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版再版,连续出版8版,产生巨大反响。《中国的西北角》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范长江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以新闻记者特有的视角,投身"西北开发"。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引发了"西北开发"热潮,而范长江洞悉"西北开发"的要义,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以"西北开发"为宣传主旨的《大公报》的报道实践中。《中国的西北角》与《大公报》有关"西北开发"的宣传策略全面契合,成为《大公报》"西北开发"宣传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范长江西北采访能够顺利成行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中囊括了有关反映甘青地区民族问题的若干篇通讯。其内容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政策、民族教育、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等领域。从新闻学的角度关注这些问题,对于当代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随平 《新闻世界》2011,(1):106-108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为了更好地弘扬长江精神,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西北研究出发,介绍了民国时期对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报道红军长征及西安事变实情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的考察经过。以及由报道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评价范长江的时候,既要顾及现在的价值体系,也要尊重当时的历史语境,同样,研究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应该把立足点放在他是如何由一个朴素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记者.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切入点,结合范长江整个新闻作品,对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范长江在新闻史上的历史定位做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廖华力 《青年记者》2010,(10):81-82
胡政之在范长江临行前告诫他:“做记者须有才、学、识三长,而品格之修养,意志的锻炼,尤为重要。……如果不甘为不忠、不信、不义的新闻记者,便须努力于才能学识的修养。”从《中国的西北角》可以看出范长江“才、学、识”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7.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是反映上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风土人情和政治形势的通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本文以范长江相关理论文本和报道实践为依据,分别从追逐真实的勇气、关心民众的情怀和学无止境的精神三个方面探讨范长江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脚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亲临现场、置身一线采写出来的鲜活新闻,形象点说,是“用脚板走出来的新闻”。 由此想起两位范姓前辈。一位是范长江。从1935年7月起,年仅25岁的范长江历时10个月,历尽艰辛采发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后来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名结集出版后,3年内再版9次,屡售屡罄。  相似文献   

10.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勃莱克《天真的预示》  相似文献   

11.
辛皎佼 《东南传播》2014,(7):148-149
《中国的西北角》不仅是范长江先生的一本通讯合集,也是中国新闻史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人文、仁爱精神,专业的新闻素养和卓越的采写技能,而且对现今新闻界、学界的指导意义仍在。整体写作风格行云流水、浑然一体,语言上大量运用反语俗语,且善用数字计算的方法,行文安排上叙议结合,将所观所感所思有机结合起来。范长江视自己生命如草芥的勇气、平等的观念和谦虚谨慎、不盲从的精神都值得当代记者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别具一格的一种新闻报道现象,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西行漫记》和《北行漫记》为蓝本,探讨范长江、斯诺、福尔曼等中外名记在采写"中国的西北角报道"中表现出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在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方面,他们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共通之处:一、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意识;二、独立的自由探索的精神品格;三、不畏艰险、严谨细致的采访作风。这些精神,庶几可为探讨当代媒介转型中之传播规范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学家族里最年轻的一个成员,报告文学是在1930年前后传人中国的。在短短的七八十年的历史中,它所产生的灿烂辉煌和重大影响,已经足以比肩历史久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中国的报告文学有两个兴盛时期: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当时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作:阿英编辑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编的《中国的一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相似文献   

14.
林凯  刘琦 《军事记者》2006,(5):54-54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著名记者范长江,冒着生命危险,翻过了海拔5000米终年积雪的山峰,穿越人际罕至的原始森林,经兰州、过银川,横渡“平沙万里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历时两年多的西南、西北之行,写下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等名篇佳作。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深入现场采访的重要性。大凡成功的新闻记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深入到现场采访的精神。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深入现场采访已经悄悄地被一些新闻记者所忽略,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一些“全新的”采访方法进行采访。例如: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等,…  相似文献   

15.
2011年8月9日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虽然参加新闻工作时间不长,我却对这三句话深有体会.2007年10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到北京日报社参加工作,分到区县新闻部,并负责两个最远的口:延庆县和平谷区.很多人都觉得落差太大:你一个博士,让你跑农村,有点儿大材小用了吧!你是学传播学的,跟“三农”不搭界,这不是人才浪费吗?当时,我也有这方面的担心.  相似文献   

16.
赵勋 《军事记者》2013,(10):39-40
朱仁华是新闻“嘹望者”中的佼佼者,从事新闻工作25年间。充满激情地“观察一切”.并“及时发出警报”。当得知获得长江韬奋奖时,他说:“范长江、邹韬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前辈高山仰止.我们这些后辈无法与之并论。尽管时代不同.但新闻记者的使命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为时代进步鼓与呼。”  相似文献   

17.
范长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界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卓越的记者之一.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新闻界中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范长江,研究范长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4,(2):F0002-F0002,I0001-I000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6套频率和中国广播网、40个记者站的记者、编辑、主持人等深入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大批源自普通民众生活的生动稿件以消息、述评、连线报道、系列报道等形式,在《新闻与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新春走基层温暖回家路》等重点节目播发。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铁路建设宣传战线上,有这样一位新闻人:他至今采访行程已达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4圈,他采写了5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出版各类著作500万字。他曾获当今我国新闻记者荣誉最高奖———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这是我国近2000家企业报林的独秀;他所采写的《今天,秦岭启开山门》、《青藏铁路全线开工》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二等奖;《北方有战火》(与冉淮舟合著)一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情恋大京九》一书,荣获中国作协第六届报告文学奖等等。他就是《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高级记者朱海燕。投身铁道兵对于海燕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在《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联合所做的题为“你怎么看待保健和养生方面的书籍?”的问卷调查中,总共有1436人参与调查,对这类书表示“完全没兴趣”的仅有250人,占到总数的17.63%,余者均表示看过、或有意观看这类书籍,其中有7.33%、即104人表示“对这些书本作者很了解,买了好几套这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