。友人多因我喜读知堂老人文章,而老人的书房名苦雨斋,故猜我从“凄风苦雨”中摘出前两字,以为斋名。其实不然。走笔至此,忽想起多年前,敦煌文艺出版社曾出版知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实录一、知“花钟”之义课始,笔者从花钟的本义入手,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形象地了解花圃的意思,讨论“圃”字的象形字的字源字理,由花圃引申到花钟,知晓花钟的本义是美丽且有时钟功能的花圃。师:同学们喜欢花吗?(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生:我喜欢花,我看到了方形的花圃,由各种各样的花组成。师:花圃真美呀,看看“圃”字,再看看图片上的花圃,你有什么发现?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想当然,我这么大的人把这本书看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是不大可能的。这本书给我的总体印象除用智用谋,还用智用谋,实在经典!尤其是诸葛大人使我更亲近。诸葛亮德才皆备,知天知地知人,实在难得!也不枉刘皇叔三顾茅庐,委以重任。《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表出了一个忠字,表出了一个信字,此等人物,青史自然留名,也自然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留名,或许这就是用人字搭出的丰碑。在赤壁之战前,诸葛大人,一退再退,惹得周瑜疑窦丛生,想是诸葛自投罗网,还志在必得似的想“既生瑜何生亮”。不曾想,诸葛先生翻云覆雨,巧知三…  相似文献   

13.
颜华 《课外阅读》2011,(3):198-198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标注某字“通”某字,有的标注某字“同”某字,如同是《论语十则》一课,注释就有三种说法:①[说(yue)】:“悦”的古字,愉快。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相似文献   

14.
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我微笑着走上讲台让学生随意写一个最难写的字,有的写“夔”字,有的写“耰”,有的写繁体字。我笑着摇摇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人”字。  相似文献   

15.
六) 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  相似文献   

16.
千古一梦     
西晋初,荆州刺史胡质父子以清廉闻名天下,有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疆之事时,谈到了他们父子的清廉。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的清廉相比,哪一个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问为什么,他说:“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唯恐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父亲。”恐人知,恐人不知,这二者高下之分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就在一个“名”字上。“恐人不知”虽讲求清廉,不图个人利益,但其目的在追求一个“名”,而“恐人知”则是什么也不看重,纯粹是在淡泊名利。名者,誉也;利者,禄也。功名利禄,历来是中国文人士子追求不…  相似文献   

17.
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我微笑着走上讲台,让学生随意写一个最难写的字。学生有的写“夔”字,有的写“棱”字,有的写繁体字。我笑着摇摇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人”字。  相似文献   

18.
益智冲浪     
《中等职业教育》2004,(15):38-38
谁读得对有这么一段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阿红每天诵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却怎么也不解其意,尤其是最后那个尾巴“得”字,更是画蛇添足,使他摸不着头脑。小强也觉奇怪,他也是觉得后面那个“得”字拗口,且整个句子即使没有那个“得”也读不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牟尼自知滑稽,摸着后脑勺笑了。  相似文献   

19.
黄有茂“道德知识”草书联,有章草气象,其中“为、原、知、明”等字处理得很好。不足之处,是对章草的特点和用笔把握还不够。,章草是隶书草化的书体,写章草应对汉隶有一定把握。现在看,作者的用笔还要改进,入笔交代不够清楚,收笔不够果断。如“道、本、知、极”等字,入笔不见笔性,是一个墨团。而“道、极”字,收笔不见章草的隶意,也显靡弱。“知、识、极”三字,呈现左重右轻的雷同布局,缺少变化。落款有些草率,与整个格调不够统一。  相似文献   

20.
我上小学的时候遭到一次嘲笑。那次语文考试遇到一个读拼音写词语的填空,拼音是“狐假虎威”的音,但当时我对这个成语是一知半解,只知其音不识其字。在模糊加情急的情形下我就填入了“虎加虎尾”——我感觉是老虎又加了一条尾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