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逆否命题是数学四种命题中重要的一个命题。在实际中应用"逆否命题"思想往往能开拓解题思路,简化运算过程。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或逆命题与其否命题等价)",把那些从命题本身难以直接解答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它们的逆否命题来考虑,往往可以使问题简化。本文主要阐述了逆否命题思想,并具体给出了逆否命题在数学分析、近世代数中的几个应用,旨在增强运用逆否命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有思想的校长"、"校长要有思想"是长期和广泛存在的命题,并且成为越来越多的校长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教育现象学的方法,对李希贵校长发表在《人民教育》的10余篇"学校管理沉思录"进行主题分析,阐释了校长思想在教育生活中的三种意味:自我觉醒、真相理解、现实批判,进一步回答了校长思想到底是什么、有思想和没有思想有何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知行合一"重要思想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重要思想对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大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体现了德育建设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考在命题方面也呈现出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考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基础上,更注重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命题趋势。初三年的思想政治课复习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强,灵活性大。  相似文献   

5.
焦海娟 《考试周刊》2012,(33):43-43
传统的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不能挣脱"老师命题—学生作文—老师批阅—返回学生"的束缚,陈旧的作文教学过程禁锢了学生灵性的飞扬、主体的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写作教学新理念,代表了以"立  相似文献   

6.
先秦至魏晋,论"虚静"者甚多。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将"虚静"作为审美创造的命题加以明确的阐释,使"虚静"正式步入艺术创作的殿堂。关于刘勰虚静思想的来源,学者有不同的解说。刘勰的虚静论根源于老庄,主要是受到了庄子虚静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康德美学是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蔡元培是康德美学思想的崇拜者和传播者。本文论述了蔡元培对康德的二元论先验哲学思想、审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等命题的接受与传播,并进一步阐述了蔡元培由此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生态智慧的部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天人一体,高扬宇宙生命统一论,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具有独到的深刻思想内涵的哲学命题,它所具有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值得我们在审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时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命题。我国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有着深邃的理论内涵和积极的时代价值。在调节个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方面有着深刻的论述。本文旨在将传统的儒家"仁爱"思想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结合起来,探讨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微”时代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是当今蕴含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与价值认知的时代命题。在"微"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无微不至"成为时代氛围,同时,与之相关的"微"话语、"微"元素、"微"体系也应运而生,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微"文化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服务,进一步开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阵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对诗歌中"虚"和"实"这一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无论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价值。"虚实互补"这一诗学命题的哲学渊源,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国诗歌只表现"感情序曲"的技法超越了莱辛的"接近顶点"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思想呈现出"国民-群-民族国家-世界"的结构特征,它是对传统"身-家-国-天下"思想体系整体性批判的结果。在传统与现代两个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梁启超思想隐含着一系列有关中国现代性的命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孙子的情报理论体系中,"无所不用间"是个至为重要的命题,它从普遍意义上揭示了情报的重要性和情报应用的广泛性等问题。在当今时代,孙子"无所不用间"的思想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情报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情报的获取手段有了空前发展;"间"的内涵得到了全面拓展。这些思想即使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曦  胡碟 《文教资料》2011,(14):80-8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群"的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群"的思想从先秦诸子时期起,就已牢牢地占据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层,并向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辐射、延伸。"群"字意指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含朴素的伦理要求,是先民时代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斗争的结果。自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一命题之后,历代学者对此加以讨论,绵延了数千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仁爱"思想中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随着"仁爱"思想的发展,诸多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大量极具情感色彩的经典命题。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民爱物",再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和二程的"万物一体",儒家仁爱思想的情感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仁爱的施予从人走向物,仁爱的性质从伦理走向生态,这便构成了这种情感逻辑的基本线条。但是,这种"仁爱"思想的情感在施与的过程中却产生了问题。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遭遇到一个仿佛不可克服的悖论。对于这个悖论的两极,我们只能通过实践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命题,就在于它是自然万物构成的精妙表述,含蕴有"有"、"无"一体,宇宙万物和合交通、交相构成的思想。应该说,这一"有无相生"说,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有无相生"说中,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乐记》围绕"礼辨异,乐和同"的命题,论述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学思想十分丰富。《乐记》具有表情修心、完善道德与人格的美育功能。《乐记》的"审知"型教学方法,从"审声"、"审音"、"审乐"到"知音"、"知乐"、"知政",每一个阶段对当代教育都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歌鉴赏是各省高考自主命题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10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稳中有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课内知识课外考",2010年这一命题原则在诗歌鉴赏中也得到体现,可谓"题"联课内外,"诗""句"巧联姻。试题源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是一种依纲扣本式的理性回归。命题人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认真用好、学好语文教材,命题呈现出"教什么考什么"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