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古老文化。其精华与糟粕并存。本文从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以儒家经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特色以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如从众思维、定势思维、对权威的敬畏等方面入手,分析和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对当前创造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体现出传统的坚韧而顽强的力量。传统影响后世的历史文化创造,文化的发展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传统有非常坚韧顽强的力量,因为传统表现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性,是世代积淀而成的宝贵精神资源。传统是民族个性的体现与确证,凝结着民族的尊严和情感。传统的力量还来自人的先天禀赋与客观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3.
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区。一千多年来,闽东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畲族女性无疑也是创造本民族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文化的转型与发展,各种文化合力解构着包括畲族女性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要实现畲族女性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就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唤醒畲族女性的文化自觉,又要调动外在力量。只有借助传统文化的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真正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哲学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自身文化的新觉醒,关键是抓住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性和异质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在批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走向新的创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这里谈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也即指“排除人类社会一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精神创造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如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的重要体现,而这尤其表现在古诗词的鉴赏与评价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承载,在古诗词的音韵特点、主旨意蕴与优美意境中,学生能够涵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与品味,对传承与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创造教育研究存在忽视历史、文化与传统渊源的状况,"现实关照"的研究观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创造教育视野。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国创造教育研究需要从"现实"向"历史"回溯,从"教育"向"文化"扫描,从"现代"向"传统"延伸,从而发掘影响创造教育的内禀原因。这既是创造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也是创造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一词的厘清与界定,认为传统文化是先人创造的具有传承性的历史遗产,对于经过时光的流逝依然活在现在的传统文化,我们是没有办法选择和放弃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创新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过程,同时又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先进文化的过程.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意识形态地位衰落,中国先进分子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不断探索救国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内容,教师需要有对接渗透意识,结合学生生活展开文化融合设计,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学习相对接,创造崭新学习起点。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融合和对接,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发掘,组织一些文化特征鲜明的学习活动,适时引入古诗词、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历史故事等内容,能够开阔生本学习视角,形成崭新教学切点。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和使命,教师要自觉落实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2.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瑰宝,具有鲜明的传承性、象征性、地域性特征。民族服饰、图案装饰、技巧工艺等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小学美术是“五育并举”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分析传统文化深刻内涵,论述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学科国画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100多年近现代文化曲折发展的历史表明,要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消除保守主义、国粹主义与激进主义、全盘西化的二元对立:前者固守中国传统,后者抛弃中国传统,结果都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西互为体用乃是一种扬弃了上述二元对立的新的文化转型战略,其基本路径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并使之与西方文化的优秀资源相结合,从而成功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或转化性创造。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和创造结果 ,而语言则是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用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揭示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念以及与时间有关的文化现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孙建辉 《中国教师》2014,(21):10-14
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成果,传统文化为人类自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很多学校已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这大多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本期《热点争鸣》聚焦于语文学科,特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教师一道就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鸳鸯 《亚太教育》2020,(4):140-1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源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对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其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是当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在文化哲学领域卓有建树。他探讨了文化与文明、文化与人、文化与传统的关系,认为:文明是科学系统,文化是价值系统;文化由人创造,人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传统在协调两层文化的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徐复观的文化哲学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有的、系统的精神成果。它凝结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观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是我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上下五千年各种思想流派、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科学成就的综合体。要做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必须从汉字书写、经典诵读、诗词诵读等方面入手,寻求切入点。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下教育传承现状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历经千年的人类文明的最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