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模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施模式,现以某理工大学艺术学院A班作为对象进行分析。一、资料的搜集与分析1.社会背景分…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学生的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状况相脱离弊病,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中心型、整体型和水圈型三种晕效应模型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施模式,提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应利用好学生人际关系,把握重点,防止均衡用力,同时不遗漏对边缘学生的个体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4.
如何全面地从实质上认识德育过程,它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方向、性质和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人类社会有学校教育以来,任何学校全面的德育过程都应有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能动过程,受教育者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德的社会化.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进行教育导向和调控各方面影响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在德的性质和德的发展方向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并将家庭、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对受教育者德的影响调控到统治者所要求的德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根据社会需要,在品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导向,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德去发展提高.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  相似文献   

5.
“开放·体验”德育立足于开放的思维,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来形成和完善德性,以情境、体验、指导为结构要素。阐述“开放·体验”德育的基本含义,提出“体验”的主要类型,介绍学校如何通过“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结构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持久而稳定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品德的社会心理学阐释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道德教育过程是这一特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德育信息和德育情境构成影响受教育者情感的外在刺激因素,因而要调动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德育工作者要全面提高素养,增强道德教育的号召力;德育信息要熔铸积极情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德育情境要精心创设,增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7.
潘月俊 《德育信息》2002,(10):26-27,40
情境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智慧,鼓励受教育者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形成的道德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在情境之中,充分利用情境的激情、明理、启智、导行、悟德等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我成长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体互不对等,缺乏交流互动,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德育互不兼容、不相承认的现状,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完满的愿景出发,揭示“承认”在学校道德教育场域中的意义为学校德育是受教育者自愿自主的实现道德内化及学校德育社会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德育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本位的功利性价值,它忽视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了德育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及和谐社会对自主性与创造精神的呼唤,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日显苍白。现代德育要着力于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的现状与潜能,着力于受教育者的和谐全面发展,着力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有机结合的双本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双本位德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德育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本位的功利性价值,它忽视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了德育固有的主体性本质及和谐社会对自主性与创造精神的呼唤,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日显苍白。现代德育要着力于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的现状与潜能,着力于受教育者的和谐全面发展,着力于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有机结合的双本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德育内容需围绕幸福教育和社会平等教育两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12.
德育情境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原则,通过某些方式设置的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德育过程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时空条件,创造良好的德育校园情境、教学情境和活动情境等,使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觉自主形成和发展品德。  相似文献   

13.
德育时机是有利于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获得最大德育效益的时机,它是在个体内在德育需要和外部德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和外部矛盾运动的"共振点"。所以,在德育活动中既要分析德育需要在德育时机形成中的作用,也应重视偶然性事件、德育情境、德育活动等外部因素对德育时机的影响,通过创设德育情境、开展德育活动、利用偶然性事件等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德育需要,创设良好的德育时机。  相似文献   

14.
德育工作一直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四境”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某个角度廓清思路,避免德育的庸俗化倾向。 所谓“四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化境。物境即德育的物质条件、物质环境;情境即德育者从一定的德育目的出发,为德育过程的展开创设的能够对受教育者有触动的一种环境;意境是在德育者引导下所产生的能够让受教育者自然融人,且有升华并从中获得符合德育目的的内容享受的一种环境;化境则是由于德育者的精心设计及操作而达到的“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的一种使受教育者与德育者分外投合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德育与心育     
薛永宽 《班主任》2004,(8):9-1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重点解决的是人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即"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尽管德育与心育在教育的侧重点与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弄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实践上如何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笔者认为,农村的小学和谐教德育,其内涵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德育以说教灌输为主 ,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 ,盲目追求确定性的道德知识 ,忽视人的现实生命需要。应当建立一种新型德育模式 ,将德育生活化 ,以生活为德育的中心。动态的、发展的生活是德育的起点 ,是归宿 ,是途径 ,也是动力。此种德育模式主张开放式的引导 ,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自主选择 ,并且一以贯之 ,成为一种自律的终身行为。  相似文献   

18.
所谓德育,就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它具有三层意义:第一,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知晓和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并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这便是德育中的“知”。第二,要使受教育者相信“知...  相似文献   

19.
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社会化实践模式作为一种结构体系和范型,有利于指导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对于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组织领导与管理,参与要素与作用,目标、内容与形式,实践方式与方法,结果反馈与评价等多个层面构建高校德育社会化实践模式及其体系,突出实践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