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数字联,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时苏轼与两个学友一起到九江的二门赶考,因为水灾误了时辰,考场的门卫就出了副对联难为他们。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假思索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上联由“一”而“十”,下联由“十”而“一”,组合奇妙,富有奇趣。中国历代皇帝中,清朝乾隆皇帝可谓“风流天子”。他酷爱吟诗,也喜对联艺术。相传,有一年,乾隆在游山玩水时即兴出了句上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才子阮云对…  相似文献   

2.
雪中吟诗     
《老年教育》2008,(11):38-38
秀才、县宫、财主三人饮酒赏雪,诗兴大发,便提出以“瑞雪”为题,吟诗联句。“大雪纷纷落地,”秀才举杯起句。县官应声接遣“此是皇家瑞气!”富翁摇头晃脑地吟道:“再下三年何妨?”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09,(9):40-40
据传说,北宋时的苏东坡,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至夜半,吟出一上联,“半夜二更半”,要三个儿子对出下联。虽然只有五个字,难度却很大,首尾必须同字,前后意思要一样。结果第三个儿子苏过最聪明,对曰:“中秋八月中”。  相似文献   

4.
3.这天,秀才到学堂找郑板桥,说是前晚月明之夜.出外赏夜景.见塔顶有一老鹰.之后得一上联:“鹰歇塔顶,月照鹰,影移鹰未移。,让郑板桥时下联。 4.郑板桥批微一笑,头一歪.恰见西边高琦上叭着一只大花猫,正一动不动盯着一只飞斧的蝴蝶.便 5.秀才见郑板桥小小年纪竟能将自己没能作出的下联对得知此工整,不由一惊,但仍表现出一副不质一顾的样予。卜卜随口吟出下联:“猫伏琦头,风吹猫.毛动猫不动。”郑板桥吟联劝狂生@心源 @孟春 @孟盈旭  相似文献   

5.
妙诗求解     
数字,是表示数目或次序的,它质朴无华,甚至有些枯燥,但如果将它作为修辞手段,巧妙地运用于诗句,就会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使作品情趣横溢,诗意盎然。试举几例:(例一)清代文人郑板桥,在一个下雪天路过一家酒店,想歇息一会,适逢几个秀才正在饮酒赋诗。他们看郑板桥气度不凡,就请他喝酒御寒,并洋洋自得地向郑板桥炫耀自己的诗作。郑板桥听了直摇头,觉得没有一首位得称道的。于是,秀才们要郑板桥作一首。郑板桥驻视纷纷扬扬的雪片,脱口而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片。”语音未落,几个秀才使窃窃私语取笑:这人只…  相似文献   

6.
熊希龄妙对     
清朝光绪年间,湖南湘西凤凰山城,有个机智过人很有才气的孩童叫熊希龄,小小年纪因为善于赋诗吟对,得了“湖南神童”的雅号。熊希龄考取秀才后,更加勤奋好学。有一次,先生出了一个上联,要求学生对下联。上联是:“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  相似文献   

7.
云弓 《教师博览》2010,(4):33-33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使。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出了个上联请其属对: 三光日月星。 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却有个暗藏的埋伏,因为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  相似文献   

8.
加相传,某考官蓄意要让苏东坡出丑,便出了一个上联,来考苏东坡的学生:“宝塔尖尖,十层四方六面。”连问几个学生,都因难度较大对不出,只好伸出手,摇了两摇,低头不语。学生受窘,老师脸上自然无光。这个考官得意地望着苏东坡,苏东坡却哈哈一笑,说:“对得  相似文献   

9.
传说苏东坡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至夜半,吟出一上联,"半夜二更半",要三个儿子对出下联。虽然只有五个字,难度却很大:首尾必须同  相似文献   

10.
秀才赶考     
清代乾隆年间,江南有三个秀才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去京城赶考。一次,他们路过苏北一村庄时,见一位农民正在池河边车水浇地。一位秀才触景生情,吟出了上联:池河无水也可另外两位秀才听了,思来想去,却始终没有对出下联来。当晚,他们来到一个小镇上住宿,  相似文献   

11.
相传苏小妹以对联试秦观之才.先吟出上联:“闭门推开窗前月”.秦观一时语塞.只好在庭院中徘徊冥思。苏轼见状,乃投一石于金鱼缸中予以点化.秦观大悟,对出下联:“投石击破水底天”。苏轼采用了一种高层次的点化之术.虽无语却使秦观顿生灵感.对出佳句.传为千古美谈。如此神奇的点化之术.能不能运用到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12.
秀才与酒对     
相传清代有一秀才,平素嗜酒如命,一天醉倒街头,被访察民情的县官撞见。县官一气之下命差人将其捉到县衙。县官怒斥道:“你身为秀才,本应有头有脸,不失体面,然烂醉如泥,辱我斯文之风,当重责才是。现我出几副对联,若能对上,便饶了你。”秀才听罢,连连叩头称是县官出了上联:“好男儿要学文习武”秀才脱口便是:“真才子  相似文献   

13.
妙语戏蠢材     
《辅导员》2011,(13):113-113
宋朝有个富家子弟非常喜欢吟诗作对.人称“酸秀才”.一天到晚欲寻欧阳修一比高低。一天.他抉了几册唐诗便上路了。他见路边有棵大树,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吟完就无下文了。正巧欧阳修路过.替他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看见一个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二三四五,下联为六七八九,郑板桥立即派人送上衣食。众吏问何故,郑板桥日:“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缺十即缺食。”在这里,缺衣食之人巧妙地运用数字为联而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古代许多诗人运用神奇的数字而使诗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5.
古夫 《初中生》2009,(3):34-35
相传,元末朱元璋率兵起义攻下姑苏城时,心潮起伏,想到姑苏古为吴地,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一听便知这是巧用“析字法”出的上联,“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刘军师莞尔一笑,吟出下联:“人中王,  相似文献   

16.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相传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常与好友佛印和尚诗联往来。仲秋一天下午,他们二人泛舟长江,对饮倾谈。苏偶见一条大黄狗在岸边啃骨头,随口吟出上联,请佛印对。佛印知是东坡在取笑他,思索片刻,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扔向江中,同时脱口对出下联。这是巧用“河上”即“和尚”、“诗”即“尸”谐音的一副妙联。吟罢,两人相视大笑。  相似文献   

17.
数字妙联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与两位书友乘舟赴省城应试,因遇大水,应考迟到,书生即兴吟出上联:“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濉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对下联:“十年寒窗,进过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  相似文献   

18.
有个故事说,从前有四个秀才,都是吟诗高手.一天碰到一起,要做一首咏景诗,决定各吟一句,联成一首.每个人单独做诗就够好的,四个人合作岂不更好!秀才甲起句说:“阳春白日风花香”,秀才乙紧接说:“绿树浓荫夏日长”,秀才丙按作诗要求来了个转折:“长风万里送秋雁”,最后秀才丁结束全诗:“塞北江南尽银妆”.吟罢,四人得意非凡,连声自赞曰:“好诗好诗.”只听旁边一位老者吟道:“字字珠玑如断线,春夏秋冬不相连:此篇若能称佳作,李杜泉台亦唤天!”确实如此,四秀才的咏景诗咏的是什么景?地地道道的四不象,四句话把四时景色说全了,这要算好诗,李白、杜甫九泉之下只有徒唤“天晓得”了!  相似文献   

19.
戒烟联趣说     
相传郑板桥有一位当宦的朋友嗜烟酗酒无度,年仅四十却已形容憔悴,遍求名医均无效。郑板桥对他说:“我有奇方可治此病。”说罢挥毫写了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早在少年读私塾时.他就已表现出非凡的才智。一次,老师带着他们几十个学生去郊外春游,突然,在傍山的小溪木桥下发现了一具小姑娘的尸体。老师见后脱口吟出一诗,诗云:“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魄随波转,七魄泛波涛。”老师即景赋诗,博得了同学们的一片赞语,唯有郑板桥没有多大反映,眉宇间还露出了陷入沉思的神情。郑板桥从小禀性聪颖,再加上平时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这时,老师脸带笑容地走到他面前征求意见,只见郑板桥很有礼貌地抬起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