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非的一整套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而他的人性论是对《老子》的汲取和改造。他将人性发挥为德、得二端,德类于今日所谓道德之义,而得则是人的欲望,人性的运作机制就是德、得二端的斗争。这一人性内部斗争势必发展为对他人的斗争,基于此,才能理解韩非的术、法、势思想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性 从研究人性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目的为“提升人性”,这是既具有理论针对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因为当今世界,人们对身边物质的追求太在意了,既少去仰望头顶的星空,更少去探索内心的奥秘,对认识自己、提升人性的追求太缺乏自觉了。其实,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决定于他所拥有的物质,甚至也不决定于他所获得的名声,而决定于他所达到的人性的高度,也就是他超出动物性的高度。所以,  相似文献   

3.
他是30年代最孤独的行者,创作中"人性"视角的选择在成就了他的同时也使他成了主流文人眼中的异类.对政治的无意忽略反而使他挖掘到了人性中较为深层的东西.无论是都市文明中人性的堕落,还是故乡生命的愚昧、无知,生命的辛酸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却又触目惊心.都市本是他儿时梦,却不想梦醒时分理想在都市人性堕落的泥淖中陨落.回眸湘西,健康、优美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追求,又在风中飘散.寻梦而来,追梦而去,失望中随手播下一丝希望,却又在无尽的失望中亲手解构了理想皈依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李英楠 《教育》2012,(7):42-43
教育同人性有关系,一个年轻人犯了错误,是原谅他,让他自我反省改正,还是动不动就处罚呢?这是人性的问题;至于处不处罚,或让他自我坦白,这很难下定论,要临机变通的;教育是启发引导人性向好的路上走的一条漫长道路,这条道路上自始至终要充满爱心;教育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达到改进人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极著名的一篇小说,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这也是其创作理想——合于人性、合于自然、合于优美的集中体现。他崇尚一种恬淡、含蓄的艺术美,倾向于表现纯朴、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并用最符合人性的质朴自然的方式表达美的意境和人生.  相似文献   

6.
李英楠 《教育》2012,(19):42-43
教育同人性有关系,一个年轻人犯了错误,是原谅他,让他自我反省改正,还是动不动就处罚呢?这是人性的问题;至于处不处罚,或让他自我坦白,这很难下定论,要临机变通的;教育是启发引导人性向好的路上走的一条漫长道路,这条道路上自始至终要充满爱心;教育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达到改进人性的目的,就是优秀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创办者、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观点。教师应尽量帮、培养学生南怀瑾说,教师应尽量帮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他在给学校教师讲话中提到,"学者,效也!"中国《礼记》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的散文以探索人性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为重点,揭露了十九世纪初现代工业文明破坏人的完整性、使人异化以及对人性扭曲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自己对保持乡间自然本性的向往和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尊重与推崇,进而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存现状的不满。  相似文献   

8.
与早期现代新儒家相比,熊十力的人性说自成一家。他不仅将人性限定在本体论的范围内,认为人性是至善的,而且将宋儒的气质之性剥离出人性的讨论范围,认为在作为人类生理构造方面,气质的通塞程度决定了道德品质的先天差异。虽然气质的阻塞会妨碍天性的显发,但是通过"保任萌蘖"、"推扩天性"的修养功夫,人类也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给予人性问题以深层次的观照。在对于人性的理解上,他不是一位绝对论者:他善于检视人性的阴暗面,但并不是简单地批判人性的弱点,而是以一种复杂的心态去审视它们,并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深切的忧思。颠沛的身世经历、爱之缺失的生命体验、社会情绪和转型中的文化思潮是他悲剧人性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约翰·希克的宗教哲学自问世以来一直颇受争议。批评者们最为关注的是他的宗教多元论假设与其批判实在论立场之间在形式上构成的矛盾。这一矛盾缘于希克所坚持的人性、理性、灵性三原则:人性原则体现为希克对终极救赎的普遍性的坚持,理性原则体现为他对理论的透明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的追求,灵性原则体现为他对提升灵性知觉与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视。多元论假设正是希克在三者间张力的作用下不断权衡、不断妥协所得出的理论成果。对于这样的理论成果本身,我们不妨变批判为接纳,从中广泛汲取养分,以滋养我们的人性、理性和灵性。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9,(1):96-105
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纷杂与清净之后,沈从文迎来了人生中写作灵感最为丰沛的阶段之一。他在短篇小说《月下小景》中借助英雄追赶日月的传说,书写出人性与自然熔融而拥有的灵动广博,构建爱情悲剧来展现人性在爱情和死亡的砥砺中所获得的神性,传达出人性趋于健康与美好的可能。沈从文生命诗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与精神主旨,体现了他对"我们为什么要做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魏康 《中文自修》2001,(10):20-20
在中国当代作家行列中,有一位从少年时期就执笔文学创作,他的一个短篇轰动文坛,并引起领袖的关注。“文革”结束,他又从控诉“四人帮”的滔天罪孽,到思考“左”的历史深层原因,再到对人、人性作犀利的剖析与展示。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充满了死亡、暴力与血腥,这是他解读这个世界的语码。传统的余华解读中偏重定论为余华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才有了小说中的这种意象。本文则站在他特定的时代高度、固有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之上,认为余华通过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呼唤与渴望,在冷静面对死亡、暴力与血腥之后,他开始变得乐观,对人性的认识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一种生存的坚韧与人性的成熟跃然纸上,也是余华“绝望之后的反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作为时代前沿的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剧作深刻反映了“人性”这一主题,也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人学家,他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人性这一主题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本文将以《奥塞罗》这部剧为依据,分析莎士比亚在这部悲剧中所反映的人性哲学。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他考察人性的“实验室”,考察的方法是将人物置于绝境,对人性的悲观绝望贯穿了所有作品;而《伤逝》是以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爱情加入全部人性考察的,如此,丰富完善了他的国民性(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18.
吴虹 《教育探索》2004,(7):82-83
莎士比亚是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作为时代前沿的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剧作深刻反映了“人性”这一主题,也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人学家,他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对人性这一主题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本将以《奥塞罗》这部剧为依据,分析莎士比亚在这部悲剧中所反映的人性哲学。  相似文献   

19.
泰格特的《窗》通过一扇心灵之窗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冷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一个利他,一个利己;一个热情,一个冷漠。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扇心灵之窗。"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在他的眼里,"窗"的世界是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他是用心去看世界,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  相似文献   

20.
许地山小说描写了众多女子的坎坷命运,因作者并不把她们的品质具体化为可供观照的感性情节,并没在矛盾冲突中展示她们内心的纷争,而使女性形象缺乏活泼的生命情致。原因有二:一、许地山的宗教观制约着他对人性丰富性的表达,他把人性等同于佛性,这就使得他创造的女性形象缺乏人性深度;二、女性在他的男性视角打量下,已成为他表达自我观念的象征符号,不可能具有真实的生命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