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理解和记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了解焚书坑儒。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查找有关秦始皇资料的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提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方勇 《宁夏教育》2009,(6):62-62
前不久到学校听课,在一节历史课上发生了这样一幕:教师让学生评价秦始皇。有一快嘴学生喊道:“秦始皇好色,天天进歌厅。”教师愕然,学生哄堂大笑。但教师很快“反应”过来,厉声斥道:“思想复杂,捣乱课堂,闭嘴”“快嘴”学生羞愧地垂下了头。面对此情此景,我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3.
《教书育人》2005,(1):16-16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有人就认为“热闹的课就是好课”有的课堂特别热闹.学生上课非常愉快.可热闹、愉快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哪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仔细想一想.学生该学的知识.该发展的能力鲜有落实。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力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应用英语。教学模式通常是这样:课前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上学生走来走去,甚是热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流程,有时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盲目追求热闹,狭隘地创设教学情境的现象:有的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淡了;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由此。很多老师都意识到数学教学不应将知识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于是。课堂上孩子动手探究多了。合作交流更热闹了。细细回味。我们的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人为地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教学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却未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学得更累了。  相似文献   

7.
高蕊 《文学教育(上)》2009,(15):134-135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象: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开展多维对话,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学活泼开放的创新思维。生动的语文课改在让我们品尝到丰收喜悦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与开放,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很热闹,  相似文献   

8.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因为这是培养初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呢?课标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积累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感知从初识而逐步过渡到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进而能对其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价。遵循历史课标的原则,我在教学《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了解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并初步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教学片断一:学生的认识:“秦始皇是暴君。”师:(展示秦始皇画像)图画上的人物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的“另类”尝试——小论文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设计一个情境。即设计出一个让学生产生疑问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情境。举例如下: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有名的一代暴君,他罪恶滔天所作所为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对他应该全盘否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分析:通过引导观看图片、录像等资料,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2013,(7):82-83
从一个教学片段引发的思考。 教师让四年级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能的转化现象。有的学生说电能转化为光能,如电灯;有的说电能转化为声能,如收音机等。教师对学生的表达非常满意,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声能能够转化为机械能。”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自信地回答说:“老师说话,老师让我去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教师并没有反应过来问题出在哪里,就习惯性地表扬学生说:“很好!请坐下。”小男孩很得意地坐下,年幼的学生继续热闹地上起课……  相似文献   

12.
黄献英 《广西教育》2008,(10):51-51
平实,是一种朴素扎实的教学风格。不追求课堂表面的浮华,也不追求形式的热闹,而是让学生潜下心来感悟文本,走进文本,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悟情会意,在大胆想象中体会情趣,语文课同样可以散发出它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可是学生真的动起来后,却又产生了这样的情形——课堂气氛热闹,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纪律却难于控制,教学目标难于达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小学语文关于个性化阅读的话题颇受关注,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让课堂更热闹。让生成更丰富,一味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至于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却未置可否。这种做法同然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但也容易让学生为了与众不同而说出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另外,还有个别青年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为了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标新立异,常常把自己的误读当作创意.或者偏离文本过度发挥。让我们来看两则案例:  相似文献   

15.
日前 ,笔者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的《秦始皇兵马俑》第二课时 ,顿觉耳目一新 ,颇有“听君一节课 ,胜教十年书”之感。上课伊始 ,盛老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就吸引了大家 :“如今 ,电脑已风靡全球 ,地下却冲出这么一支古代帝王的雄兵 !”通过课件演示 ,威武雄壮的秦始皇兵马俑就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盛老师不无感慨地说。接着 ,盛老师又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地调换了第三、四自然段的顺序 ,从秦俑的神态入手。让学生自由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 ,高明的作者又把它们写活了…  相似文献   

16.
吕炜丽 《广西教育》2011,(26):28-29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面前,学生们急不可耐地举手发言,各抒己见,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非常热闹。在这样活跃的课堂上,我们也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只顾着发表个人看法,却很少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细心思考别人发言的学生更少,因而对问题的探讨就显得不够深入。教师也只是忙着让大部分学生发言,忽视了自己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所以,在这种你问我答的热闹课堂氛围下,学生缺乏交流欲望,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相似文献   

17.
当今课改让语文课热闹了,却出现了浮躁;华丽了,却出现了肤浅。语文教学温度有余,深度不足。追求课堂华丽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教学观念的问题,是缘于我们没有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获。那么如何在朴实的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呢?我们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相似文献   

18.
龚海霞 《广西教育》2014,(21):23-23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赛课活动,热闹的动画、艺术的情境、新颖的练习,让笔者在获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热闹的课堂是不是就是有效的课堂?活力四射的课堂是不是高效的课堂?课堂改革的轰轰烈烈,使我们教者在课堂设计时总习惯于瞄准情境的创新、动画的新颖有趣、练习的开放灵活……导致了课堂教学由"满堂灌"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繁华背后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精彩"的课堂背后的作业却惨不忍睹。  相似文献   

19.
说起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无不推崇“启发式”而反对“满堂灌”。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启发式”的真正含义在理解上存在着偏颇,认为在课堂中教师提的问题越多,学生举手回答的热闹场面越频繁,就越显得其“启发式”;而课堂中学生没有回答或很少回答,就认定是“满堂灌”。对此本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判断一堂课究竟是“启发式”还是“满堂灌”,关键是看教师的提问有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展开(即开动脑筋),如果片面地追求“满堂红(哄)”的热闹场面而不注意问题的质量,那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研究表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让情境创设体现"数学味",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学习数学,学会思考。如果片面追求教学热闹,忽略数学学习的本质,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