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而虚假新闻则是对新闻真实的反动。从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史来看,虚假新闻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严重破坏影响了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因此,我们要将抵制、防范虚假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相似文献   

2.
王鹏  庞雯 《东南传播》2016,(4):130-132
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很多"把关人"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经考证便将各类虚假新闻加工成为"真新闻",这种新闻不仅欺骗了受众,还可能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助推器。本文从虚假新闻定义出发,首先阐明虚假新闻及媒介把关人的定义,以及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区别,其次分别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入手,分析探讨虚假新闻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现状,由此得出媒介把关人在虚假新闻中起到的主观性作用,以及对其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明确媒介把关人的职责及其应对虚假新闻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2019年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中国的虚假新闻现象似乎进入一个兴盛与衰落的周期之中。经过2017年的一度"沉寂"和2018年的一时"繁荣",2019年的虚假新闻又陷入一种"凋零"的状态。课题组在遴选这一年度的典型案例时就发现,能够进入我们视野的案例不仅数量相当少,而且在典型性上也十分有限。一方面,不能否认近年来持续的虚假新闻专项治理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而另一方面,虚假新闻的"衰落"似乎也是专业新闻业在当下新的媒介环境中日趋式微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传媒法律责任偏轻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虚假新闻出现后,如何追究传媒责任缺乏明确可行的规范,现阶段很难真正追究传媒机构的法律责任。本文分析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依据后,提出可以援引即将实行的公益诉讼制度,切实扩大虚假新闻的监督主体,提高传媒机构的造假成本,促使传媒自觉强化把关,从源头上防范虚假新闻出台。  相似文献   

5.
孔建民 《视听界》2005,(6):53-54
虚假新闻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严重危害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江苏电台领导认为,杜绝虚假新闻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因此建立起了杜绝虚假新闻的有效防范体系。一、建立防范虚假新闻的体制上的保障近年来,江苏电台实行了以频率负责制为主的管理体制。频  相似文献   

6.
虚假新闻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志强 《东南传播》2010,(5):157-159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获得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近年来虚假新闻却频频出现在报刊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这其中,不少重大虚假新闻居然出现在一些权威媒体上,让人目瞪口呆。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违背新闻的基本理念,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本文试图从虚假新闻的现状、成因展开分析,并提出问题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虚假新闻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虚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自我传播的时代,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并不会消失。它们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挑选并加工新闻,但报道的议程、框架甚至内容不再仅仅由专业媒体决定,公众已参与到整个新闻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由专业人士与一般公众合作的公民新闻生产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新闻不再是过去那种完整的封闭作品,而是不断接受验证、质疑与补充的开放系统。然而,传统的新闻教育遵循以大众媒介组织为核心的企业化训练模式,并未为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的形象因此受到严重损害。新闻为什么会失实?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里?如何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寻找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的办法?这是本讲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防治虚假新闻,经专项治理活动之后,虚假新闻虽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又似"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何防范与治理虚假新闻,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失实,招数各异这么些年来,虽然人人都痛恨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许刚 《记者摇篮》2008,(5):10-11
自从"北京纸馅包子"事件后,如何有效防范虚假新闻成为各传统媒体的首要任务之一。传统媒体在组织编采人员深入加强"三项教育"学习的基础上,更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新媒体和自媒体、社群、平台层出不穷,给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生存条件.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打击和防范虚假新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做好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素养、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2007,(10):41-41
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国有关虚假新闻的法规政策和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虚假新闻的悖德性却是广泛的共识。尽管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但拒绝虚假新闻几乎是所有发布新闻信息的网站的明确承诺。一旦被证实发布或传播了虚假新闻,相关的网站通常的做法是删除虚假新闻、向受众或受害人道歉。美国的网络新闻媒体是这样约束网络信息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虚假新闻都有它自身的特性。编造虚假新闻者,或为名,或为利,或为好玩……但都有一点,其稿件都想引人关注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因而,虚假新闻乍一看,都有吸引眼球的功效。而对有经验和警觉性的编辑来说,脑海中会立马闪现“可能是编的”之疑虑,就会想法核准它的真实性,将虚假新闻扼杀在上版之前。  相似文献   

15.
呼唤新闻良知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保卫 《新闻界》2001,(2):34-36
新年之初,从成都传来消息,在此聚会总结和检讨2000年娱乐新闻报道得失的35名年轻的文化娱乐报道记者联名发出倡议,倡导加强道德自律,反对虚假新闻,净化文化环境,为刚刚步入21世纪的我国新闻界吹来一股清爽的风。近年来虚假新闻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特别是文化娱乐新闻更是“泡沫”四溅,虚假多多,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以致于一些人调侃地将娱乐新闻称之为“愚人星闻”,将文化娱乐记者贬之为“狗仔队”。文化娱乐记者自醒自查,带头打假,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叫好的事。但愿新闻界全体同仁一致行动,共同呼唤新闻良知,将新闻打假活动进行到底。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9):15-20
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具有了新的传播特性。作为一家带有新闻属性的技术公司,Facebook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并与专业的事实核查机构合作,治理平台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推动着平台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美国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泛滥的现状及原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Facebook治理虚假新闻的创新举措,在对Facebook虚假新闻治理进行反思后,最后提出了Facebook对中国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迪 《新闻前哨》2012,(8):96-97
虚假新闻一直是国内外新闻界的顽症。2000年以后,虚假新闻在主体、客体和态势上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本文通过对虚假新闻三种主要症状的分析和揭示,得出结论:虚假新闻态势日趋社会化,并指出媒体有必要与受众达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作用,寻找整治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短视频新闻成为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之下,公民新闻兴起,新闻专业素养被逐渐解构,在赋予公众更多新闻自由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失范现象,违背了社会责任论的要求.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短视频形式的虚假新闻,总结出短视频传播时代虚假新闻生产的主要特点,即"虚实结合"和"情绪导向",最后从准入规则、内容审核、法律规定和监督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郑一卉 《新闻界》2013,(12):77-80
公共新闻运动为美国记者打造一个新的身份——"公民身份",但此新身份并未获得美国新闻界的广泛认同。这是因为它与新闻专业主义发生了冲突。新闻专业主义仍是美国新闻业的重要内在逻辑,逾越和颠覆新闻专业主义的企图在现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本文拟从成因及对策两方面,浅谈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如何防范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