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桥梁,利用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形式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三方无缝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在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办学理念认识不足、衔接不充分、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自考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合理设置专业,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的衔接沟通,才能使中高职衔接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了中等和高等职、Ik衔接发展,为中高职自考衔接指明了方向。对中职学校而言,中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学习中使其心灵与情感得到升华。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真正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自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试点衔接项目的开展符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精神,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还存在着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缺乏依存性、中职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中职生学习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应切实将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专业真正融通,并加快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在中高职自考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加强协调,才能使中高职真正地衔接起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4.
朱月华 《文教资料》2012,(24):111-113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浙江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新举措。湖州市教育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市八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联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自学考试为平台,以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为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章针对湖州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健全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培养途径,建立"上挂下派"机制,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完善引进、聘用渠道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浙江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新举措。湖州市教育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市八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联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自学考试为平台,以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为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章针对湖州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健全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培养途径,建立“上挂下派”机制,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完善引进、聘用渠道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采用“3+1”模式的“中高职自考衔接项目”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它具有时间短、费用省、免高考、文凭硬的优势,在湖州市发展迅速并具备,“阔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着合作理念尚需理清、教师对接和在线资源不完善、教风学风考风以及统考通过率不高等问题。为了实现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各方需明确合作思想,注重过程管理,在提升学生考核通过率的同时促进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7.
中高职衔接教育作为20世纪以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众多高校所认可。而其中的中高职自考衔接试点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贯彻落实国家职成教方针政策的新形势下衍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浙江省首批中高职自考衔接试点院校中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不足之处,然后从教学教务管理、网络助学、师资建设等多角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同类别、不同层次教育的有机衔接,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立交桥",是当前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浙江省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试点中,部分中高职学校存在的招生生源对象不明确、教学计划衔接不充分、教学过程不符合教学规律、考试组织不规范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明确生源定位,把好"入口"关;加强有效沟通,确保多层对接;多方创新机制,强化过程管理;自学考试主导,严守质量底线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背景下,在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高职合作办学、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办学模式,提出应深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杨浩 《华章》2012,(36)
自学考试“中高职自考衔接”是面向普通高校全日制在籍中专学生举办的自学考试专科学历教育.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其中自学,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体现,是主体性学习程度最高的形式.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完善自考“中高职自考衔接”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而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高职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建设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借鉴国外中高职衔接的经验、总结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历史模式和存在问题,提出中高职衔接的创新模式,通过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对如何更好的实施中高职衔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国内外中职、高职评价模式,剖析包含学制模式、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内容与评价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指出衔接体系内各要素应相互衔接,各有侧重,逐层推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高职衔接评价体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国内外现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状况入手,针对国内目前主要运行模式存在的难点,分析原因,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建立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协调发展的路径、内容及保障措施,尤其是课程衔接的具体操作原则,对于促进地区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高职衔接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理顺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较好地实现二者间的融通,需要把握好几个共性的问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结合重庆实际,文章认为衔接重庆中高职教育,要树立重庆中高职衔接的新理念,包括树立大重庆职教意识、树立均衡发展意识、树立大中心区域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招生体制等问题入手,分析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体系现状,进而提出相关优化改进措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建立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中高职学校英语专业共同发展的要求。必须在生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五年连贯、分段培养”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的理实一体、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教学过程;整合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促进商务英语专业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完善和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广泛中高职衔接调研为基础,结合汽车类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实际,构建了汽车类专业中高职衔接四层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应用于专业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提升了汽车类专业中职学生在高职阶段的技能培养及就业和发展能力,提升了汽车类专业学生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中高职合理衔接评价的指标因子入手,重点分析了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几点较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希望能够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当代的教学体系中,由于知识的内在连续性和课程内容的有限性、教学模式的阶段性,导致相同的学科之间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因此,学生在升学的时候或者一个学期学完之后,再进行相同科目的学习时,会出现成绩的下滑甚至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的情况。同时,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原因也会导致课程衔接不上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打造校本化课程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数学衔接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中高职数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机制,是中高职教育内外部各要素遵循系统规律和教育规律相互作用以使二者相互衔接的运行方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机制包括宏观上中高职教育子系统的衔接和微观上中高职学校以及专业衔接两个层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存在着自组织程度较低、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性不清晰、课程设置重叠、院校之间缺乏衔接的可操作方案等问题。需要通过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做好培养目标和课程等要素的衔接、建立区域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等方式,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