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是郭熙对山水画创作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它要求山水画“体道”,表现自然对象全幅生动的气韵,强调形神兼备,创造意境,技法上要求笔墨浑融,虚实结合,从而表现大自然的生命精神,创造山水画的美。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是我国宋朝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自成一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她以其旷世之思准确地捕捉生活中的种种物象,升华为一个个清新淡雅的意象,以表现生活之情趣,张扬词人之个性,寄发幽隐之情思,从而形成其词作独特的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物我浑融的意境美。她以其清新灵秀之笔,在古代诗词的艺术世界里为读者创造了情景交融、韵味深长的奇异世界。其间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美的追求,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是我国宋朝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自成一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她以其旷世之思准确地捕捉生活中的种种物象,升华为一个个清新淡雅的意象,以表现生活之情趣,张扬词人之个性,寄发幽隐之情思,从而形成其词作独特的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物我浑融的意境美。她以其清新灵秀之笔,在古代诗词的艺术世界里为读者创造了情景交融、韵味深长的奇异世界。其间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美的追求,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了古人一句话"死生亦大矣",并发出"岂不痛哉"的慨叹。无巧不成书,备课《兰亭》的同时,我恰好在读《老子》,《老子》中"大"除了有形容词"小大"之"大"的含义,更有"道"的意思,其中是这样阐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浑然天成,先于天地存在,它清虚寂静,广阔无边。  相似文献   

5.
"词以意境为最上",(《人间词话》)意境是评价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明末陈子龙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词境的成功创造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词在意境方面分别表现出了情韵生动、浑融自然、含蓄婉约等特征和风貌。这些风貌大大提升并增强了其词的内涵及价值,使得其词在明代词坛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即韵味极为韵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从而"开千古平淡之宗"。陶渊明田园诗的不朽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亲切纯真、恬淡自然的风格;浑融完整、高远入化的意境;精工凝练、本色自然的语言;真淳隽永的理趣。他的田园诗之所以魅力不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主观原因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意境开创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7.
陈贞 《文教资料》2010,(15):35-36
中国诗歌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是哲学思维有着深刻的渊源。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能够被用来考察诗歌的成文之道,自然也可以用来指导译诗之理。本文拟从我国古诗英译中经常出现的物我剥离这一症状出发,用我国物我交融的哲学思维来指导古诗英译,并通过翻译实践论证在我国传统哲学指导下,更有利于转存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词以意境为最上”,(《人间词话》)意境是评价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明末陈子龙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词境的成功创造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词在意境方面分别表现出了情韵生动、浑融自然、含蓄婉约等特征和风貌。这些风貌大大提升并增强了其词的内涵及价值,使得其词在明代词坛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9.
赵治中 《天中学刊》2013,28(2):51-55
陶渊明率先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观照与艺术表现的主体,描写了田园山水和四时节候。其笔下景物种类繁多、形态纷呈,且极具人态、富有灵性,因而赢得"自然诗人之宗"的美誉。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描写,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深刻认知和对自然物的仁厚博爱情怀的基础之上,得益于其物我浑融、回流相济的新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境界说的本质特征是真实、自然、深刻和空灵;主体内容是情与景、意与境的自然浑成;针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述称之为"意境";在社会人生的统一观照中则称之为"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引入到小说翻译研究领域,从意境的渊源和内涵着手,讨论了小说意境的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佐以例证,重点研究了译在小说翻译中传达意境时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出发来认识意境的形成,意境的生成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联系非常紧密,老庄对生命本体(道)的认识为意境的生成提供了形而上的依据,形成了意境最基本的特征,即意境重视整体效果、境生于象外、物我交融等等;老庄和佛教禅宗对“道”、“法”真谛的认识又为意境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数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挖掘国学精萃“天人合一”学说的内涵,运用“类比一相等性原理”导出“天人知识”学说(N+H=K),提出与N+H=K公式密切相关的“知识—非知识”和“科学—非科学”的新划界标准。从本体论角度、以具体的新事例证明“天人合一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之间必然的密切关系。得出“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是人类所有知识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4.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当时的思想家开始重新反思“天人合一”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老子在反思的基础上,以自然之“道”取代传统之“天”,提出了“天人合道”的政治思维方式,并由此推出“道法自然”的政治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及无为而治的人类社会的政治模式。老子由此开创了以“道”论治的先河。相对于儒家的以“仁”论治,法家的以“法”论治,老子的以“道”论治具有更大的原创性、批判性、包容性、适应性和智慧性,对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陶汝鼐是一个有着浓重汉民族遗民情结的文化人。他谙熟佛教经典,接受了佛教文化,但从思想上却始终以正统的儒者自命。其诗文多感叹兴亡,激越凄楚,声情并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对其著作的整理出版,必将有力地推动明末清初湖湘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旅游文化的研究,是新时期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其中,“率性之谓道”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蕴含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十分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中具有一种超越性的“天人合一”生态审美意识。他笔下的自然是充满生机,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川端康成描绘了融人自然中的人,表现了自然人性之美,并表达了敬畏自然的思想;川端康成从整体主义思想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他生态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日本传统文化——森林文化、原始神道与禅宗思想等,以及川端对现代人类破坏自然行径的忧虑紧密相连。川端康成的生态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对当代作家的创作以及读者的审美倾向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哲学思想中"道法自然"与"人为自然界立法"、"齐物我"与"人是万物的尺度"、思与悟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物的关系,以及认识自然的方法不同,造成了中西绘画,特别是传统的中西绘画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