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临终前,写下绝命诗作,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这些诗慷慨激昂,充满感召力,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坛上,绝命诗是一枝特出的奇葩。这些形形色色的绝命诗是作者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声呐感,是生命能量的最终一次释放,或悲愤万状、摧人泪下,或幽默风趣、意味深长。这类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要首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世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是抱着沉重的忧国之情而辞世的,希冀、叮嘱中,一片肝胆忠贞跃然纸上。文天祥的《正气歌》浩然至刚,传唱千古;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英风凛然,视死如归。明代诗人孙蕡因“蓝玉案”  相似文献   

3.
人从来到世上的这一天开始,就注定要走向死亡.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然结果.然而,一旦面临人生的这个必然归宿时,不同的人就显现出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前,我在北平上大学,创办过《小雅》诗刊,呼吁过国防诗歌,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对日寇的侵犯是颇为敏感的。但对瞿秋白在1935年6月18日的被害,却因国民党政府封锁新闻媒体,没有及时报道,是从当时新闻封锁的夹缝中透露出来的一点闪光。才获悉瞿秋白牺牲的。  相似文献   

5.
幸福地阵亡 这个短语是作家猛小蛇说的。他原话的语境是对“疯狂购物”行为的一个漫长的带有自嘲倾向的形容。把简单的事情说得不简单,说得富有新意思,是汉语发展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灵芝 《高中生》2011,(25):45
《十月围城》中的孙中山谓各省代表:10年以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10年过去了,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革命’二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日再  相似文献   

7.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相似文献   

8.
人总是要死的,不管死得重如泰山或是轻如鸿毛,只要不是突然死去,只要有可能,死前都要嘱咐几句.这些嘱咐叫遗嘱,写成文字叫遗书,用韵文的形式口念或笔写出来,就叫绝命诗词.大概在私有财产出现之后就已有之."绝命词"三字最初出现在《汉书·息夫躬传》:"初,躬待诏,数危言高论,自恐遭害,著绝命词."可见绝命诗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最早的绝命诗相传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获麟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相似文献   

9.
真情是文之灵魂,要毫不保留地敞开你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火点燃读者的火”。  相似文献   

10.
<正>书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宋至明清时期为最盛。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一说,但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说法不一。在笔者看来,河南商丘南湖畔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山嵩阳书院,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在史上是有着重要地位的。还有石鼓书院、徂徕书  相似文献   

11.
<滕王阁序>情景俱佳,意境开阔,词采绚丽,气势奔放,是骈体文中难得之精品.王勃一方面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明丽鲜活、意境寥廓壮丽的滕王阁秋日胜景图,另一方面又一反大多登临诗作触景伤情、吊古伤怀的悲苦之情,更多的是引发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面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王勃并没有走向沉沦与堕落,而是处于逆境之中而善执着人生、居于卑位之时而奋思有为,体现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直文人的崇高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金枝欲孽》空前的大受欢迎,令盛产古装剧的TVB,找回了不少自尊和自信。《我的野蛮奶奶》再度拔得收视榜头筹,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它们的潜力。历年来,TVB塑造了无数英雄人物、乐此不疲地上演着宫廷斗争…回首五朝演义之路,回肠荡气!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与李白、杜甫等作家不同,他不是把精力更多地投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个人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既有绚丽的文采,又有真实朴素的感情,绚中有素,荡气回肠,精巧、绚丽,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7,(4)
作文当之为情感的释放,是一个人对问题的态度之表达。这种表达可视为精神的气流在内心里回荡,只有相互凝聚在一起,才能够冲破各种器官"被说出"。但在大多数考生的作文中,所呈现出来的却是普遍的"小气化",也就是说,有太多想要  相似文献   

15.
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祝>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为探索交响音乐民族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从素材、形式、曲式、表现手法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成功的尝试,为以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刘晓明 《文教资料》2014,(21):29-31,35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小说。对派拉特一家三口三重唱情形的描写是整篇小说作为一曲文化三重奏的缩影:派拉特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丽巴高亢嘹亮的女高音象征强势的欧美文化,而哈格尔柔软甜美的童音则象征着新兴的美国黑人文化。三种文化在小说中的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使得《所罗门之歌》成为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相似文献   

17.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通过对孙良绝命诗四个不同本的具体解读,论述了不同本在历时性接受中发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变异发生的时间次序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写父爱的作品很多,但要写出特色却并非易事。朱自清先生用自己饱含感激的笔触写下了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爱的博大,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永远无法远去的风景。而当代作家武俊瑶记叙描写的只不过是一些家庭生活的琐事,抒发了他积蓄内心已久的父子深情;鲁田则用木屐的回响,同样为我们送来了世界上最美的声音。《金子的呼唤》《木屐》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两点表现出色:  相似文献   

19.
《邓稼先》是一篇由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撰写的回忆性散文。最先发表于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现选入初中语文第四册新教材。作者用史诗般的笔调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的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来描写、展示和评论,有力地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之旅和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郑汉良 《现代教学》2014,(Z2):55-5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三条规定:"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随着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心潮澎拜。这是每逢周一各中小学校都要举行的升旗仪式,然后是国旗下讲话。作为一项传统的教育活动,国旗下讲话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来分钟,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