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校对在出版社的地位校对工作是出版社整个业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被称作是编辑的继续。可以设想:一部内容质量好,而且条理清楚的原稿,它的编辑加工是不多的。这时,出版社要把这本书出好,主要工作就落在校对身上。如果校对没有校好,错别字很多,这就不是一本好书。另外,在目前“定稿发排”还没有完全做到的情况下,一部编辑加工繁重而又急于发排的原稿,往往会遗留一些问题,特别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这当然要在以后看清样时由责任编辑加以弥补。但是,实际情况是,在进行初、二、三校的时  相似文献   

2.
重视校对工作稳定校对队伍乔碧珠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起到辅助编辑的作用,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出版物的质量,首先在于内容,而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和公式来表达的。如果校对有了差错,好的内容也会走了样子,轻则文字、标点混...  相似文献   

3.
搞好校对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瞿君良一、校对的重要性及其职责校对是书籍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也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的好或差是影响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读者打开一本新书,发现书中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存在不少差...  相似文献   

4.
校对环节在图书出版质量控制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出版生产实践中对校对工作重视度不足.做好校对环节的内容质量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对出版质量的事前监控作用,通过生产流程中各校次的具体校对工作进行细致的过程管理,促进出版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校对与编后印前质量保障环节   在传统的图书出版过程中,介于书稿的编辑加工之后和图书印刷之前这个阶段,有排版和校对活动。校对之所以需要,因为它在书稿转换成印刷书籍阶段中,处于最后一个保障着图书内容和编排形式质量的环节,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编后印前质量保障环节”。   校对是在近代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图书出版生产力的发展,从编辑活动中分离出来的。校对从编辑活动中这种分离,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这种作用仍然是巨大的。校对活动是对照原稿在校样上进行以“校异同…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制订印刷计划,设计开本、款式,采购纸张、装帧材料是出版科、设计科、材料科的工作。这几个科与校对科一起组成出版部,在出版部主任赵晓恩的主持下工作,只是《毛选》的校对专门成立一个小组,归总编室领导。书与杂志的封面装帧设计是邹雅、阿老任正副主任的美术室的工作。赵晓恩在《在人民出版社的八年间》一文中,对当年为做好《毛选》的出版工作而群策群力的情形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相似文献   

7.
把好三道关确保期刊出版质量中国金属学会陶少清期刊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是缺一不可的。如何保证期刊的出版质量?笔者愿结合从事某学报出版工作十多年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必须把好发排关、校对关和付印关的做法和体会。一、把好发排关把好发排关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激光照排技术被应用到新闻出版印刷领域,报纸的出版环节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与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九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编网络的建立,使出版工作又有了新的飞跃,出版工作的变革、出版流程的提速成为可能。就校对环节来说,如果前者可以称之为照排校对的话,那么后者则可命名为网络校对。网络校对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工作流程尚在探索中,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轮换校对——提高校对质量的一个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在当前国内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新闻出版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出版社也正经历着由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的转移。报刊图书只有努力提高编校质量,使之成为精品,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校对质量呢?我认为,除提高校对人员素质、完善校对工作制度外,还应当实行轮换校对,即一、二、三校分别由三位校对人员交叉进行,切忌一人包校到底。 大家知道,作为校对人员,工作中遇到的稿件是很繁杂的,科技、教育、文史、经济、外文,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校对人员的知识面要尽量广阔,对诸如科技动态、  相似文献   

10.
略论校对的思维活动陈红燕校对是出版工作中有专业性特点但又具有手工操作性质的脑力劳动,因此,校对过程存在有一定规律的思维活动。认识并掌握校对工作中思维活动的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校对的科学研究,对提高校对的质量、效率,有重要的意义。一、校对活动与思维过程使...  相似文献   

11.
付友华 《出版广角》2013,(22):72-73
校对是出版编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程序,其主要是根据原稿审查文稿的错误,包括字词拼写、语法的错误、政治错误等。校对工作要求编校人员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也使得编校人员的耐性、责任心、上进心更强,这是对校对人员性格的磨炼,从而也使其更加适合校对这份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提高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报的校对工作,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它不仅是保证高校学报出版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认真执行国家标准和法规的具体体现。校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学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严格把好高校学报的校对关,使学报从内容到形式更臻完善,应是高...  相似文献   

13.
校对工作看似简单、平凡、 枯燥、乏味,实质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目的在于消灭出版物中一切可能发生的错误与缺点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校对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与较高的文化水平,在语言与印刷工作方面必须具有相当修养,才能适应校对工  相似文献   

14.
编辑读校——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过程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读校(或称编辑者校对)是其重要一环。近年来,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严重滑坡,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编辑对读校工作不予重视或者说忽视读校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编辑读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读改校样,参与校对,主要任务是检查校对人员的校对情况,并解决他们在校对过程中提出的质疑;二是校读清样,即对付印前的清样从形式到内容作一次全面检查。尽管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提法在目前的出版界不尽一致,也丝毫不影响“读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在编辑工作中的客观必要性。为此,国家出版  相似文献   

15.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确保图书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图书出版品种增加、周期缩短等因素的影响下,如何提高图书质量,多出精品,缩短出版周期,对于各出版社来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就校对工作而言,多年来出版社专业校对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不但未能得到解决,而且在出版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版社靠原有的社内专业校对人员已不能满足出书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社会校对力量既是解决上述问题、发展出版事业的一条新路,也是校对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校对新生力量的出现为出版业注…  相似文献   

16.
繁荣出版,质量是关键。图书质量,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一、原稿达到的水平,二、编辑校对工作水平,三、装帧设计水平;四、印刷装订水平。第一个要素,是一本书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第三、第四,虽然与原稿质量无直接关系,但对一本成书的整体质量构成,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第二个要素,虽然不具有原稿那样的基础的意义,但它在一本书的质量构成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校对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校对”这一行当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可以说自从有文字及其载体便有校对。古代的校对称作“校雠”,与编著者并存于世。到了近代,随着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的兴起,和出版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编辑工作逐渐分离成出版工作的两个专业,两道工序一编辑、校对。自80年代初始,历经10余载.如今编辑学已经初步建立。编辑既然已有学,  相似文献   

18.
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在出版物印制中的应用,具有出版成本较低、生产效率较高以及印刷质量较好的巨大优势,近年来,被不少出版社使用。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出版流程的改变,使用CTP技术后,首先是原有出版流程中对于印刷前最后内容的校对流程发生了根本的  相似文献   

19.
陈勇 《出版参考》2015,(10):37-38
一般认为校对这一行业是伴随着中国出版印刷的发明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古人把校对称为校雠学.实际上在古时校雠学是对编辑出版学的统称.校雠学是以编辑校正文字书稿为工作内容的方法,雠者,仇也.对错别字疾恶如仇,当编辑校对的就得有这种态度和精神,因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要酿成大祸的啊!  相似文献   

20.
分项校对法在识别编排规范性错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吴红艳  颜巧元 《编辑学报》2005,17(5):341-341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是构成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校对的最终目的在于消灭出版物中一切可能发生的错误与缺陷,从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科技期刊中公式、符号多,符号著录又有不同的文种、上角下角、正体斜体,相当复杂,因此,对校对工作的要求就更加严格[2].科技期刊要走向世界,编排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一大举措[3].<护理学杂志>由编辑人员兼做校对工作,常规进行3次校对及1次印前审读.笔者将分项校对法作为常规校对的补充,发现对识别编排规范性错误收效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