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脉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访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长期关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前不久,潘教授应邀到南京审计学院作了题为“高校的定位、特色、质量及质量保障”的学术报告,语言平实,见解独到,富有新意。本刊记者在南京审计学院阮星光.刘海燕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毛勇三位同志的协助下,有幸就此命题对潘教授进行了专访,现刊登如下,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本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分析了局部质变超前总的量变的“超前”现象的特点,并预测了出现全局性质变落后于总的量变的“滞后”现象的可能性,指出正确认识“滞后”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成功过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教育信息》2007,(1):57-57
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到2005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在学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成功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达29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已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年授予博士学位数居世界第三。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需要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6年已是第30个年头。在3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发  相似文献   

6.
本从社会发展,产业改革,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口素质等5个方面的比较出发,阐述了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招生决策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利国利教又利民,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持。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从1985年"镜泊湖会议"后逐步走上正轨.1990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启动了对高校的三类评估:合格评估、选优评估和随机评估.2003年,教育部确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使得评估工作走向了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评估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教育评估理论的研究,同时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评估机构.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教育评估机构纷纷成立,积极开展大学评价和大学排名等活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评估时代".  相似文献   

8.
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国是世界上较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正处于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阶段,急需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程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中找出一些值得借鉴之处,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日前,国际化战略研讨会暨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刊记者就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战略专访了教育部副部长郝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招生》2006,(8):74-75
栉风沐雨,巍巍学府,世纪辉煌。2006年金秋时节,四川农业大学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终身名誉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于百忙之中拨冗接受了采访,就当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市场是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发达地区拥有较大的院校市场,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建立,促进了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广泛开展,形成了政府评估、社会评估、高校自评三结合的局面,这些都为高等教育评估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区域性高等教育评估市场的内涵、特征及如何培育区域性高等教育评估市场等进行研究,有助于区域性高等教育评估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记者:2005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和教育部高教司共同发起了“教育部一微软精品课程”计划,成为教育部和企业在精品课程建设领域的第一个合作项目。请您谈谈微软和教育部合作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高等教育重心转移:质量保障成为主题 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 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在 2005 年 1 月 9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 15 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重心转移的工作思路:“我国高等教育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重视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力保障。 —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 ——展 的 …  相似文献   

15.
第四阶段(1999至今):质量关注期1999年初《高等教育法》生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开始实施,6月《素质教育决定》公布后,高等教育改革全速驶上快车道,进入超常规模发展阶段,其代表是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比1998年猛增了47.4%,并在1999至2004年间保持了年均26.1%的增幅,大大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8%的平均年增幅。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是1998年的近5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22%,全口径在校生数为25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27~3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在福建厦门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和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与高教评估改革”。出席会议的代表有60多位,多数是来自国内高校教务系统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