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县区级教研部门,只有努力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专业研修团队,将理论与实践、愿景与任务通过研修行动有机结合,让“促进教师专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在团队研修与个性化校本研修的全过程,形成生动活泼的研修情境与和谐互助的文化氛围,才能体现“引导每位教师享受高品位的教师职业幸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作为县区级教研部门,只有努力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专业研修团队,将理论与实践、愿景与任务通过研修行动有机结合,让“促进教师专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在团队研修与个性化校本研修的全过程,形成生动活泼的研修情境与和谐互助的文化氛围,才能体现“引导每位教师享受高品位的教师职业幸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校本研修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开展校本研修需要思考和处理好六组关系,包括“校本”和“师本”、校长和教师、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校本研修与学校文化建设、研修制度与支持配套制度、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与个人反思。  相似文献   

4.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是最基本的“土壤”,教学是最显性的“指标”,团队是最有力的支撑。我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以学习型组织与名师成长系列为实施载体,通过“三维度”校本研修,建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校本研修框架体系与实施机制,建设智慧型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5.
王莉 《辽宁教育》2022,(18):73-75
<正>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而研修团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学习共同体。葫芦岛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作为葫芦岛市连山区校本主题研修系统实验校,结合“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校发展实际,将校本研修工作的重心下沉到学科研修组,坚持常态化建设,通过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使教师从专业发展走向生命成长。学校现有教师160人,其中一线专任教师136人,每个学科研修组都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校本主题研修中教师从“独白”走向“对话”,实现教育教学的互动与共享,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在建设  相似文献   

6.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之一。把“校本研修”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和突破口是我校教师一致的共识。几年来.学校的教研组建设也随着校本研修的深入展开而快速发展,化学教研组借助小班校本研修而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7.
余传洋 《陕西教育》2011,(11):10-10
多年的校本研修探索与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是落实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在校本团队的打造中,我校紧紧围绕“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校本研修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校本研修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自主性、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以实践问题为基础、以多元专家为引领、以团队互助为推力、以个人反思为目标”的校本研修模式。同时,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做好校本研修规划、完善校本研修制度、营造校本研修氛围等,保证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校本研修实践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重要形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低效的深层原因可归结为:一是学校管理者缺乏教育信息化意识,不遵循教师学习和专业成长规律,没有建立与教师校本研修培训相一致的体制机制;二是教师校本研修脱离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脱离课堂教学,忽视信息化教学成果的萃取;三是学校忽视本校教师和学科团队教研作用发挥,缺乏对团队和教研有效评价考核。实施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重点突出、深度研修,要强化校本研修教师共同体形成和作用发挥,要聚焦课堂实践提质增效,要构建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一致的模块化培训实施流程。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专家资源优势,促进教师专业高水平发展,实施了“梁溪区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逐渐形成了梁溪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样态。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从培训到赋能的转变。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实施保障包括建立平等合作伙伴文化、形成稳固组织支持制度、构建良好校本研修机制等。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从“专家模式”到“实践共同体模式”,具体包括项目带动式、教研卷入式、团队研修式等。  相似文献   

11.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追求。我们通过教师研究新团队建设,为教师架设研修平台,挖掘团队研修的内涵;开展系列的校本研修活动,提升团队研修层次;并且不断完善机制建设,保障团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汪培 《现代教学》2014,(5):26-27
我园作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始终秉持“阳光”的教育理念。“阳光”不仅体现在教师人文素养上,培养每个我园教师具有开放的心态、开朗的个性、开拓的精神,而且体现在教师团队整体发展上,锻造一支具有高尚师德、乐意分享、善于合作、不断进步的专业团队。我们通过规划管理、多元研修、点面结合的工作,促进阳光教师团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以课堂为核心促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提供实证化数据服务”,这是智能研修平台的特点和使命。借助智能研修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从“教”到“研”的跨越。作为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校,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小学智研团队通过中央电教馆推出的智能研修平台开展智能精准教研,破译课堂教学密码,促进课堂提质增效,构建了“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14.
《海南教育》2009,(9):7-7
继在全国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率先尝试新课程高考改革后,我省又率先开展了跨省际、跨时空、多学科的课改研修活动,以我省开创的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模式为基础,联合山东省将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模式深入到学科模块的课堂教学层面,借助国家课程团队专家的支持,利用暑期成功地举办了首期“海南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全员远程研修”,摸索出一条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继在全国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率先尝试新课程高考改革后,我省又率先开展了跨省际、跨时空、多学科的课改研修活动,以我省开创的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模式为基础,联合山东省将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模式深入到学科模块的课堂教学层面,借助国家课程团队专家的支持,利用暑期成功地举办了首期“海南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全员远程研修”,摸索出一条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6.
种子教师培养成为近年来教师专业提升的新趋势,它因聚焦一个主题,解决当下教育飞速变化的某个研究领域人才需求而受到青睐。研修模式可以构建便于操作、有效推进的实践路径,打通一个由传统文化种子班教师的培养,带动一个区域的教师文化素养整体提升的脉络,发挥种子教师的最大效能。2015年以来,区域通过连续三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教师培养的探索实践,构建“点”上启动、“线”上推进、“面”上普及和“立体”发展的“点、线、面、体”研修模式,实现一个种子教师培训班通过学习与实践提升自我、带动他人,团队合作成长带动新团队专业发展的“滚雪球”发展,引导种子教师学以致用,推动区域文化素养整体提升。研训模式成为区域教师队伍提升的新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思路,为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王芳 《现代教学》2013,(11):6-6
我校以“合作共融、分享共赢”为研修文化内涵,以分层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摘星”机制为引擎,全面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培养出了一支师德素养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18.
混合式教师研修是“互联网+”时代教师研修改革的创新模式,有其特定的理念和实施路径。“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研修,是指通过在线研修、移动研修与线下研修、工作现场研修的充分融合,以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的全新研修范式。混合式教师研修旨在促进教师深度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促进教师研修均衡化和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教师研修的认识论基础,混合式教师研修的设计需要教师专业发展和混合式教学两个维度的方法论支撑。混合式教师研修的设计应在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混合式教学的理念、方法设计其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我校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重点课题“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实验学校,也是浦东新区首批校本研修实验校。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校已逐步形成了“树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标杆——打造教学研究的‘学习一实践’团队——搭建整合优质资源的平台”层层递进的工作思路,着重从“激发研修动力,积聚研修能量,形成研修合力”这些突破口入手,扎实提升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借力名师教学资源,共享成熟研修模式,建立团队研修机制,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校本培训融为一体,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本着这样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诉求.2011年12月。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建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新光小学分站”(简称“新光分站”),建站后老师们有着怎样的实践体验、思考感悟和变革尝试?这里提供一个观察和研究视窗。一、“对话”创生教师专业发展的能源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有“道”之师,唯有学习、实践、研究,对话则是贯穿三者的链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