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民选秀节目是近年来取得很大成功的大众文化形式,本文试图通过定性的分析方法,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无意识理论”来探讨该类节目受到欢迎的受众心理机制,认为该类节目的价值观符合了受众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快乐诉求和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杨萍 《声屏世界》2012,(3):46-47
创新不仅需要超过"他人",更需要超越"自我"。在广播节目领域,超越"自我",比超过"他人"更难。如节目经过改版之后,又会形成新的"定式",久而久之,这种"定式"就会化作陈腐的"模式"束缚节目的发展,使人感到厌烦。这就要求节目的编导要犹如"虫蛹"一样,只有不断地咬碎紧裹住自己的旧躯壳,才能化成美丽的"蝴蝶",飞向高远的天空。节目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破旧创新"的路途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电视选秀之本意,无非是为普通人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选手希望通过自我展示,来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形象和技能的认可和尊重。而引进竞争和遴选的机制,则是为了增加选秀的价值内涵,并按竞赛的原则,为节目确定游戏规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约哈里之窗是一个反映人际传播中自我和他人沟通关系动态变化的模型,它能将主持传播中访谈节目主持人和访谈嘉宾的交流状况可视化,是主持人话语风格和访谈能力的度量衡之一.本文深入探讨约哈里之窗模型和访谈节目主持人话语风格的内在联系,基于该模型对"犀利型"风格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语篇进行剖析和总结,进而指导访谈节目主持人更好地...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相似文献   

6.
电影《芳华》的女主人公何小萍从来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注定成为大家眼中的笑话。她自小生活在一个破裂的家庭,难以融入集体,误打误撞当上英雄却罹患精神障碍,痊愈后渐渐过起了朴素知足的生活,最后与刘峰没有结婚但彼此相爱相守。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的影像,有太多对雅克·拉康理论的投射。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入手,并结合他者、自我、三界认知理论、缝合等精神分析概念,重点探讨《芳华》女主人公何小萍置身于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与建构,从而达成自我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和解。  相似文献   

7.
张纪如 《今传媒》2015,(2):98-99
本文聚焦湖南卫视大型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通过对2013年、2014年季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微博营销进行具体分析,揭示《爸爸去哪儿》赢得高收视率的原因,从而期待在以后节目营销中能够借鉴其成功之处,在实践中改进,在自我修正中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解构主义叙事学、符号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理论,对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特性与本质做出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阐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9.
张收鹏 《今传媒》2008,(2):69-70
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节目以时下社会热点为题,秉承"换位思考"的理念,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并发现问题,以双方的角色互换为节目内容,让你学会寻找新的角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自我.  相似文献   

10.
钟翘楚 《声屏世界》2022,(2):108-110
《再次出发韩国篇》是韩国电视台JTBC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制作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以"音乐治愈"作为节目主旨,开播以来获得广泛好评.文章旨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通过分析该节目对受众心情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和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满足,分析其成功动因.  相似文献   

11.
思睿 《中国广播》2006,(12):1-1
节目像人一样,也有生命周期。但是和人不同,节目的生命周期从理论上说可以是无限的,或者说,节目可以通过自我更新不断延续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在现实当中,我们也的确可以找到一些比较成功的例证。今年9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度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对一个节目而言,50岁堪称长寿。在这50年里,它教育和影响了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至今在公众中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这样的节目,是当之无愧的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12.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某种需求,而受众的需求大致分为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四种。本文通过当下比较受欢迎的《爸爸去哪儿》、《非诚勿扰》、《非你莫属》等真人秀节目,从节目和受众两个角度来双向分析这些节目是如何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通过两项实验考察动作电子游戏中合作情境对玩家外显和内隐人性化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对于单人情境和控制条件,合作情境可显著提高玩家对他人独特人性的外显知觉,对自我独特人性及自我、他人普遍人性的外显知觉效应不明确;2.相对于单人情境和控制条件,合作情境可显著提高玩家对他人普遍人性的内隐知觉,对自我普遍人性及自我、他人独特人性的内隐知觉效应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非你莫属》是国内首个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准确把握受众定位,主持人善于体谅他人,能够把握受众心理。节目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引起受众兴趣,同时满足了受众消遣、学习和获取成就的心理需要,很好地关照了社会心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出发,从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心理来分析《非你莫属》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5.
人和语言的现代神话--当前电视谈话节目成功要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无不包含着两大元素--人和语言.首先是策划人,通过这样的节目发现了人,发现了人的话语,发现了话语中人的魅力.而支撑和驾驭这种节目的是"甚至比策划人显得还要重要"的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6.
方铭 《今传媒》2010,18(9):88-89
论文通过梳理国内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脉络,透视当下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为代表在各大卫视收视率颇高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现状,探究该类节目成功的原因,并思考其未来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张安琪 《报刊之友》2013,(10):143-145
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粉丝群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粉丝文化研究也渐趋平衡与多元。本文将做粉丝/追星看做人们与他人沟通,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粉丝认同与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分别是: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大众文化世俗化趋向、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以及精神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8.
谭文若 《新闻界》2012,(17):39-42
网络群体已成为现代人媒介生存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网络受众在媒介使用中不断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的结果。以迷群为例,迷成员在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理想自我和群体肯定的统一、通过情感的投射和共鸣、通过区别性和差异化的表达主动寻求着自我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主持人节目的发展,提高节目主持人的素质日益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受群众喜爱的主持人,不单是主持人节目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节目整体质量,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需要。节目主持人是展现自我、树立形象的职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的成功就是成功地展示自身素质的过程。所以,素质对节目主持人来说就  相似文献   

20.
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并发现问题,用电视的手段颠覆你的人生轨迹,让你学会寻找新的角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自我——这就是湖南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大型纪录片+真人秀节目《变形计》的主旨,也是《变形计》获得《新周刊》“2006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年度节目创意奖”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