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归纳以前报刊杂志上的说法大体上有三种:一、华老栓、夏瑜都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二、夏瑜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三、华老栓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上述三种观点,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主观臆断孰是孰非.我觉得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理解“主人公”这一概念的内涵.所谓“主人公”,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主角.文学作品和戏剧、电影等所集中刻划的主要人物.他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部作品某些情节的展开及其他人物的出现和活动都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部作品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人数多寡视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而定.”(《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正>《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少研究者认为,夏瑜和华老栓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华老栓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是: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而作品故事中作为这“药”的人血馒头正好连接着这两个人物,因此,作为主人公,这两个人物便被看作缺一不可了;而且小说对于华老栓的描写用的笔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华老栓似乎还是中心人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一、为学生架设走近作品、作者和编者的立交桥高中语文教材多选古今中外名家篇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编者选编的要求 ,与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距离。为此 ,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引导他们穿越时空 ,分层次设计问题 ,安排教学程序 ,为他们架设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和编者的立交桥。教学鲁迅小说《药》时 ,笔者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给小说的四部分各拟一个标题 ,走进“茶馆” ,找出明暗并行的两条线索 :明写华家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华大妈上坟 ;暗写夏家 ,夏瑜就义 ,夏瑜血被…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教例] 教鲁迅小说《药》。在学生基本明确了作品有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以后,我设计、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假如我们把小说分成夏瑜牺牲、华老栓买药两个故事写,那么会形成怎样的两个主题?二、改写后的主题与作品原有的主题在反映问题的本质上和深度上,将有什么不同?三、作品为什么把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华大妈上坟作为明线,把夏瑜因革命被杀的故事作为暗线,而不是相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四、作品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命题的精深,不单表现在标题设置、情节安排、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还表现在给小说的主要人物——“华老栓”、“夏瑜”的命名中。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本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历来,人们大多是这样概括的: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落后、愚昧无知,从而揭露了封建黑暗势力毒害人民的罪行。同时,赞扬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种认识,面面俱到,从作品内容看,好象确也如此,并无差错。但是,掩卷思之再三,却感到不尽然,甚至与作品所应达到的思想高度距离较远。我觉得,小说《药》不是一般地介绍小栓和夏瑜的死,及其怎样死的故事,而在于启迪人们去思索一个更深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10.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夏瑜联结起来,因而他们都是。  相似文献   

11.
《药》的主人公是谁?从我班同学发言看,有从篇幅长短上说主人公是华老栓,也有从“药”源上说是夏瑜,还有说是群体。他们各自据理力争,相互驳难,似乎水火不相容。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这三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记得初中第五册《谈谈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作概括介绍,也可以作具体的描绘;……既可从正面着笔,也可从反面烘托。”可见,不能单纯从描写技巧上确定主人公就是华  相似文献   

12.
究竟谁是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关于这个问题,前人早已展开过激烈的讨论,且也得出了多种结论.有人认为华老栓是主人公,有人认为夏瑜是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华老栓和夏瑜都是作品的主人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3.
文学大师们在描写人物时,十分注意对其手的刻画。本文试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小说为例,看一看鲁迅小说中刻画“手”的作用。一、通过“手”透视人物的心理在《药》的开头,华老栓准备为儿子去买“药”,他接过华大妈给他的一包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走到半路,又“按一按衣袋”,等到买时,  相似文献   

14.
龙庆荣 《广西教育》2005,(1B):51-52
鲁迅的小说《药》早为大家所熟知,评论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华老栓、康大叔、夏瑜等的分析也很深入、透彻了。然而,小说中的一些无名人物却鲜有人论及,似乎他们是无关紧要的。其实,作者对这一些人虽着墨不多,却也用意良苦,寄寓颇深。  相似文献   

15.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16.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因素,给人物命名是小说家体现其艺术才华的一个重要环节。“讲到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药》,人们通常都能看出夏瑜这一形象显然是影射秋瑾而写的;取姓为‘夏’,是和老栓姓‘华’连成‘华夏’,指中国;华夏两家的悲剧,也就是中国的悲剧。但是,如果说《药》的人物命名艺术仅此而已,那鲁迅的艺术才华也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因此,现在就让我们对此进行讨论,希望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来探究一下鲁迅的大家风范究竟如何。”首先,我指导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得名分成这样几类:一、有名有姓者:夏瑜,华老栓,华小栓;二、表…  相似文献   

17.
在《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分析较多的是夏瑜、华老栓这两个人物。而对康大叔,特别是对他在“谈药”这场戏里的精彩表演缺少应有的注意。笔者以为,若能抓住康大叔在这场戏中的语病加以分析,不仅能  相似文献   

18.
鲁迅说过:“孤独的精神界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往往为这‘所为’而灭亡。”(《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药》里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药》的突出特点是双线结构:一条明线,写华老栓等群众的愚昧、麻木;一条暗线,写革命家夏瑜的清醒、悲哀。明暗线的交织可用屈原的一句话“众皆沉醉我独醒”来概括。《药》里写群众的沉睡麻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一致认定人血馍头包治痨病;二是一致攻击嘲笑革命家夏瑜。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鲁迅先生的《药》的情节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作者根据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需要,合理而巧妙地设计了情节。 一、情节与生活的一致性 小说设计的情节是:革命者夏瑜被杀害,华老栓从刽子手康大叔手里买了蘸夏瑜的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最后儿子还是死了。 这个故事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是一致的,也就是具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一、空白语言诗文中有“无言之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在《药》和《祝福》这两篇小说中,作者就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药》中写华老栓拿了人血馒头回家时,提到了“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这“古□亭口”中的□是个什么字呢?显然,作者不是不知道。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清楚,在浙江绍兴县城内的轩亭口有一牌楼,楼上有一匾,匾上题有“古轩亭口”四个字。秋瑾烈士于1907年在这里就义。作者不把这个“轩”字写出来,是有意运用了空白艺术,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