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莉 《考试周刊》2009,(30):47-48
本文通过分析一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案例.运用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对公益广告应该具有的特点进行探讨.从而为公益广告的创作开辟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公益广告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为公共事业而服务。作为公益广告最为突出的外在展现形式,匠心独运的广告语能够增强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运用广告语与隐喻理论的相关知识,以廉政公益广告为例,分析了公益广告语中的隐喻性思维,并探讨了隐喻类型与功能。研究发现:公益广告语中蕴含的隐喻不仅能够创新广告语言,拓宽创作思路,提升受众的认知能力,还有助于宣传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3.
一、公益广告的形式与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公益广告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一种广告形式。近些年,我国媒体围绕大政方针、社会公德等,制作了一大批公益广告,力图服务政府工作,净化社会环境,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正>思品课的价值体现在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提升学生为人的基本素养。公益广告以其特有的人文色彩创造了独特的社会价值。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我们的时代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将公益广告引入思品课堂,可以让思品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概念整合是人们的一种极其普遍的思维认知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运演,其特点是结构的统一性、过程的动态性。本文以公益广告中的视觉修辞为研究对象,从概念整合的视角,通过具体实例对公益广告中视觉信息的认知构建与解读过程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探讨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和语类特点。研究表明,公益广告隐喻表征方式主要可分为六类,图像和文字互动构建的多模态隐喻能在视觉和心灵上给广告受众带来强烈震撼,进而达到劝谏效果。  相似文献   

7.
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的基本认知机制,其不仅存在于语言模态中,还存在于图像、声音和色彩等多种模态中。电视公益广告为一种特殊的多模态话语,不断吸引着目标群体的注意力。本文以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理论为框架,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解读央视2018春晚公益广告《中国印中国节》中的隐喻、转喻现象,以此揭示此类语篇中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叙事。叙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公益广告是对社会公众道德观念、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宣传,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播方式。把叙事与公益广告相结合,有利于社会公众自觉接受道德观念,达到增强宣传效果的目的。目前,许多学校采用公益广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隐性地思想道德教育,校园公益广告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但是,校园公益广告在主题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有待提高。把叙事融入到校园公益广告中,把道德观念与情感、审美相结合,为学生培养道德素养、提高道德认知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电视公益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多模态话语,由文字、音乐、图像和色彩等多种模态互相协作编码而形成。本文以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理论为框架,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结合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和情感取向,尝试分析央视2014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中的隐、转喻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揭示此类语篇中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陈兰 《海外英语》2012,(14):208-209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自打一提出来,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研究。30年的研究证明隐喻具有思维性和概念性的本质,这也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Lakoff & Johnson(2000)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只是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只是单纯地依赖语言而提出的概念隐喻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Forceville(2009)提出了多模态隐喻。该文选取关于抽烟,廉政建设,环保的漫画公益广告作为语料,结合漫画公益广告的图片和文字,在认知的框架内来研究其多模态隐喻的建构机制,由此来分析漫画公益广告容易引人注意,达到较好效果的原因。关键词:概念隐喻;漫画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  相似文献   

11.
公益广告是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以“建党百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选择两则广告作为研究语料,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其意义构建和认知基础进行解读。分析表明:两则广告中的多模态转喻主要涉及的类型为个体与集体、特征与实体等,多模态隐喻主要有实物隐喻、家庭隐喻、颜色隐喻、音乐隐喻等,这些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评价公益广告优劣的标准不是其过程是否“有创意”,而是结果是否“有效”。孤立于效果之外评价公益广告的创意性是哗众取宠、毫无疑义的。是否有效的评价依据有两个方面:促使受众产生公益行为和建立公益观念。前者是即时性的,后者则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慧君 《海外英语》2014,(6):236-237,245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为一身的多模态分析成为可能。有别于传统隐喻,认知语言学开始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探究隐喻的本质。公益广告的类型也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层面,图像和文字相结合型、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相结合型等层出不穷,文字、图像以及色彩等多模态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更好的揭示公益广告所体现的主题。以两则关爱老人的公益广告为例,从多模态隐喻角度,揭示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特点,阐释其所体现的对老年人的关爱之情,以期达到有效劝说作用,关爱老人。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自打一提出来,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研究.30年的研究证明隐喻具有思维性和概念性的本质,这也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Lakoff& Johnson(2000)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只是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 那么,只是单纯地依赖语言而提出的概念隐喻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Forceville(2009)提出了多模态隐喻.该文选取关于抽烟,廉政建设,环保的漫画公益广告作为语料,结合漫画公益广告的图片和文字,在认知的框架内来研究其多模态隐喻的建构机制,由此来分析漫画公益广告容易引人注意,达到较好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图式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中英文公益广告语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中西方文化图式的差异在公益广告语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公益广告的逐步发展,校园公益广告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对校园公益广告进行了简要阐述,详细分析了校园公益广告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指出限制校园公益广告发展的因素,并就此提出对于提高校园公益广告的发展前景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校园公益广告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了传统的校园公益广告中形式过于陈旧、不易于学生接受等弊端,提出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将公益广告开始与Flash技术相结合,指出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来制作校园公益广告,可解决传统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益广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投资公益广告是企业经济雄厚的体现。公益广告以自己的无形价值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公益广告得到企业的支持也将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Hofstede的文化四维度理论对现代中西方公益广告进行分析为基础,从而发现中西方由于文化差异,在公益广告上也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公益广告中,中国人注重集体和团体的利益,而西方比较重视个人的权利;中国人权利距离相对大,对有辈分有声望的人比较敬仰,而西方人权利距离相对小,比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中国人对不确定的因素比较规避,所以表达比较间接,而西方人不规避不确定因素,表达方式较直接;中国和西方在男女性别观念上也有所差别。另外,对公益广告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双方在主题与氛围方面比较相似,因此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相似与相异的文化可以共存,不同的表达方式下也有共同的认知方面。明白中西文化异同有利于国际跨文化交际中对障碍的预防与克服。  相似文献   

20.
韩玉洁 《考试周刊》2014,(80):35-35
以Forceville为领军人物的学者将隐喻研究上升为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本文旨在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基础上,对英文公益广告《牛奶罐的爱情》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模态的协同作用进行认知构建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