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书法五体大盛,书法名家与民间书法皆兴,书法理论与实践并行。唐代书法创造了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颇具创世开宗的意味,亦有大包容,将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浸溶其中,为推动中国书学的审美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怀素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笔势利落洒脱,用笔有力肆意。《自叙帖》是他对自己生平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书写大胆自由,行云流水,变化莫测,在章法和结构上创新又不失法度。基于此,主要以怀素的《自叙帖》为例,说明他对释道文化的理解和表现,展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并以《自叙帖》为例分析释道文化在盛唐之书中的渗透与交融。  相似文献   

2.
“宋人尚意”最早提出这个话题的是董其昌,准确概括了宋代书法的特征。“尚意书风”是唐代书学经过衰落后复兴的一种时代书风,旨在:(1)摆脱唐代严峻法度和书学求真迹原则的束缚;(2)把书法作为娱乐,表现人的性灵,重视性灵在笔墨中的发挥,表现自己的人格、学问和精神。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便是苏东坡.而最能体现苏东坡“意造无法”思想的书法作品是(寒食帖)。本文从苏东坡的哲学思想、创作心理状态、美学意蕴及(寒食帖)的历史价值谈自己的看法。(一)“尚意”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美学思想,其成功意味着对前世固有陈式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书法大家辈出,书法作品美妙美伦,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骄傲,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大组成部分。中国书学博大精深,富有民族特色,深入研究书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有重大意义。本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总结了唐代书学“意在笔前”和“忘机兴发”两种创作心理,分析了唐代书学情感表现与笔法的关系,从而探讨了书法作为艺术,情感表现与笔法的深层结构,对在艺术理论的语境中进一步研究书法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唐代佛学为唐代知识精英构筑其思想空间提供了积极的准备。以心为前提的中道观念体系主要影响了人对于世界本质的看法、人趋向彼岸世界的可能性以及人对于彼岸存在的体验等三种命题。唐代书学是中国书法美学之建构期。书法的本质从一种意识形态统治的辅助工具,逐渐改变为一个能够体现造化自然的意义世界整体。唐代书学受到了佛学义理的深度影响。书法艺术作品本体论,书法艺术创作主体论,书法艺术审美体验论,无不沾溉了葱郁的佛学色彩。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书法大家辈出,书法作品美妙美伦,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骄傲,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大组成部分。中国书学博大精深,富有民族特色,深入研究书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有重大意义。本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总结了唐代书学“意在笔前”和“忘机兴发”两种创作心理,分析了唐代书学情感表现与笔法的关系,从而探讨了书法作为艺术,情感表现与笔法的深层结构,对在艺术理论的语境中进一步研究书法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唐代书法家学,作为唐代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力量,它奠定了唐代书法教育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唐代书法家学代代相传,身处家学体系中的子弟自小便受到浓厚书学气氛的熏陶,这不惟为其入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其进行书学学习与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的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本文研究了它的传习方式,以期引起当代家长对子女书法教育的重视,并切实行动起来,为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魂宝。在世界艺术领域,书法以其特有的造形方式和表现力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①应该说,唐代书学是我国书学史上继魏晋南北朝后的第二次艺术高峰。唐代的书家,光《中国书法大辞典》所载就有1250多人,而且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分布面极广。下面我们对唐代书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8.
梁巘是清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历来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本文着重分析了梁氏书学观的成因,认为“重执笔”是与他学书经历、教学经历有关的,而“尚劲健”则是与他的书法师承和工具的选择有关,从而纠正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是宋代尚意书学思想的奠基人。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寓道于书的人品观、文人化倾向的雅俗观、自适遣兴的游戏观和重视主体意识的创新观。苏、黄、米受其影响,继承并发展了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对书法创作、书法审美以及书法批评标准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深化,逐渐形成宋代"尚意"书风的核心理念,为宋代书法走向高峰奠定了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山谷题跋》中有关“韵”的论述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对黄庭坚书学思想的影响很大,这集中体现在他对魏晋书法风韵的推崇上。  相似文献   

11.
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及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以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去对待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他的书法思想的变化有其文化基础 ,即哲学思想的变化、古典文化氛围的逐渐衰落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转移。他的批评方法也与传统的批评方法有质的区别。他的书法实践把相对衰微的书法艺术带入勃兴 ,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清朝的历史背景、书学思潮及康有为的哲学观等方面,剖析了康有为的书法风格及尊碑思想,并阐明了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进入二十世纪,碑学成为书坛的主流,传统帖学开始走向边缘化,很少受到书家的关注。然而沈曾植却另辟蹊径,创出一种碑帖结合的书法风格。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关于碑帖结合的书学理论。本文主要阐述了沈曾植的碑帖兼重、南北汇通、笔法、墨法等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书坛,梁启超不但精于创作,更以创造性的书学研究成果饮誉书坛.他不仅开拓了书法美学的新领域,而且展露了建立书法学科的意识和勇气,从而使其书学理论具有了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和"尚意"书法的主要倡导者.他提出的关于书法作品五要素有机整合的构成观,不仅赋予前人书论朴素的生命比况概念以新的哲理内涵,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书学技法论认识书法作品的方法和思路,是对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它是宋代"尚意"书法创作论与批评观的连接点,不仅为宋代轻视形式技巧而重视人格书风的书法批评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条件,也能为今天书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政治上褒贬不一的曾国藩,向不以书法闻名,但他却留下了一些反映其书法美学思想及书学观点的论述,其理论价值值得关注。然而,比照他的理论与实践,却不难窥见其中时时出现的矛盾与脱节,这也映射出其性格的复杂与多面。  相似文献   

17.
胡小石是我国已故著名学者、书法家,他上承清道人"求篆于金"、"以器分派"之衣钵,下与其小学研究相结合,以开中国近现代书法理论体系之先河。又于金陵大学率先开设"中国书法史"课程,书学由此成为专门之学,先生可谓功不可没。本文试从胡小石的书学论著入手,对其毕生书学论著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董其昌是一位颇有见地的书法理论家,工绘画,精于鉴赏。所著《画禅室自论》及《容台集》论著中曾多次论及自己学书的全过程。书论中提及的用笔、用墨、章法、结体、临摹诸方面的论述,不但使他在书法艺术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在书学理论方面别具慧眼,得其妙旨。他的书学理论也对后世学书产生了极大的借鉴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对刘咸圻书学思想中的书法源流观进行全面的分析,力求反映出民国时期四川学者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对刘咸圻书法源流观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澄清书学史上的诸多偏颇之说,力求公允地进行书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晚号明日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他工各体书,尤擅长于隶、行。他的书法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被称为“何字”体。他虽然没有书学专著传世,但他的《东洲草堂文钞》和《东洲草堂诗钞》中却不乏论书诗文。晚清以来,书家和书学评论家对他的书法多有研究,但对他的书论却研究很少。笔者不揣浅陋,近年来研究其书学,略有所得,今将一管之见,撰成此文,聊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