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同学解答一些物理说理题时,往往笼统地回答,甚至对同一章节的说理题的答案千篇一律.如对八年级课本有关惯性一节的几道题笼统地答:“由于惯性.”又如大气压一节中的几道题,笼统地说:“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尽管他们对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有关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是清楚的,但没有用这些知识详细分析题中的物理过程,道理没有说在“点”上.老师给判错,他们觉得“冤枉”,其实是“有理没说清”.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科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学科,涉及很多生活现象.学生在学习中分析物理现象时会用到他们平日里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这对他们的学习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对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我们也常常碰到一些问题:学生在被提问为什么对某一物理现象这么想的时候常常会回答“感觉就是这样”,而这些他们所感觉到的基本上都是浮于生活表象,所以很容易导致错误,如果我们不加纠正和引导,时间久了就会对学生全面准确分析物理问题产生负面影响.下面就举几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不可想象     
著名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时常被采访的记者围住,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极其刁钻古怪的问题,显示出了非凡的智慧。—次,有人问他是否需要给某个修建中的教堂安装避雷针。爱迪生回答说:“一定要装,因为上帝往往是很大意的。”当记者问他是如何想象上帝的,爱迪生回答说:“没有重量、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东西是不可想象的。”(运用物理知识来巧妙回答不属于该范畴的问题,这也是回答的技巧。)不可想象  相似文献   

4.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那年他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丁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正>中学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学生成绩好,且学习物理不费劲、兴趣高涨、主动性强;有的学生成绩上不去,看到物理课本就头痛,想用心地学却提不起兴趣来.课后,笔者跟学习成绩好,且学得轻松的学生聊天.问了很多学生同一个问题:你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哪里来?学生的回答,出奇的相似.他们都说到同一点,是在他们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老师上课的一个亮点,点燃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听到这样的回答,使笔者对物理教学进行了思考.作为物  相似文献   

6.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也许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对问题学生,我付出了那么多爱,给了他那么多关怀,为什么他不领情?为什么他一点儿进步都没有?”假如我们不是问问题学生为什么“不领情”,为什么“一点儿进步都没有”,而是问自己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还要怎样改进和完善。就  相似文献   

7.
我们中国有一句非常好的古话,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中小学办得是世界一流的,我敢保证是世界一流的。我国在世界初等教育水平的智力Olympic竞赛中所获得的荣誉,是为世界各国所有目共睹的。我的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平生并未到过中国,却朝思暮想读中国的文字,学习“Agroupofgoldeneducationalmethodsofgeniustraining”。意思是说中国的“精英教育”,或者说“天才教育”搞得很好,他很佩服。杨振宁、  相似文献   

8.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名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上课,在课堂上,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可是美国客人们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观感时,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颇有“生命力”的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走出校门的学生对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大多不再记得,多数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与物理没有直接关系.那我们如何理解物理教学呢?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是教育?当一个人将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同时,〈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将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我们认为:物理教学的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是的将物理思想方法植根于学生的大脑之中,形成所谓“缄默知识”,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主张很多,我提出一条,应该继承孔子。我推荐语文老师经常看《论语》。孔子给学生解答问题,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他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孔子每一次回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没有“标准答案”,但最后的目的就一个——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我物理课都听懂了.可物理考试或课后做物理作业还是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懂了”.有理解的深浅之分.有些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得很浅显.有些学生则对物理知识理解得很透彻.即使有些学生在物理课堂里“懂了”.这个物理知识也未必能完全运用到课堂外的物理环境中.不少学生看到换汤不换药的物理问题时.往往会感到迷惑.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们刚刚解出.这就是所学的物理知识不会迁移.  相似文献   

12.
泽月 《教育家》2004,(5):7-8
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七年,在那段令他难忘和感动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使他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有了自己的“taste”。  相似文献   

13.
杨振宁先生是取诺贝尔桂冠的第一位美籍华人,他时刻关心着祖国的科技事业,深深思考着祖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问题。杨根宁认为物理学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的科学,大学要克服专业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据此,他推崇通才教育,倡导归纳法和渗透性学习法,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创造能力。杨根宁的物理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物理教育乃至整个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月明 《初中生》2007,(3):10-11
很多同学都被问过这样一个物理问题:“如何利用气压计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几乎每个用功的同学的回答都是:“用气压计测量地面与楼顶的大气压力,然后用这个大气压力差即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答案非常漂亮,也是参考书里现成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5.
很多物理问题中都直接或间接含有“约束”,这些约束的存在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强化了思维的复杂性,给我们解题设置了障碍,然而这些“约束”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倘若我们能找到问题的“约束”并细致分析这些“约束”的条件背景,缜密研究“约束”的状态过程,以“约束”为出发点,层层推进必然达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物理问题中有很多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比较抽象,教师很难用现有的高中知识让学生理解.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模拟物理现象和规律,从而直观地解决学生的疑惑.  相似文献   

17.
《幼儿教育》2010,(3):39-39
小宇父母问:小宇有两个不好的习惯:大人讲话喜欢插嘴;回答问题容易“跑题”。小宇奶奶以前是大学老师,在奶奶的影响下,小宇的知识面很广,有时候,还没等我们把话讲完。他就随意插嘴了,不管话题是否和他有关。我们觉得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有时候,我们问他问题,结果他答非所问。问他小朋友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他,他却回答班里某某小朋友因为什么没有得到礼物;问他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品,他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那些奖品,家里都有。  相似文献   

18.
刘宗岐 《快乐阅读》2013,(12):84-84
有人问杨正宁教授: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相比孰优孰劣?他回答说:不能笼统地说,应该是各有优劣,他最后概括了一句话:“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杨振宁教授的这句话清晰地反映了出了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国的教育比较模式化,而西方的教育则比较自由化,就是说不像我们的教学那样死,可能比较鼓励敢于创新。严谨是优势,我们不能丢掉,但创新精神不够,应该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剖析了当前初中物理课改中存在问题:老师还保持着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教师做了没有用却又不能不做的“无用功”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样也是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由小学升到初中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方面,因此,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以及如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所努力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