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斯特小说《最漫长的旅程》是一部充满象征意象和象征意义的小说。通过对小说中象征意象的解读,来解析隐藏在这些象征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并指出福斯特借此来表达他对英国爱德华时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状况的担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中蕴含着“成长”这一永恒而深刻的主题,表达了他对处于社会夹缝时期人们精神成长的深刻关怀。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最漫长的旅程》中情节结构以及成长领路人的原型分析,解读主人公里基精神成长路上的困惑和觉醒。  相似文献   

3.
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通过对奥尼尔宿命论的阐释,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现状的探讨,揭示悲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尤金·奥尼尔的自传性剧本。他用戏剧手段在剧中直面他的父亲、母亲、兄长与自己。责备一悔恨,严责一同情,痛恨一热爱的情感节奏贯穿于整个剧本的自始至终。这种情感的反复节奏与整个家庭关心的一个痛心的问题——谁应该受责备,反映这个剧本的主题——过去就是现在。《进入黑夜的漫长的旅程》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诗化的剧本。  相似文献   

5.
尤金·奥尼尔的《漫长的旅程》一剧中的雾意象无处不在 ,它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蒂龙一家都与雾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尤以玛丽和艾德蒙最甚。当蒂龙家的住所被自然的浓雾笼罩时 ,其中的人们则被吗啡和酒精产生的精神上的迷雾所包裹。象征手法的有效运用极大地加深了这个作品的内涵 ,使其具有了更加精深、更加恒久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6.
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尤金·奥尼尔用平实沉重的笔触勾勒出玛丽这一悲剧性的反英雄形象。本文以反英雄为基点,从信仰的缺失、无法排解的孤独以及绝望的挣扎和反叛三个角度分析女主角玛丽·蒂龙的反英雄形象,以期彰显现代社会人类的无助彷徨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掌控。  相似文献   

7.
张瑜  陈琳 《英语广场》2024,(8):77-80
尤金·奥尼尔的经典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探讨了疾病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崩塌,疾病叙事深化了奥尼尔该剧中“家”的主题。在面对疾病时,剧中的人物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疾病书写隐喻了病态的社会,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疾病书写,可以窥见奥尼尔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以及对疾病伦理的深思。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悲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尤金?奥尼尔剧作生涯的顶峰。本文试图多维度探究剧中重要角色一玛丽悲剧人生的复杂根源:社会因素,人性弱点,家庭成员的隔阂与伤害,奥尼尔早年不幸生活经历的影响和他的悲剧命运观。  相似文献   

9.
《漫长的旅程》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自传性剧作。奥尼尔一生坎坷,生活的创伤使他痛不欲生。他的创伤主要是由其不幸的家庭造成的:童年的孤独、母爱的缺失以及父亲的吝啬。面对创伤,奥尼尔选择了逃避:航海、酗酒和自杀。但是逃避只能使他获得暂时的解脱并不能使心灵的伤口愈合。最终奥尼尔通过创作《漫长的旅程》把自己的家庭创伤记忆变成了创伤叙事,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创伤得到了治疗。  相似文献   

10.
从“人物对白”的角度,分析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所运用的极具艺术成就的手段和技巧,总结了这部写实性剧作中的对白语言的四大特征,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非凡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日本曾数次将《西游记》改编成影视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富士版《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原著母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在历险母题中强化了团队精神,在弱化反叛母题的同时突出了勇气与正义之心的重要性,并突破原著内容新增了婚恋母题。同时,改编者对原著中传统、鲜明的艺术形象也进行了重新塑造,主要人物从外在造型到内在性格都出现了迎合日本观众需求的变化。原著母题与艺术形象的变异与日本影视改编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受日本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民族特征和日本现代时尚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3.
越南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交往密切,文化异中有同。越南与中国文艺之间在"互识"中有共鸣,在"互证"中有共识,在"互补"中有利于共进。《西游记》等电视剧在越南的热播、追看和翻拍就是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14.
笔者将蒙古族戏剧家场景贤及其《西游记》杂剧与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取经故事的流传及杂剧在其中的地位和杨氏杂剧对吴氏小说的影响两方面 ,论证了杨景贤杂剧对其前的取经故事给予了一次大结集 ,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吴承恩小说的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麾下陕西全真教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16.
“成功意识”是人类的共性,成才-成事-成业-成名-成功是每个进取者的人生愿望;幻想获取超凡能力而出人头地则是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这就是贯穿于由民间传说累积而成的《西游记》的题旨线索。孙悟空形象的成长史正契合这一意识:学成“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卓异绝伦的“成才”;大闹天宫、龙宫、地府,以及取经路上的降妖伏魔均是凭借超凡能力的“成事”;获封“弼马瘟”、“齐天大圣”是与超凡能力相应的封官进爵范畴的“成业”:而取经后“斗战胜佛”名号的取得则是最高境界的“成名”,即终结性成功。这一解读既可以正确品读孙悟空其人,领悟《西游记》之旨,亦可圆通解释孙悟空接受“弼马瘟”、“齐天大圣”封敕与“大闹天宫”之间并无抵牾的相容关系.又可避免“阶级解读”、“宗教解读”、“心学解读”等种种偏颇与误解.还可正确解释《西游记》之所以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等各种阶层都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大都特点鲜明,或具有突出的象征性,或契合堪舆学原理,或二者兼而有之.小说中此类环境描写有三种功能:推动情节发展、预示人物身份和暗示小说内容.《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生成模式和天人合一原理,一方面表达了作者认同佛教的宗教态度和作品宣扬佛教的创作主旨.同时,小说环境描写的堪舆学色彩,使《西游记》的环境描在空间布局、山水形态和动植物生机等方面为古代小说环境描写大大推进一步,在细致程度上,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