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和周作人对儿童都充满了炽热的爱,这与他们性格中纯真的"赤子之心"有密切关系,但他们爱的方式不同,爱的内容也不相同。鲁迅对儿童采取不逃避、不掩饰态度,有赞赏,也有批判;周作人对儿童爱的方式是从理论和理想出发,在虚构儿童的世界寻找精神的平衡、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周作人共同经历了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剧变,两人生前事各异,身后名不同,不过二者在文学批评思想上却相通之处甚多:"人的文学"观点虽是周作人明确提出的,但鲁迅同样功不可没;两人从不同角度坚持文学批评"自由"和"宽容"的原则;两人对文学阶级性和文学功用的认识其实并无根本冲突.他们的诸多共同认识都是建立在对文学本质共同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秦雪 《文教资料》2012,(27):54-56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诗尝试和探索的初期,周氏兄弟的新诗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印痕,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然而鲁迅和周作人的性格和思想各异,他们的新诗创作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周氏兄弟都积极地从事过新诗的创作,都为草创期的"五四"诗坛做出了不易的贡献.二人新诗创作数量虽不多,时间也不长,但却引领了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创作有共性,但异质性更为明显。表现在在新诗审美特性的选择上,周作人强调艺术的美,鲁迅则更强调艺术的真。在新诗的具体创作实践中,鲁迅的诗思在诗美的层面上达于崇高的"深,"周作人的诗情在诗美的层面上显示出和谐的"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周作人二兄弟联袂走上文坛,其成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鲁迅和周作人,按其各自在文学上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然而这两位亲密无间的兄弟最后却反目成仇,走向决裂,令人叹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思想复杂的文化人,周作人用文字诠释了他对于人和人的生存处境的体察。关于儿童文化观的探索是周作人"顺乎物理人情的自然发展",以求儿童解放及他对于人的理想状态的理论追求,也是其文艺观的具体实践之一。  相似文献   

8.
鲁迅很少谈及日本和日本化,周作人一生把日本化当作研究对象。探讨二在异化选择上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鲁迅和周作人,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异化的选择与研究、交流与传播,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立人”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的共同理想,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立人”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化的思想武器。他们的“立人”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的关注,对“科学”的欢呼以及他们的学观念与实践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中对儿童问题倾注了很高的热情.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儿童的描写,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深厚的文化蕴涵的儿童文学形象,构成了一个与成人世界密切相关的丰富复杂的儿童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初提倡女性教育的社会思潮下,基于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并受与谢野晶子与蔼理斯等影响,周作人开始进行相关女性觉醒题材的文学翻译和创作。其提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性爱,认为应该尊重性爱的个人性,不仅社会无权任意干涉个人性行为,父母也不能对孩子的恋爱和婚姻进行干涉。他剥离了人们强加于性爱之上的种种道德束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性爱。周作人的思想对于帮助中国女性从封建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乡情结作为乡土社会的特定产物,呈现出对原乡的本能回归意愿,并积淀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根植于乡土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周作人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知识分子,双重文化的影响使原乡情结在他身上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心态:即寻觅家园的生命本能;理性与情感的纠结;精神还乡的孤独体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中国文学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进行自身艰难的变革和发展。周作人作为该时期思想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意识。周作人文学观的独特性对理解和研究该时期文学思想的嬗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意味着一种更具包容性新文学史范畴的形成。审美现代性在文学现代转型这场大的文艺学超越中的意义过去是被忽视的 ,但正如巴赫金用“众声哗然”所表现的那样 ,审美现代性这种文学观在 2 0世纪“文学革命”和“文学现代转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周作人是吸收、运用和发展这种文学观的先驱之一。理解和研究审美现代性在其作品中呈现出运用角度的多样性、阐述和诠释的深刻性以及目的效果定位的实践性的三大特点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心理是一定社会、时代状况下人的活动的内在法则和存在方式。周作人的杂诗在儒家人生主义、批判气节、人情物理主义和忍过事堪喜几个方面展开。忧惧心理是周作人杂诗文化心理的主要内容,而虎与狼、梦与醉、故园与天河几组意象则集中说明了周作人杂诗文化心理的复杂趋向。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早年译介的日本狂言,倡导的“歌谣运动”对沈从文早期戏剧和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而周作人对沈从文最大的影响是其性心理学思想,它直接促成了沈从文自然人性观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对希腊散文家卢奇安的作品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卢奇安对话集》中"非圣无法"的"疾虚妄",对"世相人情"的抒写,以及讽刺的趣味,契合了周作人的文化批判,也契合了周作人的审美趣味,理想状态则是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许多学者从其人格、文学成就等方面都对他作出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了解周作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周作人晚年的经济状况有据可查,对周作人的收入和开支进行大致的盘底,可以使人们对周作人的晚年生活状况有更直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渊源,尤其与儿童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儿童杂事诗》是周作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扛鼎之作.本文从周作人晚年的《儿童杂事诗》的剖析入手,通过对其创作起源、创作过程、诗歌内涵等,旨在探寻周作人与其研究并且实践的儿童诗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