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反对为外在的一切献身,特别关注死亡对生命的威胁,情欲和智谋使人忙着争名逐利,无时不在损害人的生命。要想解脱困境,先要做到齐同万物,无是无非;认识到人的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然后通过“心斋”等途径修“道”,彻底消除物我对立,这样才能观照到自然无为之“道”,实现精神的彻底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2.
认识老子“道”的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道是宇宙终极本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万物皆由道所生;二是道之“无”与“有“。道既无始无终,也无边无际。就道的无形质、无限性而言是无,就道的实存性并含有万有而言,是有。无与有的统一密切联系于老子的体用观。三是道与自然。”自然“与”无为“历来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与关键,道本身就是自然,而自然则是道及一切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3.
庄子反对为外在的一切献身 ,特别关注死亡对生命的威胁 ,情欲和智谋使人忙着争名逐利 ,无时不在损害人的生命。要想解脱困境 ,先要做到齐同万物 ,无是无非 ;认识到人的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然后通过“心斋”等途径修“道” ,彻底消除物我对立 ,这样才能观照到自然无为之“道” ,实现精神的彻底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4.
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老子之道是指宇宙本体,包含广阔无边,永恒无穷的宇宙时空和它化生万物的无穷的生命力两方面的意义。从生命美学来说,它具有如下两方面意蕴;一是道赋予万物生命个性和成就了万物与世界之美,可见它是万物与美的本原;二是道的法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它化生,衣养万物并没有目的,但又成就了万物和世界之美,达到了目的,其中正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理解,老子的上述认识源于我国远古先民对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自由意志问题,即人是否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决定等能力的问题。《道德经》文本中的“自然”,蕴含着万物都依其各自本性,自主存在和自由发展的思想,这为行动主体的人拥有自由意志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无为”即是作为宇宙万物总根源和总依据的“道”,在顺任万物“自然”发展的同时,对万物进行间接地、柔弱地约束和规范。这种弱性约束和规范既是无目的、无意志的“道”对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弱性决定,也是对万物自由性和自主性的保障。把这种弱性决定,称为“道的弱决定论”或“自然弱决定论”,是对“道者弱之用”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6.
道家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一、道;二、自然;三、无为。道家管理的四大发展方向是:一、道体观:管理价值之发展;二、人性观:管理人生之发展;三、修身观:管理人格之发展;四、认识观:管理方法之发展。"体用一元"是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7.
道家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一、道;二、自然;三、无为。道家管理的四大发展方向是:一、道体观:管理价值之发展;二、人性观:管理人生之发展;三、修身观:管理人格之发展;四、认识观:管理方法之发展。体用一元是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中那个无形却又驾御世界万物的“道”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是古今中外老子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认定,可以解读出“道”的真谛其实就是“自然”.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解释之,就是“自组织”.只有把“自然-自组织”作为“道”的本真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道”为什么是无形无相的,也才能搞懂老子实践哲学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真义.  相似文献   

9.
“推天道以明人道”是道家哲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就老庄道家哲学而言,基于“道常无为”这一“天道”原则,其“人道”思想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广义上的“人一物”关系,并聚焦于两个方面,即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人与功名利禄的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两种基本的“人道”主张:其一,“无为”而“利物”;其二,“无己”而“胜物”。在老子哲学中,“无为”而“利物”是其“人道”思想的立足点;在庄子哲学中,这一思想也得到多方体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无己”而“胜物”的根本“人道”诉求。从当代视域来看,道家“人道”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10.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窦豆 《中文自修》2010,(3):52-52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2500年来,《道德经》无为的思想影响巨大,它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他卓尔不群的智慧闪耀辩证的光芒。《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劝告人们说,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其实老子的无为,只在强调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不去人为地干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又进一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悖论,其实不然。不为,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则遵循自然规律,又无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因此西汉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才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傅佩荣说: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都是无谓的盲动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2.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  相似文献   

13.
道家的“道”虽然与现实层面上的仁义等道德具有相悖的内质,但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则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道家道德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自然性.道家的自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具有三维的意义:在本根论上,它是万物存在的依据,即“道法自然”;在存在论上,它标明的是万物的本性,即“万物之自然”;在方法论上,它演绎的是必须因循万物来成就万物的实践操作.在三维的视野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不在“为”与“不为”,而在如何为.儒家注重的是人的主观有为的方面,道家所重视的始终是如何创设最良性化的条件使因万物而为的实践通畅的方面.这是应该明辨的.  相似文献   

14.
就当今的认识来看,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即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自然”即存在于各种自然及社会系统中的自组织过程;“无为”即应通过调控社会价值体系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之一,虽然推重法术和追求刑德并用的一面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德则无德”等形上的道德问题,至今仍然缺乏应有的正视。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和是非的纲纪,而且是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本质所在,而它本身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存在;“德”是万物在“道”的轨道上运作实践的价值积淀,是万物德性的外在化;外在化必须在自然无为的轨道上因循万物本性来进行和完成;这样的道德是无名称的,是真正的道德。从这些思想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与儒家思想的区别,而且可以明了与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结,这些对正确认识法家思想的内在本质以及历史的遭遇,无疑将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17.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18.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他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原创阶段,也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动荡不安的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找拯救社会人心的良方。其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从人的自然生命出发,走上了生命关怀的道路。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把维护自然生命,实现生命的自然本性作为最高追求,提出善待生命、关爱万物的宇宙情怀和守护纯真人性,提升精神境界的安身立命之道,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20.
“无为而治”包含了自然无为与清静而为两个原则,前者强调对社会经济的治理而尊重和顺应社会经济规律,后者重在反对对社会经济的过度干预。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经济伦理规范必须具有真实、自然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