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中期以后,宗藩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宗禄问题和宗室犯罪,宗禄逋欠直接引发宗藩与明王朝的对立,是导致宗室犯罪的重要诱因.当然,宗室犯罪也表现为宗室的僭越,宗室的违制婚娶与乱伦败度,宗室檀离封禁、越奏等.但在藩府之中,宗室内部彼此因为名位、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倾害,甚至父子反目,同宗相残的情形,也属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2.
中尉一职起源于刘邦集团中,至迟在吕后二年就已经成为徼循京师的中央官员。直到武帝时期,其权力很大,控制着京师及京畿地区的军事力量。中尉徼循京师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对京师一些较大案件的处理上,所以武帝为保障中央集权,大批酷吏被任命为中尉。较之其他官员,中尉与皇帝的关系比较密切,由此衍生出处理宗室之狱这一职责。武帝之后,中尉的职能朝着形式化的方向发展。中尉的军事职能主要体现在非常时期的屯驻和征伐,特别是征伐的职能越来越明显,但中尉对其所属军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3.
清朝廷为教育宗室子弟设立了宗学,有关宗学招生人数、学生来源的规定在乾嘉时期逐步得到完善并成为定制。此前的雍正朝在招生时原则上对王公、将军和闲散宗室子弟是一视同仁的。但随着朝廷开始对学额有所限制,乾隆朝招生逐渐向上层王公子弟倾斜,旨在通过宗学提升王公子弟的清语骑射水平。嘉庆朝招生则向下层闲散宗室倾斜,更侧重借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下层宗室子弟。乾嘉两朝宗学招生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统治者调和满汉文化的过程,其结果是满洲文化逐渐式微,“崇儒重道”理念更加深入地在统治阶层中渗透。  相似文献   

4.
汉代宗室在受到政府褒赏与惩罚时,因亲疏不同、在籍与否而待遇有别.在每年朝请、新君登基和皇帝大婚等情况下,宗室集体受到封赏.个别宗室成员会因德行出众而受到褒赏.通常宗室王侯受厚赏,在籍宗室受薄赏,无属籍宗室则不再受到赏赐.宗室违反礼制和法律会受到相应处罚,如牵扯到在籍宗室,须由地方报知宗正,再由宗正报告皇帝量罪定刑,无属籍者则视同平民对待.拥有爵位的宗室有可能受到削地、除国、废迁、耐刑等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宗室妇女则可能没入宫中为奴.  相似文献   

5.
六岁的印痕     
《致如西亚的信》一书写到:在美西战争中,中尉罗文历尽千辛万苦,凭着敬业、忠诚、勤奋、终于把美国总统的信送到了加西亚将军手中。  相似文献   

6.
一次语文小测试,我发现班上3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把"秦、泰、奏"三个字相互混淆了.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特意在黑板上将"秦、泰、奏"三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请同不说说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满以为学生会掌握了,可还是分辨不清,常常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7.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课本注“奏瑟”为“弹瑟”,并认为它与下文“鼓瑟”义同。其实,“鼓瑟”确为“弹瑟”,而“奏瑟”当为“进瑟、献瑟。”其一,“奏瑟”作“进瑟、献瑟”解,符合当时外交辞令的风格。渑池之会,尽管剑拔弩张,气氛紧张,秦王即使有意羞辱赵王,其说话也还是委婉含蓄的。因而,秦王表面上并不会直接强令赵王弹瑟,而是十分客气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赵王)献瑟”。蔺相知以牙还牙,先也不直接强令秦王击盆缶,而是说“请(允许我向)您  相似文献   

8.
范文赏读 只听得一个女子低低应了一声.绿竹翁道:"姑姑请看,这部琴谱可有些古怪?"那女子又嗯了一声,琴音响起,调了调弦,停了一会儿,似是在将断了的琴弦换去,又调了调弦,便奏了起来.初时所奏和绿竹翁相同,到后来越转越高,那琴韵竟然履险如夷,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便转了上去.  相似文献   

9.
《信陵君窃符救赵》:“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对此《教参》译为:“在这时,魏国的将军、相国、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教参》认为“宾客”指的是“将相宗室”,泛指信陵君家中的客人,误矣。其一,“将相宗室宾客”说的是三个方...  相似文献   

10.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这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悟出的道理.意思是说:烧水时,在水被烧开之前,有一段较长时间发出“轰隆轰隆”较响的声音(没有生活经验的人以为水被烧开了);待烧开后,只发生“嘶嘶嘶”较弱的响声.我们知道,反映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在烧水的过程中,水被烧开之前,由于容器下方的水先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上方密度较大的水则下沉,而产生水的上、下层间的对流(如图1).此时,上、下流动的水之间因为相对运动而产生…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要出点差错,如算错了题,写错了字,或者对学生的提问答不上来.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尴尬被动的局面.有的老师敢于说"我错了"、"不知道"等直率的话,这当然是好事,说明教师实事求是,学生也会认可.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请看下面三个事例.  相似文献   

12.
<正>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五月,刘邦刚登上帝位不久,大臣们联名上奏,希望新帝能够将帝都定在洛阳城内。刘邦为了顺应人心,先到洛阳视察了一番。这日,刘邦正在行宫内休息。身边近侍向刘邦禀报说,殿前虞将军有事觐见。刘邦听后,命人快请。行过君臣之礼,虞将军说道:"臣有一同乡,名娄敬,被征至陇西戍边。经过此地,听说陛下想要定洛阳为都,他觉不妥,知道臣是您的殿前将军,便找到臣,希望能代为引见。"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教育》2004,(1):55-55
美西战争爆发时,罗文是年轻的美国陆军中尉。当时,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个称职的特使去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把信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军事情报局向总统推荐了安德鲁、罗文。罗文中尉立即出发了--没有任何人随同前往。直到他秘密潜入古巴岛,那里的爱国者才给他派了几名当地的向导。几经冒险,终于把信送给了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期间自然避免不了许多促使其成功的偶然因素,但是,个人的努力以及这位迫切希望完成任务的年轻中尉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成功的必然因素。文章强调的是,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让我,而不是别人去送?送信之后,我能得到什么?  相似文献   

14.
马馥雅等孟祈佑"凯旋归来"? 悦读之前:《驼铃》是一首曾经很流行的歌,表达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里头有句词:"当你凯旋归来的时候,我们相会在攀枝花下……" "凯旋归来"的说法值得探讨.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战利品.现泛指被派出去的军队、组织、机构或人圆满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后载誉归来.  相似文献   

15.
一次语文小测试,我发现班上3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把"秦、泰、奏"三个字相互混淆了。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特意在黑板上将"秦、泰、奏"三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满以为学生会掌握了,可还是分辨不清,常常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的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张之洞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进行探索。戊戌维新中,他成了维新派的同路人,尝试了自己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初步想法;庚子事变后,清延发布上请实行新政,张之洞、刘坤一联街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成为新政的主角;随著日俄战争的爆发。立宪被提上议事日程,张之洞对立宪的态度一波三折,体现其“趋时附权”的政治性格。  相似文献   

17.
读完《军魂》这篇文章,我对刘伯承将军敬佩不已,他的确不愧"军神"这个响亮的名号。刘伯承将军很勇敢,勇敢在被土匪打伤了眼睛后,还从容镇定;勇敢在担心会影响大脑神经而拒绝在手术中使用麻醉剂;勇敢在忍受着刀割的疼痛还数出了手术的刀数,这难道不让人敬佩吗?被誊为"会说话的钢板"的刘伯承将军不怕痛吗?他真的是钢铁超人吗?不!不是这样的!而是刘伯承将军的意志力如钢铁般坚强!  相似文献   

18.
黑洞     
从前有个将军,他每次判罪犯死刑的时候都允许罪犯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被枪毙,另一个是走进一个黑洞,而罪犯无法知道黑洞的后面隐藏的是什么。但是所有的罪犯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被枪决而不是选择走进黑洞。一天将军喝了一点酒以后感到非常放松而且心情愉快。有人问他:“先生,你是否介意告诉我们那个黑洞后面到底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你只要从里面走出去就获得了自由。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勇气面对未知的未来。就这样!”将军说。没有理想的生活比死亡更可怕。★(杨波推荐)本期《趣味填字》答案横向:1.乌拉草;2.西湖;3.金角银边;4.还俗;5.北大方…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封王主要集中在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始封王分为宗室王和皇子王两类,但宗室王逐渐被遏制。东汉的绍封都出现在和帝以后,被绍封的诸侯国是因为没有子嗣、犯罪等。绍封王来源于被绍封者的父兄辈,或是宗室的其他支系,但要求与当朝皇帝的血缘关系较近。宗室王封地的范围远小于皇子王,皇子王之间封地的大小亦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皇子个人及其母亲的地位高低。章帝时对诸侯王衣食租税作出调整,封国广狭就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因诸侯王犯罪,始封国的地理位置或政策的调整还导致了徙封现象。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央政权对诸侯王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将军和蚂蚁     
在14世纪的一场战争中,一位将军被强大的敌人打败了。他的军队溃不成军,将军也被迫躲进一个旧马槽里逃避敌人的搜捕。当时刚好有只蚂蚁在马槽里忙碌着,它努力地扛起一粒玉米,试图爬上一堵垂直的"墙"。蚂蚁当然不知道将军的事情,但将军的目光却被它吸引了。那粒玉米的重量不知是蚂蚁体重的多少倍,也许不亚于人去托起一头大象吧!第一次,玉米粒被蚂蚁稍稍顶起,但很快又掉了下来。蚂蚁似乎连一丝的犹豫也没有,就开始了再次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