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施林克于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之所以冲破国界、跨越种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共鸣,除了其呈现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畸恋之外,还蕴含了大量发人深省的伦理道德现象。本文尝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观照《朗读者》,分析女主人公汉娜人生轨迹中的种种伦理困境,揭示她的伦理选择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挖掘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2.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3.
发表于1847年的《简·爱》给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坛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二十世纪以来,众多文艺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简·爱》进行了探讨,并且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重新解读《简·爱》,探讨造成筒·爱和罗切斯特爱情曲折艰辛的真正原因,以期对《简·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杨丽红 《英语广场》2022,(33):47-50
文学伦理学认为伦理价值是文学最根本的价值,每一个文学文本结构都由一条或数条伦理线和伦理结构成。本文试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分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无论从当时的伦理环境还是从文本结构中所含的伦理结来看,都无一例外地预示了主人公爱玛最后的悲惨结局。我们对爱玛的动因和伦理选择能报以理解,同时也从中得出警示,即不顾伦理环境的伦理选择可能会让人自食恶果。  相似文献   

6.
《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情感纠葛一直被批评家视为同性恋行为而诟病,然而《快乐王子》体现出了王尔德创作时对伦理的关注与追求,童话故事中快乐王子和燕子都完成了各自的伦理选择。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的激烈斗争贯穿了整个作品,在伦理选择的过程中,快乐王子和燕子最终都选择了理性意志,他们选择牺牲自我而帮助他人。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分析快乐王子的理性意志、燕子的自由意志以及快乐王子的理性意志对燕子自由意志的引导、控制,揭示了《快乐王子》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7.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英文作品,也是影响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即从民族伦理、宗教伦理和家庭伦理三个伦理视角来解读阿米尔的背叛。从历史角度对阿米尔的背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让读者了解和认识阿富汗这个国家特殊的普什图民族和哈扎拉民族之间的民族伦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伦理及国家的多灾多难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畸形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8.
叶芝创作的《德尔珏》与西方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索尔德》具有相似性,有学者提出将呐谢与德尔珏解读为爱情的悲剧。但从伦理学视角来看,呐谢、德尔珏以及科纳哈三人之间,在对待爱情、道德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上更像是伦理戏剧。从作品预设的呐谢与德尔珏的私奔起,整个戏剧便将伦理选择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从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由呐谢与科纳哈所持的不同的伦理价值选择,来展现非理性意志与理性意志的差异性。当然,叶芝所提出的对自我欲望的放纵,偏离了民族情怀,更应该坚守贵族理性。由此来看,叶芝的批判不仅仅是对于戏剧中的三个人物,更是将之与整个人类相对照,丰富和拓宽了作品的教诲意义。  相似文献   

9.
托尼·英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曾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宠儿》是英里森小说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女作家构建黑人种族历史的新尝试,将黑奴制给黑人带来的身体、心里创伤描写的刻骨铭心.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英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进行研究和批评.  相似文献   

10.
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通过主人公杰基尔与海德的"共生体"形象完成了对"何为人"的探究,即善恶一体,共同构成"人"的存在。杰基尔博士身上体现出了斯芬克斯因子以及因子间的抗衡,从斯芬克斯因子的角度解读《化身博士》可以理解为"人性"与"兽性"之争,代表"善"的杰基尔不断与代表"恶"的海德为支配问题而斗争。小说表达了"人性战胜兽性"的主题,并揭示出小说背后关于善恶一体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统伦理学不能全面地说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诸多伦理问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当代世界文化背景双重维度审视,世纪之交的中国伦理学的理伦体系构建,需要选择和运用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的问题意识方法、展现道德的价值意义二重性的价值结构方法、整合传统与当代伦理文化的时空结构方法,对道德赖以产生的基础根据的道德本质论、如何实现道德功能的道德实现论,特别是对包含21世纪的中国究竟需要怎样一种伦理价值体系、怎样的伦理文化可资借鉴、面对后现代伦理文化我们该预设一种怎样的伦理标准等内容的道德建构论,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科马克.麦卡锡的《路》,通过还原故事发生的"伦理现场",分析父亲的伦理身份,进而对父亲的伦理选择和伦理救赎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来探究小说的道德启示和伦理意义。这部末世寓言中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指出了方向:人要始终坚持内心的"火种",要不断以实际行动追求更高尚的伦理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几千年来,作为一条品评人物的标准,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作为一种调适人物心理的杠杆,帮助无数落魄之士,在精神上找到了平衡。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不断膨胀,真正的清高之人已很难找到,也就很少有人能懂得它的真义,清高的概念正在从主流的文化传媒中淡出,这种文化缺失,直接导致现代人的人格猥琐和精神贫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欧茨一贯秉承"艺术教化人生"的创作理念,她通过《大瀑布》揭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表达了她对于失衡的伦理观念和混乱的伦理秩序的忧虑,并指出建立在相互关爱、理解和宽容基础上的家庭伦理关系对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表现了欧茨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超前的预见。因此,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研究《大瀑布》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年第3期《小说月报》上读到晓苏的短篇小说《麦芽糖》,我也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有很沉重的伤痛感。作家以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把正在转型的社会作为大背景,聚焦一组负载时代伤痛的乡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r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悬疑小说《天使与魔鬼》中,美国通俗小说家丹·布朗直接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论战作为小说的主题,并运用巧妙的构思把科学、历史、宗教、艺术、符号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为一体,带领读者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生死营救。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双重谋杀的真凶终于在教皇选举的最后时刻浮出水面,但是残忍谋杀背后的真相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到底是伸张正义的天使,还是穷凶极恶的魔鬼,这样两难的抉择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婚姻法》的伦理精神取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婚姻法》对婚姻的伦理基础定位,由原来的单一爱情论转变为爱情与义务统一论。性道德是婚姻伦理的基础,婚姻伦理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性自决权的个体化趋势。新《婚姻法》的性道德蕴涵着最大限度的宽容与人道。  相似文献   

18.
《爱》是2003年托妮·莫里森的又一杰出之作,为我们理解莫里森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提供了更多有力依据,也为莫里森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在当今社会,美国奴隶制虽早已废除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研究黑人作家莫里森和她的黑人小说便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伦理学的三个共时维度:道德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在比尔.库什身上的体现,总结出比尔.库什在黑人社区的历史反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心中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19.
从女性视角解读《倾城之恋》,可以透过平凡婚恋故事的表层伪装看到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抗争。白流苏的叛逆与孤立、传统意象的解构与重写、女性自然本相的异化,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父系文化圈有意无意的抗拒和失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详细分析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主要人物所面对的伦理问题、伦理困境及其所做出的伦理选择,能够深度把握此剧的内涵,进而论证此剧的教诲作用,即宣扬宽恕、宽容的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